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 作品数:19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生物反馈训练疗法在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疗法对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临床价值和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普外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罗马Ⅲ标准的78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39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口服聚乙二醇,试验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完成4个疗程后进行直肠动力学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便秘症状积分、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及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粪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及排便频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5.670、4.740、4.170、5.530,P=0.016、0.034、0.039、0.022);试验组临床有效率94.9%(37/39),高于对照组71.8%(2S/39)(x2=4.493,P=0.030);两组治疗后3s收缩幅度(3SC)、10S收缩幅度(10SC)水平较治疗前均上升,10S松弛压力(10SR)水平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有确切的效果,辅助生物反馈训练能较好地缓解老年人便秘症状、增强排便功能的自控力、促进排便,疗效优于单纯服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 李刚王永兵郑君华徐斌庄杨顾忠民凌杰邱伟张文忠蔡燕英
- 关键词:便秘生物反馈
- 便秘经肛给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被引量:2
- 2022年
- 便秘是一种(组)临床症状,可因环境与习惯改变、疾病或药物而引起。慢性便秘是一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不断升高。经肛给药是治疗各种便秘、尤其是缓解粪便堵塞的常用方法,但不同年龄、不同药物和制剂类型以及经肛给药的方法、剂量不同,对促进排粪的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别。目前,国内外尚无可遵循的临床实践相关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牵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召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便秘常用经肛给药制剂、给药原则与方式进行归纳和整理,依据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估及推荐强度分级,形成《便秘经肛给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旨在帮助和指导临床实践中药剂的规范和给药方法的选择。
-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高春芳张忠涛王永兵李刚
- 关键词:便秘
- 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发病后48h内行内镜治疗的效果评价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于发病后48 h内行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8例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在发病后48 h内进行内镜治疗的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将69例在早期采取保守治疗基础上于发病48 h后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4.38%,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5.36%,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1.12%,对照组为4.34%,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重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4%,低于对照组重症患者的40.9%(P<0.05)。两组病死率、轻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行内镜治疗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重症患者更应于发病后48 h内行内镜治疗;轻症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也应尽早行内镜治疗。
- 李刚王永兵徐斌张琴徐辉
- 关键词: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内镜
- 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治疗慢传输便秘的临床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在人体应用的安全性和慢传输便秘(STC)改善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7~48岁,平均年龄38.00岁(标准差7.09岁);无器质性消化道狭窄、手术史。选择STC患者10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70岁(标准差11.16岁);病程26~60个月,平均病程39.30个月(标准差9.60个月)。采用无线通信和机械振动技术研制的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通过质检机构检测。健康志愿者和STC患者口服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每例按规定方法依次口服14颗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观察口服该胶囊的安全排出体外时间、大便Bristol评分、1周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对STC患者在口服前后进行便秘Wexner评分,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不适。