蒋展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走向认知文化霸权
- 2015年
- 本文将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霸权观与具身认知的概念相结合,提出认知文化霸权的概念;吸收了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的认知语言学与哲学观点,以此来分析威廉姆斯对葛兰西所创术语的理解;借用认知人类学家布兰德·肖尔著作中的观点,用文化模型来解释外在的文化实践如何在内在的思想/头脑运作中加工与再生产,以获得对文化霸权的历史动力恰当的认知方式;最后,通过作者著作中的例子,探究对文化霸权的认知方法如何帮助研究剧院历史的学者理解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百老汇剧院。
- Bruce McConachie蒋展何辉斌
- 关键词:文化霸权文化模型
- 空间与思维:以特纳的空间认知理论解读《天路历程》被引量:1
- 2015年
- 《天路历程》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尽管研究颇多,但从作者与读者的思维与认知的角度仍有尚多挖掘空间。马克·特纳在《文学的心灵》中所提出的空间认知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小说文本中蕴含的从源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模式、多重空间混合以产生更丰富的含义,以及读者通过想象获得的跨空间的全面认知,揭示出作者班扬在创作文学作品与读者理解作品时与空间密不可分的思维模式。如此便可对小说的创作思维与读者的理解思维作出新的解释,说明利用空间进行认知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 蒋展何辉斌
- 关键词:《天路历程》思维
- 从侨易学看《黑孩子》中赖特语言意识的流变
- 2016年
- 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记述了其辗转于各地的生活经历所导致的语言意识的流变,将这个过程置于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能更好地阐释以赖特为主体的侨易现象。从初步体验语言的魅力,到感知语言作为武器的力量从而塑造自己的写作风格,最后形成独立思考的写作理念,赖特在物质位移中不断寻求文字的真谛,思想在本质上发生变化。将赖特的语言意识置于一个动态的侨易过程中,探究小说中所显示的辗转的生活经历与语言的意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便能发现赖特成为一名作家的思想历程。
- 蒋展何辉斌
- 关键词:语言意识
- 多重空间的投射:文学认知批评理论视阈下《天路历程》的解读被引量:1
- 2015年
-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讲述了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为获得救赎,从家乡毁灭城前往锡安山的朝圣历程。基于马克·特纳的文学认知批评理论,探讨作品中从源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从混合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宗教认知的转变在认知空间及其投射上的体现。这些投射揭示了朝圣之旅人类的救赎过程,折射出人们宗教认知的转变。
- 蒋展
- 关键词:《天路历程》《圣经》
- 中西话语权势关系下的理论自信——从批判话语角度看中医存废之争
- 2016年
- 分析了中医存废之争的实质,指出这场争论实际是一场话语之争。认为目前很多学者在西方语境下对中医话语进行审视,再借用西方话语对中医做出价值判断是有局限的,只有在中西话语权势关系下做到理论自信,破除对西方话语的依赖,才能对中医的存废做出正确的判断。
- 蒋展
- 关键词:中医话语存废
- 《为奴十二年》:黑奴的创伤与修复被引量:2
- 2015年
- 所罗门·诺瑟普的《为奴十二年》以亲身经历为蓝本,记述了被贩卖为奴12年的痛苦经历。身体与心理的折磨体现了奴隶制对个体的创伤,种族间的文化倾轧揭露了奴隶制对整个黑人种族所带来的集体创伤。作为创伤书写的重要形式——小说,是所罗门进行创伤修复的有效途径,他以此走出创伤阴霾,获得救赎。
- 蒋展何辉斌
- 关键词:创伤
- 基于容器隐喻的认知文化霸权——从《黑孩子》中姥姥的身份谈起被引量:2
- 2019年
- 对文化霸权的研究多是从外在探究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手段,而从内在的角度来说,文化霸权最本质的内核是借用人脑的认知模型来施加影响,这便是认知文化霸权。容器隐喻是莱考夫与约翰逊所提出的认知隐喻,他们称其为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将这一思维模式延伸到种族关系,可得知基于容器隐喻的内/外划分决定了黑人种族以内群体与外群体来看待种族关系,从而接受人为划分的种族身份;容器隐喻所暗含的限制内涵也使黑人种族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思想言行限定在社会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本文从理查德·赖特的《黑孩子》中姥姥的身份特殊性出发,来分析外在文化霸权与内在思维之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头脑中基于容器隐喻的认知模型对于群体接受“知识与道德领导权”所产生的影响。
- 蒋展
- 关键词:容器隐喻
- 从头发意象看《白雪公主后传》中对美的颠覆
- 2019年
- 《白雪公主后传》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小说中作者巴塞尔姆刻意突出了主人公白雪公主的秀发,借此意象对传统观念中美的概念进行颠覆。小说通过刻意制造白雪公主头发之美与现实形象的巨大反差,扭曲了经典童话中的形象之美;再通过他人对头发的反应,折射出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的贫瘠,揭露人心的麻木与空虚,对心灵之美提出质疑;最后借小矮人对头发的感慨,展现现代人毫无目标性的生活,解构生命之美。巴塞尔姆推翻了经典的形象,颠覆了美的概念,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反传统的价值取向。
- 蒋展
- 关键词:《白雪公主后传》巴塞尔姆头发颠覆
- 《为拯救而书:路易斯•提尔档案》:“宏大时间”下的双重时空叙事
- 2020年
- 《为拯救而书:路易斯•提尔档案》中,约翰•怀德曼通过对路易斯案件的探究,对美国司法系统的公正性提出了质疑。他借由“宏大时间”中多种时态并存的特性,采用双重时空叙事的方式,描写了路易斯一家与自己家庭的生活经历,将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两个家庭并置、交融,形成了类比与互动。这种叙事方式的目的在于以过去观照现实,凸显历史的现实意义,表明路易斯案件所体现的种族问题在当下依然存在,是整个非裔美国族群正在面临的问题。
- 蒋展
-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画面感的认知阐释被引量:1
- 2019年
-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富于画面感。结合认知规律,分析文字与画面在读者头脑中的认知转化,能够探究出伍尔夫所用文字与画面感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海浪》《日与夜》《幕间》《雅阁的房间》《到灯塔去》《岁月》等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置于认知语境中剖析,会发现作者在文本中隐藏了指令,以指导读者脑海中画面感的形成。根据斯卡利《由书而梦》中的理论,文本中使用了"薄膜擦过""花的想象"等指令,从坚固性与细节处来帮助读者构建静态的画面;又借助"明亮光照""轻薄性""添加与移除"等指令,使读者对于动态的画面也能够有生动的感受。伍尔夫的小说写作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而能使读者在头脑中轻易地绘制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并赋予画面动态感,从而实现从文字到画面的转化。
- 蒋展
- 关键词: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