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军辉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理学

主题

  • 5篇密度泛函
  • 5篇密度泛函理论
  • 5篇加氢
  • 5篇泛函
  • 5篇泛函理论
  • 5篇AU
  • 3篇巴豆醛
  • 2篇选择性
  • 2篇选择性加氢
  • 2篇团簇
  • 2篇糠醛
  • 2篇反应机理
  • 2篇IR
  • 2篇PD
  • 1篇对氯苯酚
  • 1篇修饰
  • 1篇选择加氢
  • 1篇肉桂醛
  • 1篇水滑石
  • 1篇噻吩

机构

  • 8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倪哲明
  • 8篇蒋军辉
  • 7篇夏盛杰
  • 5篇薛继龙
  • 3篇曹勇勇
  • 2篇张连阳
  • 2篇邵蒙蒙
  • 1篇孟跃
  • 1篇刘凤仙

传媒

  • 3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含Sn水滑石可见光催化降解对氯苯酚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水滑石的优良结构特性,将具有光催化活性的Sn引入水滑石中得到光催化性能较高的含Sn水滑石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图谱(UV-Vis DRS)和比表面积测量(BET)技术对样品的晶相、分子结构、光学性能和比表面积进行分析表征。以可见光催化降解对氯苯酚(4-CP)为模型,研究所合成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水滑石骨架结构中含Sn的锌锡水滑石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对4-CP的降解率达到92.4%(去除量34.6 mg/g)。并利用气相色谱(GC)和密度泛函理论(DFT)对4-CP的降解中间产物和反应路径进行了推测,发现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为对苯二酚和4-氯邻苯二酚。
邵蒙蒙蒋军辉夏盛杰倪哲明刘凤仙
关键词:光催化对氯苯酚降解
Au_(19)Pt团簇性质及对肉桂醛选择性加氢机理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Pt掺杂的Au_(19)Pt团簇的结构稳定性、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活性.计算得出Au_(19)Pt-V团簇比Au_(19)Pt-S和Au_(19)Pt-E团簇的化学活性更强,而热力学稳定性更低.通过分析吸附能和电荷布居,讨论了肉桂醛(CAL)在3类Au_(19)Pt团簇上的9种吸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当CAL以C C双键平行吸附于Au_(19)Pt-V团簇的Pt原子上时,其吸附能最大,CAL向团簇转移电子数最多,吸附模型最稳定.在最稳定吸附模型基础上探究了CAL选择性加氢的3类反应(1,2-加成反应、3,4-加成反应和1,4-加成反应)的6条可能机理,通过基元反应的过渡态搜索,由反应热、反应能垒和构型的变化得到,CAL分子在Au_(19)Pt-V团簇上最有可能通过3,4-加成反应中的机理C进行,即活泼H原子优先与C3原子成键形成中间体MS3,另一个H原子与中间体加成形成C4—H键,再经过过渡态TS34而形成最终产物苯丙醛(HCAL).
曹勇勇蒋军辉倪哲明夏盛杰钱梦丹薛继龙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肉桂醛选择性加氢
In/Au(111)和Ir/Au(111)面上巴豆醛选择加氢的机理研究及比较
2018年
基于巴豆醛在M/Au(111)合金表面(M=In,Ir)垂直吸附的最稳定吸附结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其不完全加氢的反应机理进行探究。从不同加氢机理下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计算以及构型变化分析中可知,巴豆醛在M/Au(111)面上均优先对距离合金表面较近的CO进行加氢,且以C为活性中心优先进行加氢为最优机理,其中第1步加氢反应的活化能较高,是该机理的控速步骤。反应物巴豆醛的O原子与合金的掺杂原子M形成较强的化学吸附,提高了M/Au(111)面对CO加氢的选择性。巴豆醛按最优机理加氢的基元反应中在In/Au(111)面上最高反应能垒为0.969 e V,比在Ir/Au(111)面的最高反应能垒1.332 e V低,因此认为In/Au合金对其不完全加氢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夏盛杰罗伟薛继龙孟跃孟跃蒋军辉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巴豆醛计算化学加氢