结果10例健康志愿者和10例STC患者均顺利通过6周的临床观察;口服的14颗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均自动顺利排出体外,健康志愿者口服前和口服2周、4周、6周大便Bristol评分分别为(3.40±0.84)分、(4.70±1.16)分、(3.80±0.63)分、(4.30±0.67)分;前7颗在体时间长于后7颗,口服2周、4周、6周CSBM分别为(11.00±2.00)次/周、(10.60±1.35)次/周、(10.60±0.97)次/周,均多于口服前的(6.90±1.19)次/周,但3个时间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患者口服后7颗消化道多维振动胶囊在体时间明显少于前7颗,但仍长于健康志愿者;大便的Bristol评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改善,6周后4例接近健康志愿者口服前水平,大便Bristol评分在口服前和口服2周、4周、6周时分别为(1.80±0.63)分、(2.00±0.67)分、(3.10±0.74)分、(3.90±0.74)分;CSBM也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有显著改善,口服前和口服2周、4周和6周的1周CSBM分别为(1.30±0.82)次/周.(2.70±0.95)次/周、(3.40±0.84)次/周、(4.90±1.37)次/周,呈逐渐增加,且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C患�
- 王永兵杨建明邓超明赵凯颜国正王云峰李刚陈泽旭
- 盆底动态MR扫描与X线排粪造影对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盆底动态MR扫描与X线排粪造影对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对符合罗马标准Ⅳ的60例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中老年女性患者进行改良X线排粪造影及盆底动态MR排粪造影检查,对MR扫描参数进行优化,并对X线和MR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中老年女性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多为多类型并发的复杂型。在排粪造影检查中,X线的肛上距变化值(27.16±16.40)mm,肛直角变化值(39.96±11.51)°,较MR的肛上距变化值(18.82±8.67)mm,肛直角变化值(23.17±7.12)°略大,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MR在判断盆底器官下降性病变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可对盆底各膈室进行精准测量,膀胱颈的改变值为(28.52±15.21)mm,子宫颈或穹隆的改变值为(36.29±9.81)mm,道格拉斯窝底部的改变值为(10.78±7.64)mm,并可动态观察其形态变化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影响。结论X线可对肛直肠部的动态变化进行测量诊断;而盆底动态MR可对盆底4膈室的动态结构变化作整体评估,对出口梗阻型女性患者的动态影像进行量化。建议在X线的基础上选择性增加MR,对准确诊断OOC类型、指导术式,尤其是对治疗或手术后盆底改善情况及疗效判断具备临床参考价值。
- 丁俞江王永兵李刚谢禹昌文峰王煜莹
- 关键词:盆底排粪造影出口梗阻型便秘
-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测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评价的意义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检测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及经肠镜检查证实高位、中位、低位直肠癌患者各20例(第一至第四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57.2岁。顺利完成直肠癌保肛根治手术且无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进行肛门功能评分和EAS—EMG测定,并定期检查肿瘤免疫指标及胸腹部CT,观察有无肿瘤复发及转移,出现者予以剔除:比较分析各组、各时间点EAS—EMG、肛门功能评分情况及两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2个月期间.第一组1例肛周感染退出研究。第二组1例、第四组3例肿瘤复发或转移退出研究.第三组2例失访:最终纳入统计共73例,其中第一组19例,第二组19例,第三组18例,第四组17例:所有在研者未出现EAS—EMG相关不良反应。术前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波幅第二组与第一组、第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MUAP波幅第二组与第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组各时间点肛门功能评分及自发电位出现率、MUAP时限、MUAP波幅、多相波百分比、单纯相出现率、病理干扰相出现率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四组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评分及MUAP时限、MUAP波幅、多相波百分比与其术前、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S—EMG各检测指标与徐忠法评分表肛门功能分值呈显著相关性(r=0.31~0.78)。结论EAS—EMG是一项客观评价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检测手段,其与肛门功能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EAS—EMG检测.发现低位直肠癌较易影响肛门神经、肌肉功能。且术后3个月内肛门功能影响明显,12个月有所恢复:对于术前EAS—EMG存在
- 王永兵赵晓晖罗芸宝朱玉萍许佩佩郑君华李刚
- 关键词:直肠癌保肛手术
- GI-pill检测支持的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旋转盲肠与直肠吻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评价GI-pill消化道压力检测支持的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后旋转盲肠与直肠吻合术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需行结肠次全切除手术的慢传输型便秘病例31例,以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盲肠或升结肠外旋180°后与直肠中段吻合,充分游离残端后固定系膜确保血管不发生扭曲卡压;术前和术后半年GI-pill智能胶囊结合结肠运输试验评价慢传输型便秘的程度,并分析疗效。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半年复查GI-pill检测显示胶囊在体时间从(128.81±25.84)h缩短为(25.35±7.91)h,平均收缩压从(8.73±1.58)kPa提高到(12.82±2.15)kPa,生理响应比32.19%提高到56.23%,结肠运输试验耗时从(145.25±13.92)h缩短为(24.57±4.83)h,上述指标在手术前后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患者总体排便情况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术后腹泻和肠梗阻发生。结论 GI-pill消化道压力检测可较好评价慢传输型便秘程度及疗效;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升盲肠残端向外侧旋转,再与直肠吻合降低了吻合张力和卡压小肠引起术后不完全性小肠梗阻的潜在风险,该术式的改进将令患者获益更多。
