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涛 作品数:28 被引量:79 H指数:6 供职机构: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辽宁棚室西甜瓜蚜虫种群动态与药剂试验 2021年 为掌握瓜蚜的发生动态,完善农药减施技术,对辽宁省西甜瓜棚开展监测、调查与药剂试验。利用黄板监测棚内瓜蚜的发生动态,同时对棚内瓜蚜展开系统调查,并检验混配药剂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北镇市大屯乡‘脆宝’甜瓜蚜虫有翅蚜高峰在3月上旬,蚜量高峰在2月底;营口市熊岳镇‘甜王’西瓜蚜虫有翅蚜高峰在5月中旬,蚜量高峰在5月上旬;凤城市大堡蒙古族乡‘甜王’西瓜蚜虫有翅蚜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5月中旬。新高脂膜剂可显著提升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瓜蚜的防效,药后14天防效达97.0%。棚室‘脆宝’甜瓜和‘甜王’西瓜蚜虫的防控关键期可分别在2月下旬和5月中上旬进行,防控效果好,省时省力。 钟涛 范唯艳 孙柏欣 许国庆关键词:瓜蚜 种群动态 沈阳地区吸虫塔监测大豆蚜迁飞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吸虫塔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迁飞活动的监测效果以及对其有显著影响的气象因素,为大豆蚜防控提供预警信息。【方法】2009年至2014年采用吸虫塔(Suction trap)对大豆蚜的迁飞活动进行自动、实时监测。结合当年田间大豆蚜动态调查,分析吸虫塔诱捕量与田间蚜量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吸虫塔诱捕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吸虫塔诱捕量与田间大豆蚜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吸虫塔诱捕的始见期和首次高峰期均早于田间发生的大豆蚜始见期和盛发期,吸虫塔的监测结果对田间蚜虫的发生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诱捕量与气象因子的逐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大豆蚜有翅蚜迁飞的重要气象因素;总回归模型显示,试验期间,吸虫塔当年度诱捕量与前一年度冬季极端最低温、4—6月均温、6—7月最低温、9月均温具有正相关同步协同作用,而与6—7月降雨量和9月雨日具有负相关反向抑制作用。【结论】吸虫塔监测结果比较清晰的展示了大豆蚜的迁飞习性,很好的拟合了当年田间大豆蚜的种群动态。结合气象因子和诱捕量的预测模型研究,为吸虫塔及时准确的发挥预警功能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徐蕾 钟涛 赵彤华 许国庆关键词:大豆蚜 气象因子 室内人工诱导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研究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短暂的有性阶段是蚜虫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环节。通过探索影响大豆蚜产生有性世代的室内人工诱导条件,对研究种群遗传和生态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豆苗罩笼培养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一定的光温组合处理,测定了处理1代和连续处理3代的大豆蚜各蚜型产生的比率,并且分析了各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本试验成功诱导大豆蚜产生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有翅产雄性母和有翅雄性蚜。结果表明,人工诱导雄性母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5℃,10L︰14D处理3代,雄性蚜产生的最适条件为12℃,10L︰14D处理3代,而15℃,8L︰16D条件下大豆蚜翅型分化率最高。对各相关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光周期互作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温度、诱导日龄的单独作用,诱导世代只有和光温条件互作才有显著影响。【结论】在特定的光周期内,温度是大豆蚜有性世代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光温条件组合对此有一定的累积效应,表现为光、温、诱导世代三者交互对有性世代的产生影响显著。 徐蕾 赵季秋 许国庆 钟涛 赵彤华关键词:大豆蚜 温度 光周期 重要地下害虫东北大黑鳃金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9年 东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diomphalia 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蛴螬类地下害虫,主要危害麦类、玉米、豆类等大田作物,以及薯类、花生等经济作物。华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 和江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gebleri 是华北及江南地区的主要蛴螬类害虫。近年来,传统分类学、杂交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证明, 3种鳃金龟是同一个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这些研究成果使东北大黑鳃金龟从一个区域性害虫转变成为分布范围从东北到长江流域的广布害虫。本文综合介绍了东北大黑鳃金龟(包括华北大黑鳃金龟、江南大黑鳃金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分类学、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以及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并对东北大黑鳃金龟的综合治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哲 钟涛 赵彤华 许国庆关键词:东北大黑鳃金龟 分类学 生态学 生理生化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嗅觉行为反应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韭菜生产中最主要的害虫。