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洋阳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社区参与
  • 2篇乡村
  • 2篇教学
  • 1篇党的建设
  • 1篇党建
  • 1篇党建工作
  • 1篇党员
  • 1篇多元回归模型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研究生培养
  • 1篇研究生人才
  • 1篇研究生人才培...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公共
  • 1篇政府公共服务
  • 1篇政府再造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研究
  • 1篇社区党建
  • 1篇社区党建工作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作者

  • 9篇张洋阳
  • 3篇黄建洪
  • 2篇叶继红

传媒

  • 1篇晋阳学刊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科学.经济....
  • 1篇高教论坛
  • 1篇研究生教育研...
  • 1篇江汉学术
  • 1篇求知导刊
  • 1篇党政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形塑被引量:15
2018年
压缩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公共空间改造带有显著的重经济、轻生活趋向。乡村社会治理农本意识缺失,公共空间的正义价值也在乡土流变中发生异化。传统乡村共同体生活的空间秩序被解构,新的城乡融合的空间社会秩序尚未形成,处于新旧空间转型交界口的农民表现出极强的个人发展欲望,公共精神流失。个体的离心倾向与碎片化的空间治理使得乡村公共空间成为滋生基层社会矛盾的主要场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抛除原有重规模扩张,轻内涵质量的线性空间发展思维,提升乡村空间对于乡土资源、人口的集聚动员能力。让其成为自下而上空间参与诉求与自上而下空间治理需要的对接通道。推动实现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多重空间治理逻辑在乡村共同体中的融合与自洽。还原乡村公共空间的庇护性、互助式温情特色。让农民在参与,新一轮乡村空间治理格局改造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方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后乡土社会崛起,乡村振兴的要法所在。
张洋阳叶继红
关键词:公共空间新型城镇化
网络政治研究的转向与大学智库作为被引量:1
2016年
复杂现代性发展情势下的网络政治研究,有鲜明的二重性,即主体性与场域性。前者从本体论意义出发,视网络政治为通过交互方式以寻求生存发展的政治形态;后者从方法论角度把网络当作一种研究社会的特殊方法,即网络政治是社会力量互动博弈的场域政治。这种二重性交融且向后者位移的研究转向态势,表现为从简单的载体铺陈向立体化的过程逻辑解释的整体转变。这样,诸如在场与缺场、解构与建构、生产与传播、政治资源与社会资本、生态系与社会熵以及有效性与合法性等十大问题,网络政治研究的历时性命题便被逐步压缩为共时性表达的复杂题域。因此,回答网络政治的逻辑,便成为公共政策研究应瞄准的焦点——为公民政治发展导向下的本体性焦虑寻解。在快速转型的网络政治语境中,作为"智库娇子"的大学智库发展,需要深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理解性地切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在对策建言、战略引领、思想创建、秩序建构等层次上,进阶式地契入到满足大国民生、风险社会、协同创新等内生新需求的智识系统之中,担当好、担当巧"保存制度的祭司"和"发展制度的祭司"。以此,走出单纯应景性与纯专业碎片化的大学智库,或将成为营造和完善中国政策市场(尤其是政策分析市场)的关键性"撬动"变量。
黄建洪张洋阳
关键词:网络政治
乡村振兴中的地域空间再造与价值重塑--以我国首个“国际慢城”为例被引量:8
2018年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乡村问题的解决置于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上。乡村的振兴不仅是乡村内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乡村外部群体追求田园式乡村生活的需要。我国首个"国际慢城"——高淳桠溪作为一个新的地域空间,就是顺应这一要求对原始空间进行设计与再造的结果。它代表了与城市发展迥异的乡村复兴道路,但在改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绝对空间碎片化、抽象空间阶层化、差异性空间倒置化的问题。因此,要妥善处理好乡村"慢"发展与社会快速现代化之间的张力,重建乡村发展秩序,维护乡村空间正义,最大化地挖掘乡村空间的附加值。
叶继红张洋阳
关键词:价值重塑
“教学—科研”一体化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学研究生培养探析被引量:2
2019年
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普遍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各培养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及资源共享性不足。其突出问题表现为教学、科研二者分离式地发展,并且科研的关注度高于教学,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在对S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例观察中发现,因教学与科研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服务主体与被管理服务主体之间,在一定层面上缺乏有效沟通,使得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从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法采用、课程学时安排到人才绩效考核各环节的科学化与协调化发展程度不高。从该学科人才培养闭环下走出来的研究生群体,其科研自主性与社会实践性难以通过教学环节的浸润真正得以成长。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有必要明确教学发展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更好地为科研服务,科研亦可以有效融入教学。以教学功能的复位,促进二者间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力求打造一个"教学—科研"双格局兼容的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共同体。
张洋阳
关键词:教学研究生培养
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及其耦合路径研究——以苏州市为样本考察被引量:5
