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霞

作品数:10 被引量:11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带状疱疹
  • 7篇疱疹
  • 4篇水痘
  • 3篇带状疱疹病毒
  • 3篇水痘-带状疱...
  • 3篇水痘-带状疱...
  • 3篇病毒
  • 2篇抗病毒
  • 2篇基因
  • 2篇白黎芦醇
  • 2篇病毒作用
  • 1篇大学学生
  • 1篇带状疱疹后
  • 1篇带状疱疹后遗
  • 1篇带状疱疹后遗...
  • 1篇痘疫苗
  • 1篇学生保健
  • 1篇学生保健服务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炎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李晓霞
  • 9篇王官清
  • 2篇吴宁俊
  • 2篇黄灵
  • 2篇王合
  • 2篇卢珍玲
  • 1篇王德辉
  • 1篇田雅兰
  • 1篇范晓琼
  • 1篇陈婷婷
  • 1篇宋维芳
  • 1篇潘超
  • 1篇黄建坤
  • 1篇李晓杰

传媒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校医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黎芦醇体外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应用构建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9G进一步研究白黎芦醇体外抑制VZV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无细胞VZV直接感染MV9G细胞(CFVs直接感染)或将带细胞VZV与MV9G细胞共培养(CAVs共培养)以激发MV9G细胞表达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在CFVs直接感染前或CAVs共培养不同时间点加入白黎芦醇,通过比较药物对CFVs或CAVs激发荧光素酶的抑制强度分析白黎芦醇直接灭活病毒、抑制病毒黏附和穿透、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及其时间点和可逆性;通过比较药物作用前后VZV即刻早期蛋白62(IE62)mRNA拷贝数和IE62表达强度变化分析白黎芦醇对IE62转录和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白黎芦醇〉30.0μg/ml时MV9G细胞三磷酸腺苷(ATPs)含量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ATPs降低50%时白黎芦醇浓度(CD50)约60.3μg/ml。CFVs与白黎芦醇(25.0μg/ml)预混37℃水浴孵育2h后直接感染MV9G细胞,CFVs激发荧光素酶下降50%。MV9G细胞在含白黎芦醇培养基中37%孵育2h后直接感染CFVs,CFVs激发荧光素酶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但4℃孵育时无显著变化。在CAVs共培养中加入白黎芦醇后CAVs激发荧光素酶显著降低,药物抑制荧光素酶50%时浓度(IC50)约8.7μg/ml。分别在CAVs共培养3、6、9、12、24、30和36h时加入白黎芦醇,3~24h加药各组CAVs激发荧光素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1h、30h和36h加药组与对照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Vs共培养时撤除白黎芦醇后CAVs激发荧光素酶显著高于撤药前,尤以24h和72h撤药组明显。VZVIE62mRNA拷贝数和IE62抗体阳性细胞数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结论白黎芦醇细胞毒性较强,MV9G细胞可耐受最高浓度为30.0μg/ml。白黎芦醇部分灭活CFVs、抑制CFVs穿透MV9G细胞但对CFVs黏附MV9G细胞无影响,以浓度依赖方式可逆性抑制CAVs细胞内复制。白黎芦醇可能
王官清田雅兰李晓霞陈婷婷吴宁俊卢珍玲井上直树
关键词:白黎芦醇抗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的临床流行病学及预防被引量:64
2018年
带状疱疹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因研究数据来源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定义不同而有差异。以人口基数统计,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5)/(千人·年)并逐年增长2. 5%~5%,住院率为(2~25)/(10万人·年),死亡率为(0. 017~0. 465)/(10万人·年)。带状疱疹的复发率为1%~6%,易患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和免疫力低下,并发症主要有PHN和眼带状疱疹(HZO)。高龄、前驱症状重、皮疹重、疼痛重或免疫力低下患者易发展为PHN。带状疱疹和PHN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首要预防措施,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降低带状疱疹和PHN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王官清李晓霞
关键词:带状疱疹临床流行病学
水痘疫苗研究新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水痘是原发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疾病,儿童好发,传染性强,免疫缺陷者感染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就水痘疫苗的发展过程、应用和减毒机制,疫苗接种策略、效率及对带状疱疹的影响等方面新进展做一概述。
李晓霞王官清
关键词:水痘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带状疱疹
宇香色酮和槲皮素体外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用机制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应用基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9G建立的报告细胞法比较宇香色酮和槲皮素体外抑制VZV的作用机制。方法测定宇香色酮、丁子香酚、桑色素、姜黄素、杨梅黄酮、槲皮素等中药或植物成分体外抑制 VZV 的选择指数(SIs),进一步应用无细胞病毒(CFVs)直接感染法和带细胞病毒(CAVs)共培养法分析SIs较高的化合物在直接灭活CFVs、抑制CFVs黏附和穿透、抑制CAVs细胞内复制、抑制病毒即刻早期基因62(IE62)转录和表达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宇香色酮和槲皮素SIs相对较高,分别为5.82和8.97。宇香色酮部分灭活CFVs并抑制CFVs黏附和穿透MV9G细胞,槲皮素无此作用。宇香色酮和槲皮素可逆性抑制CAVs细胞内复制以及病毒IE62基因转录及IE62抗原表达,但宇香色酮需在感染12 h内加入。结论宇香色酮和槲皮素体外抑制VZV作用机制有差异,抑制病毒IE62基因转录和表达是其共同机制之一。