通过嗅觉趋性试验测定了3龄幼虫和雌虫对多种味源植物的寄主选择性及行为反应,为进一步研发绿色高效的生态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幼虫对健康韭菜、灰霉菌侵染韭菜、平菇、大葱和小白菜等几种寄主植物的嗅觉趋性反应,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雌虫对健康韭菜、机械损伤韭菜、腐殖质和浸泡大豆4种味源材料的行为反应。【结果】"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健康韭菜、平菇和大葱对3龄幼虫的引诱作用较强;四臂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雌虫对机械损伤韭菜和腐殖质表现出较强趋性。【结论】应用嗅觉仪观测了韭菜迟眼蕈蚊3龄幼虫、雌虫对不同味源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定向选择行为,此项工作可为韭菜迟眼蕈蚊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的进一步研发奠定基础。 徐蕾 赵彤华 刘培斌 钟涛 王哲 许国庆关键词:韭菜迟眼蕈蚊 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对粘虫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室内饲养、室外观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湿度及光照对粘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粘虫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25℃,适宜的相对温度在75%以上;温度在50℃时,上1龄幼虫3min即全部死亡;卵巢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0℃以上;光照强的白天,幼虫潜藏,一般不取食。 赵彤华 许国庆 徐蕾 钟涛关键词:粘虫 环境因子 辽宁地区韭菜根蛆发生与为害规律 被引量:8 2018年 为明确辽宁地区韭菜田根蛆发生种类及优势种的消长动态,于2014-2017年分别采用黄色水盆诱集和挖根的方法对根蛆成虫和幼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韭菜田根蛆主要有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 Frey,二者常常混合发生。北镇地区优势种为韭菜迟眼蕈蚊,年发生7~8代,其中冬季温室期发生3~4代。初冬扣棚后根蛆为害期与冬韭生产期高度重合。沈阳东陵地区优势种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其在露地韭菜上年发生5代。根蛆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根蛆的为害程度。根蛆以3龄幼虫在大葱上越冬。辽宁地区根蛆的发生规律呈现冬季发生重,春、秋季略轻发生,夏季基本不发生的特点。 钟涛 许国庆 刘培斌 王哲 赵彤华 焦敏关键词:韭菜根蛆 为害特点 沈阳地区花生田苗期蛴螬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 被引量:8 2016年 为研究沈阳地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蛴螬危害损失,在大田条件下以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蛴螬虫口密度与花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x)与花生产量(y)存在线性相关(y=-8.315x+417.87),相关系数r=0.996,二者相关性极显著。田间每1m2面积上每增加1头蛴螬时,花生产量损失约增加8.315g,产量损失率为1.99%。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不低于防治成本原则,确定了沈阳地区花生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1.98头/m2。 钟涛 许国庆 徐蕾 赵彤华 王哲关键词:花生田 蛴螬 东北大黑鳃金龟 种子包衣一次性防治大豆苗期病虫药剂试验与示范 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索一次性施药防治大豆主要病虫害(蛴螬、叶甲、大豆蚜、大豆病毒病),达到了减药、增效、增产目的,采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大豆病虫害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00 g/100kg种子处理即可有效防治大豆叶甲类害虫,保苗率达到97.5%以上;田间大豆蚜虫发生期推迟30 d以上,使得大豆蚜虫发生高峰期蚜量达不到防治指标(250头/株);种子处理直接高效防控蚜虫并间接防控蚜虫传播病毒病效果可达71.36%。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400 g/100kg种子处理的示范区减少杀虫剂用药量53.33%,大豆产量247.35 kg,增产5.40%,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安福涛 林淑敏 钟涛 赵彤华 徐蕾 许国庆关键词:大豆 苗期 主要病虫害 防控技术 东北春大豆田蛴螬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和国家"双减"方针指导下的东北春大豆田蛴螬防治指标,在沈阳春大豆田播种后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对大豆死亡株率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产量(y)与虫口密度(x)呈负相关关系(y=-0.0135x+0.4232,32>x≥1,r=-0.990),产量损失率(y)与蛴螬虫口密度(x)与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y=3.0051x+2.6781,x≥1,r=0.991);x≥4,即虫口密度≥4,产量与产量损失率均达到显著差异;基于防治收益应大于防治成本的原则,确定了东北春大豆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蛴螬幼虫的防治指标应为2.33头/m^2。不同时期、不同虫口密度下蛴螬危害造成的大豆死亡株率间存在较大差异。每平方米有1~5头蛴螬为害时,大豆苗期(V1)死亡株率达到48.18%~57.87%,至大豆初花期(R1)大豆死亡株率达到65.67%~75.05%,V1期死亡株率远大于V1至RI阶段的死亡株率,因此要加强苗期蛴螬的防治工作。 钟涛 范唯艳 许国庆 赵彤华关键词:东北大黑鳃金龟 蛴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