2019年
一个健康的区域系统集合,必然是经济社会协调适配的。经济改革的成果能否普遍惠及社会民生,则是区域格局整然有序的关键。"协调发展"作为经济社会二者间转型矛盾化解的动力来源,可有效提高基层地方深度改革的质量。本文通过选取苏州为研究对象,借鉴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以其2000-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数据为样本,全面了解苏州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规律发现:即便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苏州,也同样存在着社会发展与经济不协调的问题,尤以其社会系统内部"人均生活质量""科技发展"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表现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最为凸显。未来苏州的深度转型当有赖于这三个方面因素与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度提升的同时,亦需兼顾夯实已有的"社会稳定""公共服务"方面的成绩。推动苏州经济的急剧扩张转变为精细化增长,以适应国家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需求,共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美好新生活。
张洋阳
关键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尼系数
政府再造:“互联网+”图景下的公共服务机制研究——以网络创业为例
2016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说是互联网进入人类生活以来一个新的里程碑,而"互联网+"所带来的无穷可能性也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简单的行政服务模式应迅速实现向数字化行政方向的转变,政府亟待培养出一批兼具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用以营造出一种公平公正的网络创业环境,打造一条无缝隙的政府网络服务链。但是这一服务链的延伸并非没有长度的限制,对于现今网店销售还未能触及到门店销售的状况,政府应注意保护门店这种传统销售方式,推动"互联网+"与传统销售模式相结合,以实现在未来网络线上销售与实体店线下销售联动发展的网络创业新格局。
张洋阳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创业
“隐身党员”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共生论”的视角被引量:2
2016年
当前的社区治理并不是所有人的社区自治,而是部分人的社区治理。作为有着较高政治参与能力与素养的党员群体,并未在社区建设中起到先锋带头的作用,大量的社区在职党员选择以"隐身"的方式来回应社区治理,长期"脱嵌"于社区政治生活之外。其"经济人"、"单位人"等多重身份标签是其"嵌入"社区政治生活的重要阻碍。他们个人的愿景并未上升为社区的愿景,在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下,"隐身党员"很难将自身的资源自发地付诸于持续的社区建设行动。多重的身份标识使其对于社区建设的责任模糊化。从共生角度,挖掘出"隐身党员"这一潜在的社区资源,并使之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是提升社区营造质量的重要路径。
张洋阳黄建洪
关键词:社区参与党的建设
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研究被引量:21
2018年
当前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抑制了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提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过强化科研作用机制、教学促进机制、"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联动机制的叠加效应,有序带动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移,以教学方法的改革适应科研深度发展的需求。从而建立起教学、科研双维度的人才评价标准,并以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主体、资源和机制多要素的匹配性优化整合,实现教学与科研环节的互嵌与融合,以持续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突破"教学低质量"与"科研低创新度"的关联困局。
黄建洪张洋阳
关键词: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
流动党员社区参与及其行为选择差异性研究——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由于受经济、地理、文化等多种区域推拉因素的影响,社区人口流动性增强、居住工作空间变动频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党员居民常态化的社区政治参与。其"消极参与""选择性参与"以及"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使得流动党员的社区参与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该类群体在社区政治生活中的有效性难以全面发挥,不利于推动社区政治决策的科学民主化。为找到其社区参与缺位的根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其参与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衡量参与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以此得知,"社区主人翁意识""社区党组织号召响应度""社区归属感"这三种内生要素的不足,是造成这类群体社区参与行为稳定性缺乏的重要原因。而"社区参与制度约束"这一外生要素的缺乏,并不会直接导致流动党员回避社区参与行为的出现。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从流动党员内生行为角度入手,通过强化其在社区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身份意识,以多元梯度化的流动党员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其与社区集体生活的黏合度,推动区域政治生活的共建共治及共享。
张洋阳
关键词:流动党员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参与多元回归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