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洋 作品数:6 被引量:48 H指数:4 供职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现代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生物学 化学工程 更多>>
水稻恶苗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16 2017年 从水稻根际土壤中筛选出拮抗水稻恶苗病的菌株,初步研究其抑菌作用及生防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菌株,以水稻恶苗病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拮抗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鉴定;检测拮抗菌无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拮抗菌的抑菌谱及进行盆栽实验。分离得到6株拮抗菌,其中有一株对水稻恶苗病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SH15,经鉴定菌株SH15为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无菌发酵液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菌株SH15抑菌谱广,对水稻恶苗病菌、层出镰孢菌、棉花枯萎病菌、辣椒疫病菌、棉花黄萎病、黄瓜黑斑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水稻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可显著降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指数,平均防效高达65.68%。因此,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在水稻恶苗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玉洋 辛寒晓 范学明 刘丽英 孙中涛关键词:水稻恶苗病菌 多粘类芽孢杆菌 水解度对螺旋藻肽乳化性、起泡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研究了水解度对螺旋藻肽乳化性、起泡性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螺旋藻肽的水解度逐渐增大。水解过程中,螺旋藻肽的起泡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均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水解的进行先减小后增大,达到最大后再减小。而泡沫稳定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则随着水解度的增大逐渐减小。这说明,在螺旋藻肽的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水解度越大越好,而应根据对产品物化性质与抗氧化能力的要求,确认最佳水解度。 马艳芳 李玉洋 刘金龙 郑明刚 孙中涛关键词:水解度 乳化性 起泡性 抗氧化性 碱性蛋白酶水解螺旋藻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提高螺旋藻肽的抗氧化能力与收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对碱性蛋白酶水解螺旋藻粉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相比,碱性蛋白酶对螺旋藻粉的水解能力最强,其最适水解条件为55.46℃、p H值为6.71、固(g)液(m L)比为1∶10.83。在此条件下,酶解240 min,螺旋藻肽的收率为58.50%,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15.61%。所制备的螺旋藻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质量浓度为0.86 g/L时,其DPPH·清除能力为77.60%,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7.62%。 马艳芳 李玉洋 刘金龙 郑明刚 孙中涛关键词:螺旋藻 碱性蛋白酶 抗氧化活性肽 尖孢镰刀菌拮抗菌SN06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6 2017年 采用平板稀释法从棉花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菌株,以尖孢镰刀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其抗菌谱,研究其粗提液对温度、p H值和蛋白酶的拮抗稳定性,通过种子萌发及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获得一株对尖孢镰刀菌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SN0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SN06抗菌谱广,对多种病原真菌均有一定拮抗作用,且其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与蛋白酶稳定性;接种解淀粉芽孢杆菌SN06可显著降低枯萎病的发病指数,平均防效高达65.19%。解淀粉芽孢杆菌SN06在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玉洋 辛寒晓 范学明 刘丽英 孙中涛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 棉花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 生物防治 菌糠固态发酵法培养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工艺 被引量:5 2017年 为提高水稻恶苗病生防菌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固态发酵水平,以农业副产物——菌糠为主要培养基成分,以活菌数及芽孢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菌株SH15的最适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SH15最适工艺:菌糠20 g、麸皮8 g、初始含水量60.75%、硫酸锰0.50%、发酵温度33.21℃、发酵时间144 h。在此条件下,发酵基质中多粘类芽孢杆菌SH15的活菌数、芽孢数、芽孢率分别为5.02×10~9cfu/g、4.61×10~9cfu/g、91.8%。此工艺为该菌株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李玉洋 辛寒晓 范学明 刘丽英 孙中涛关键词:固态发酵 菌糠 多粘类芽孢杆菌 天蓝淡红链霉菌发酵生产柔红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提高柔红霉素发酵的产量,减少生产成本和减轻患者负担。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天蓝淡红链霉菌ST511发酵生产柔红霉素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生产柔红霉素的培养基组成成分和发酵条件,然后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合:葡萄糖50g/L、酵母粉65g/L、Ca CO34g/L、Fe SO4·7H2O 0.7g/L,最优的发酵工艺为:初始p H 6.9、种龄48h、发酵时间7d、发酵温度28℃。在此条件下摇瓶发酵产量为2.86g/L,提高了12%;于50L和1000L发酵罐产量为2.88g/L、2.85g/L,提高了15%、17%。 李玉洋 张秀云 刘金龙 孙中涛关键词:柔红霉素 正交实验设计 发酵工艺 液态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