巴豆醛在Au(111)面上的吸附及选择性加氢机理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巴豆醛4种构型的稳定性,并选取最优构型进一步研究了其Au(111)面上的吸附及选择性加氢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具有E-(s)-trans构型的巴豆醛稳定性最高.当巴豆醛通过C O吸附于Au(111)面的顶位时,该构型吸附能最大,吸附模型最稳定;巴豆醛向Au(111)表面转移电子0.045e,且其p轨道与金属表面的d轨道发生较强相互作用,使得巴豆醛的键级减弱.此外,通过分析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以及构型变化可知,巴豆醛在Au(111)面上按照2,1-加成机理(部分加氢机理)生成巴豆醇的可能性最大,且降低温度有利于反应转化率的提高.
蒋军辉夏盛杰倪哲明张连阳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巴豆醛
噻吩在Au_(13)和Pt_(13)团簇上加氢脱硫的反应机理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噻吩在立方正八面体的M_(13)(M=Au、Pt)团簇上的吸附和加氢脱硫行为。结果表明,噻吩以环吸附于Au_(13)上的Hol-tri位或Pt_(13)上的Hol-quadr位时最稳定,且Pt_(13)上的吸附稳定性更高。在M_(13)催化体系中,按间接加氢脱硫机理,反应可能依顺式加氢的方式进行;其中,C-S键断裂开环所需的活化能最高,是反应的限速步骤;按直接加氢脱硫机理,HS加氢所需活化能最高,是反应的限速步骤。同时该机理总体所需活化能较间接加氢脱硫机理更低,是更为合理的脱硫机理。噻吩加氢脱硫过程中,Au_(13)体系为放热反应,而Pt_(13)体系为吸热反应,并且Au_(13)体系加氢所需活化能更低;因此,Au_(13)更有利于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进行。
蒋军辉曹勇勇倪哲明张连阳
关键词:噻吩加氢脱硫密度泛函理论
Pd/Cu(111)双金属表面催化糠醛脱碳及加氢的反应机理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糠醛在最稳定Pd/Cu(111)双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构型和糠醛脱碳及加氢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糠醛初始吸附于O_3-Pd-top、O_7-Cu-hcp位时,吸附构型最稳定,其吸附能为73.4 kJ/mol。糠醛在Pd/Cu(111)双金属表面上更易发生脱碳反应。对于糠醛脱碳反应,所需活化能较低,各个基元反应均为放热反应,糠醛更易先失去支链上的H形成(C_4H_3O)CO,然后中间体脱碳加氢得到呋喃,其中,C_4H_3O加氢生成呋喃所需活化能(72.6 kJ/mol)最高,是反应的控速步骤。对于加氢反应,糠醛与首个氢原子的反应需要最大的活化能(290.4 kJ/mol),是反应的限速步骤。
钱梦丹薛继龙夏盛杰倪哲明蒋军辉曹勇勇
关键词:糠醛脱碳加氢
Ru修饰前后Pd(111)面的性质及对糠醛吸附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Pd(111)面和Ru-Pd(111)面的性质及对糠醛的吸附.原子尺寸因素、相对键长、形成能及d带中心等计算结果表明,Ru-Pd(111)面比Pd(111)面稳定且活性强,Ru的修饰优化了Pd(111)面的几何构型.糠醛在Pd(111)面及Ru-Pd(111)面的初始吸附位分别为P(top-bridge)位及P(Pd-fcc-Ru-fcc)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由电荷布局和差分电荷密度可得,糠醛在Ru-Pd(111)面上电荷转移数更多,相互作用更强烈,因此吸附能更大.分析态密度可知,产生吸附的主要原因是位于-7.34 eV处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吸附于Ru-Pd(111)面后糠醛分子的p轨道向低能级偏移程度更明显,使Ru改性后的Pd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钱梦丹罗伟倪哲明夏盛杰薛继龙蒋军辉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糠醛
In-Au(111)和Ir-Au(111)合金表面的性质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面的稳定性随Ir原子的间距增大而降低。对于巴豆醛在MAu(111)面上的吸附,当其通过C=O吸附于合金表面的TopM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从巴豆醛的结构变化、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以及Mulliken电荷布居等分析可以看出,稳定吸附构型的巴豆醛分子形变较大,电荷转移明显。其中,位于-7.04 e V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对体系的吸附具有重要贡献。分析比较In-Au(111)面与Ir-Au(111)面,发现后者的配体效应更佳,不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活性,而且对于巴豆醛具有更强的吸附力。此外,相比于改性前的Au(111)面,M原子的修饰明显提升了金属表面的稳定性及吸附能力。
蒋军辉钱梦丹薛继龙夏盛杰倪哲明邵蒙蒙
关键词:巴豆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