- 王永兵孙万驹张根福李刚徐斌郑君华庄杨
-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
- 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对严重创伤早期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对严重创伤早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严重创伤早期患者174例,分为三组:乌司他丁组54例,入院时给予乌司他丁50万单位及血浆600ml,3h后重复乌司他丁50万单位;氨甲环酸组58例,入院时给予氨甲环酸1.0g及血浆600ml;联合组62例,入院时给予乌司他丁50万单位、氨甲环酸0.75g以及血浆600ml,3h后重复乌司他丁50万单位。于入院时、治疗3h、24h和5d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APTT、纤维蛋白原(Fg)、血栓调节蛋白(TM)和蛋白C水平,观察三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3h,氨甲环酸组PT和APTT较乌司他丁组缩短(P<0.05),联合组蛋白C较其他两组升高(P<0.05)。治疗3h和24h,联合组PT和APTT较其他两组缩短(P<0.05),氨甲环酸组和联合组Fg较乌司他丁组升高,TM较乌司他丁组降低,联合组较氨甲环酸组改善更明显(P<0.05)。联合组较乌司他丁组和氨甲环酸组康复比例高,死亡和长期住院比例低(P<0.05)。结论严重创伤早期,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氨甲环酸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 王永兵方伟敏孙万驹赵李克李刚徐斌
- 关键词:创伤乌司他丁氨甲环酸凝血功能
- GI-pill胃肠电子胶囊与结肠运输试验联合检查在慢传输便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GI-pill胃肠电子胶囊在慢传输型便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1例排除出口梗阻型便秘和肠道器质性疾病,同意接受胃肠电子胶囊检测的慢性便秘患者,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2例,同时口服胃肠电子胶囊和不透X线颗粒胶囊;对照组39例单独口服不透X线颗粒胶囊;口服后2组患者均填写饮食、活动、休息等临床记录表,每隔24小时拍摄腹部X线立卧位平片,直至腹腔残留不透X线颗粒数小于4粒,研究组同时连续观察体外数据记录仪运行状态直至电子胶囊排出体外回收;对照分析2组结肠运输试验结果,统计分析GI-pill胃肠电子胶囊在体时间、胃、小肠、结肠通过时间,HAPCs数量、生理响应比。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结肠运输试验平均时间分别为4.94±1.31天和4.85±1.35天,右半结肠通过时间、左半结肠通过时间及直乙结肠通过时间分别是1.38±0.62天和1.35±0.53天,1.97±0.99天和2.02±0.90天,1.52±0.74天和1.58±0.71天,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GI-pill胃肠电子胶囊在体时间与结肠运输试验时间分别为120.0±15.32小时和4.9±1.32天,胃肠电子胶囊在胃、小肠和结直肠的时间分别为5.83±3.12小时、8.75±4.01小时、94.7±17.63小时,HAPCs总数、群发HAPCs和生理响应比分别为14.2±5.14个、4.9±2.26个和39.20%。全体患者研究期间无腹痛、呕吐、黑便等不适表现。结论 GI-pill胃肠电子胶囊可连续评价慢传输便秘患者消化道动力特征,与结肠运输试验有很好的同一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永兵张根福罗芸葆李刚颜国正姜萍萍王志武
- 关键词:便秘结肠
- 益生菌与“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胃肠动力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益生菌与“抗帕颗粒”对MPTP帕金森病(PD)便秘模型小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C57BL/6雄性6w龄小鼠150只,其中30只为空白对照组(A组),余鼠用MPTP腹腔注射法制作PD便秘模型,分PD模型对照组(B1)、PD酪酸梭菌活菌(益生菌)干预组(B2)、PD“抗帕颗粒”干预组(B3)、PD酪酸梭菌活菌+“抗帕颗粒”干预组(B4),每组30只。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5d、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进行胃肠动力学检测,每次实验在3d内顺序完成1h内粪便含水量、4h内粪便颗粒数、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测定实验,4M时处死后行小肠传输率测定。结果①B1组在造模后15d,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观察点的粪便含水量、单位时间内粪便颗粒数及小肠传输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1),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A组明显延长(P<0.01),说明MPTP制作的PD便秘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②B2组在干预1M后的粪便含水量、单位时间内排便颗粒数明显优于B1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传输率逐渐改善,在3个月后与A组比较(P>0.05);③B3组在干预2个月后粪便的含水量高于B1组;单位时间内排便颗粒数在1个月后就多于B1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从2个月后开始优于B1组,3个月后甚至短于A组,4个月时为5组中最短(75.64±17.70 min);小肠传输率与B1组比较(P<0.05);④对B4组的观察发现,2个月后粪便含水量明显高于B1组,3个月后亦高于B2、B3组,4个月时与A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5±0.038vs 0.38±0.014);单位时间内排便颗粒数在15d时就多于B1组和B3组,2个月时在MPTP各组中最多,且与其它各组比较(均P<0.05);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与B3组相似,3个月后甚至短于A组;小肠传输率与B1组比较(P<0.05)。结论益生菌及“抗帕颗粒”可改善MPTP帕金森病模型鼠胃肠动力,从而减缓便秘症状;两者联合应用显示更好的疗效;“抗帕颗粒”改善PD便秘的机制可能有异于益�
- 王永兵赵晓晖王月明刘慧琴颜静邱伟李刚杨娟
- 关键词:便秘益生菌胃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