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片段PF1+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2006年 目的:自制凝血酶原片段F1+2单克隆抗体,探讨其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制备F1+2单克隆抗体,用ELISA法检测血浆F1+2片段。结果:血栓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塞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1+2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F1+2片段是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指标,自制的F1+2片段单抗可以用于检测F1+2片段水平。 高欣 吴伟 鲍利 陈仁涉 高芳堃 张楠 盛爱珍 齐若梅关键词:单克隆抗体 血栓病 凝血酶原片段 乙胺丁醇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embB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耐药基因embB点突变与耐药表型间的关系,分析点突变与耐多药、耐药种类数的关系以及Met306突变检出耐多药结核。方法:对来自7省市的301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比例法药敏试验,并对embB、katG、rpoB耐药决定区进行扩增测序检测基因突变位点。结果:Met306突变率在EMB耐药株(48.5%)与EMB敏感株(39.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耐多药组(47.1%)与非耐多药组(9.4%)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耐药种类数增加突变率增加。对耐多药株,rpoB突变与耐多药表型符合率为80%,增加Met306突变检测后与表型符合率提高至93.3%,katGSer315突变与耐多药表型符合率为80%,增加Met306突变检测后符合率提高至86.7%,而三个耐药基因联合能检测出97.8%的耐多药株。结论:embBMet306突变作为EMB耐药的分子标志值得商榷,但其突变能作为耐多药结核检测的分子标志,与公认的耐多药株分子标志-rpoB联合能提高耐多药株的检出率。 张楠 胡继红 万康林关键词:乙胺丁醇 基因型耐药 耐多药结核 耐药基因 分子标志 突变率 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纸片中舒巴坦量对药敏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纸片中舒巴坦量对药敏结果的影响。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2:1)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1)3组药对临床分离的534株革兰阴性杆菌的MIC值;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75/30μg和75/75μg3种纸片对此534株菌的抑菌环直径;分析MIC结果之间、纸片扩散法之间,以及2种药敏方法之间的结果是否有差异。结果经琼脂稀释法检测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2:1)和(1:1)MIC90别为:32、16、16μg/ml,MIC90分别为≥256,128,64μg/ml,Wilcoxon秩和检验两种药量配比MIC结果无统计学差异(Z=-0.248,P=0.804);头孢哌酮-舒巴坦75/30μg药敏纸片(75/30纸片)检测的敏感率(S%)、耐药率(R%)和中介率(1%)分别为55.3%、24.5%和20.2%,与琼脂稀释法结果相似。头孢哌酮.舒巴坦75/75μg(75/75纸片)敏感率、耐药率和中介率分别为72.5%、12.4%和15.1%,比75/30纸片检测的总敏感率高17.2%,对75/30纸片及75/75纸片测所有菌株的2组抑菌环直径进行配对t检验(t=21.613,P〈0.01),但这种差异只来自于CLSI规定检测出的产ESBL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和未经ESBL检测的其他肠杆菌科菌株;而对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ESBL阴性菌株的敏感率或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哌酮一舒巴坦(2:1)和(1:1)琼脂稀释法药敏结果及75/30μg纸片法药敏结果无差异。当使用75/75Ixg药敏纸片报告产ESBL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和其他肠杆菌科菌株的药敏结果时,应注明舒巴坦的含量。 胡继红 张楠 高振祥 高屹 张然 艾效曼 许宏涛 陶凤荣 宣天芝 胡云建关键词:头孢哌酮 舒巴坦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乙胺丁醇耐药适合药物浓度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耐药的适合浓度。方法分别采用0.8μg/mL、1.2μg/mL、1.6μg/mL、2.0μg/mL和2.4μg/mL五个浓度对26株敏感株和28株传统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法判为敏感但embBMet306的突变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比较不同药浓度、菌浓度耐药检出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χ2检验及Logarithmic模型拟和曲线等统计方法,P值标准采用0.05。结果26株敏感株5个浓度下耐药检出率均为0%,28株突变株在药物浓度为2.4μg/mL、2.0μg/mL、1.6μg/mL、1.2μg/mL和0.8μg/mL,菌浓度10-3mg/mL和10-5mg/mL的耐药检出率分别0、0、82.1%、89.3%、96.4%和0、0、25%、42.9%、53.6%。28株突变株在菌浓度分别为10-3mg/mL和10-5mg/mL,药物浓度为2.0μg/mL和1.6μg/mL间的耐药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6μg/mL和1.2μg/mL间的耐药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1.6μg/mL耐药检出率较高。Logarithmic模型曲线拟和,决定系数R2=0.774,拟和方程为y=0.923+(-0.974)lnx,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证实所选择的本浓度梯度试验的耐药性检出率符合实际情况。结论传统比例法药敏试验,2.0μg/mL的EMB浓度偏高,1.6μg/mL确能提高耐药检出率,建议可在1.6μg/mL至2.0μg/mL间结合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确定能反映真实耐药水平的最佳药物浓度。 张楠 胡继红 赵秀芹 万康林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乙胺丁醇 反向线性点杂交方法检测embB基因突变在筛查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株的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利用反向线性点杂交(Reverse Line Blot assay,RLB)技术建立检测embB基因突变筛查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株(指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以上药物产生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方法。方法:采用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301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分别用测序及反向线性点杂交方法检测embB基因突变位点,并用比例法药敏试验作为表型检测对照方法,测序作为基因型检测对照方法,对RLB方法筛查耐多药株进行评价。结果:经表型药敏检测耐多药株占57.9%,非耐多药株占25.2%,全敏感株占16.9%。经测序检测94株发生embB Met306突变,其中89.4%(84/94)的突变发生在耐多药株1,0.6%为非耐多药株。Met306突变率在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耐药组46.9%与乙胺丁醇敏感组47.8%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而突变率在耐多药组为48.3%与非耐多药组13.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3,P<0.01)。用反向线性点杂交检测embB基因突变位点与测序法相比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9.0%,二者一致率达98.3%。用反向线性点杂交检测耐多药株与表型检测方法相比敏感度为48.3%,特异度为88.2%,二者一致率为60.4%。结论:反向线性点杂交方法检测em-bB基因突变可在常规检测中替代测序法快速筛查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株。 张楠 胡继红 高振祥 张然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EMBB基因 耐多药 类风湿关节炎与免疫应答系统及其相关因子 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总结免疫应答系统及其相关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9-01/2004-12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rheumatoidarthritis,pathogenesis,cytokines,chemokines,immuneresponsesystem”,限定文章语言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筛,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然后,对筛选出的文献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资料综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重发病机制的自身免疫病,多种假说对其进行了解释,可以通过对多个阶段的综合分析来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可能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参与其中,通过Toll样受体家族活化。大量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的表达使免疫细胞持续进入滑膜,随后出现特异性免疫应答,再由于其遗传背景等因素影响,滑膜出现自身抗原的提呈,T细胞向Th1细胞转化。炎症进一步发展,破骨细胞活化介导骨降解,最终造成关节破坏。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其综合考虑分析,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预防、评估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张楠 高芳堃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免疫系统 趋化因子 脱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