李晓霞廉成翔李晓杰王官清井上直树
关键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槲皮素
荨麻疹性血管炎15例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荨麻疹性血管炎(UV)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5例UV患者的皮疹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男7例,女8例,男∶女=1∶1.14。平均年龄37.4岁,平均病程14.2月。皮疹以水肿性红斑(73.3%)和风团(60.0%)多见,全身不对称分布,伴瘙痒或疼痛。实验室检查异常以ESR加快(55.6%)和CRP升高(40.0%)多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低补体血症者仅26.7%。组织病理显示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真皮浅层小静脉炎。结论UV是一种真皮浅层小静脉炎,但可累及皮下组织小动脉。
李晓霞王合王德辉王官清
关键词:血管炎荨麻疹
女性尖锐湿疣和宫颈上皮内瘤变HPV16型E2、E6、E7基因突变及E6、E7抗原表达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女性尖锐湿疣(CA)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以及高危型HPV16的E2、E6、E7基因突变及致癌抗原E6、E7表达。方法从24例女性CA、11例2级CIN(CIN2)和23例3级CIN(CIN3)共58份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HPV基因组DNA,用PCR-膜杂交法检测HPV亚型,DNA测序法检测HPV16型E2、E6、E7基因突变,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型E6、E7抗原表达。结果女性CA、CIN2和CIN3患者58份标本中共检出10个HPV亚型,高危型HPV检出率分别为20.8%、45.5%和60.9%,HPV16型检出率分别为12.5%、18.2%和34.8%。24例女性CA中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检出率为20.8%和70.8%,宫颈CA高危型HPV检出率60.0%。HPV16型E2、E6、E7基因分别检出10、4和4个突变位点。首次在1例女性外阴CA和3例CIN3中一致检出HPV16型E2基因9个突变位点。HPV16型E6抗原在CA、CIN2和CIN3均有表达,但E7抗原仅在CIN3表达。结论女性宫颈CA和CIN多为高危型HPV感染,女性外阴CA的HPV16型E2基因突变可能与CIN3发生有一定关联。
黄灵潘超廉成翔李晓霞王官清
关键词:基因突变
狼疮性肾炎患者并发双侧带状疱疹1例被引量:8
2015年
患者女,22岁,因右上肢和腹背左侧同时出现红斑、簇集水疱伴疼痛1周就诊。有"狼疮性肾炎"病史3年,现口服强的松60 mg/d。查体见右上肢和腹背左侧带状排列红斑及簇集水疱。实验室检查异常:白小板92.2×109/L、单核细胞比例10.0%,尿蛋白++,血沉35.0 mm/1 h,补体C3 0.75 g/L,CD3 56.6%、CD4 24.1%,ANA、抗Sm抗体和抗ds DNA抗体均阳性。诊断狼疮性肾炎并发双侧带状疱疹。予口服阿昔洛韦、肌注维生素B1和B12等治疗10 d后带状疱疹痊愈。
黄灵廉成翔吴宁俊李晓霞王官清
关键词:带状疱疹狼疮性肾炎
2005年厦门大学学生皮肤病分析
2006年
范晓琼李晓霞
关键词:皮肤病学生保健服务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被引量:30
2017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HZ)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发免疫和/或炎症反应持续损伤周围或/和中枢神经元所致慢性复杂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指HZ皮疹出现后疼痛持续≥90d且疼痛强度的Likert评分≥30分。以普通人群和HZ患者为基数统计PHN发病率分别为0.34‰~2.5‰和5%~30%,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HN危险因素包括HZ患者高龄、前驱症状重、急性期皮疹和疼痛重、免疫力低下、女性、三叉神经眼支受累等。诊断主要依据HZ病史及疼痛特点。接种HZ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可有效预防HZ及PHN。PHN可持续数年,治疗困难。口服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阿片类,外用药如5%利多卡因垫和8%辣椒素垫,非药物治疗如微创介入疼痛治疗,或不同作用机制镇痛方法联用,可用于治疗PHN。
王官清李晓霞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应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报告细胞系筛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应用构建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报告细胞系MVgG建立一种筛选抗VZV药物的新方法。方法将VZV疫苗株(vOka)的无细胞病毒液(CFV)直接感染MV9G细胞2h后移除(CFV直接感染法),或将感染vOka株的Mewo细胞(含带细胞病毒,CAV)与MV9G细胞共培养48h(CAV共培养法),以激发MV9G细胞表达报告基因萤火虫荧光素酶。在培养基中加入肝素、磷酸甘露糖(M-6-P)、阿昔洛韦(ACV)、白藜芦醇、roscovitine等抗病毒药物,通过比较加药前后MV9G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来分析药物对VzV的作用。结果抗病毒药物各浓度组不同程度地抑制CFV直接感染和/或CAV共培养激发的MV9G细胞荧光素酶活性,荧光素酶活性的降低与平行对照组中病毒蚀斑数的降低一致。抗病毒药物中肝素、M-6-P和roscovitine2.5μmol/L组抑制CF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强于抑制CA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而ACV和白藜芦醇抑制CA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强于抑制CFV激发荧光素酶的作用。ACV抗药株Kanno和rOkaYSR的CAV与MVgG细胞共培养均激发其强表达荧光素酶,但ACV抑制抗药株激发荧光素酶50%时浓度(IC50)显著高于抑制敏感株pOka和CaGu的IC50。结论CFV直接感染法和CAV共培养法分别有助于筛选针对VZV感染早期和后期的药物,利用MV9G细胞建立的报告细胞法可为抗VzV药物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种简便、快速、敏感和高通量的新方法。
李晓霞宋维芳王官清卢珍玲黄建坤王合井上直树
关键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白黎芦醇ROSCOVITIN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