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16S rDNA PCR联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别对12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组)发生喂养不耐受24 h内(t0)及喂养不耐受恢复后(t1)的粪便标本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并通过T-A克隆测序,了解其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同期采集12例孕周、出生体质量、日龄匹配的喂养耐受新生儿(对照组)粪便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DGGE分析,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粪便标本的条带丰富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9.00±2.83 vs12.76±2.38,P<0.05),香农威纳指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2.12±0.36 vs 2.51±0.19,P<0.05);喂养不耐受恢复后(t1)粪便标本条带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0±1.91 vs 14.75±1.76,2.61±0.14 vs 2.66±0.13,P>0.05);克隆测序发现,喂养不耐受组粪便标本中克雷伯菌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53.40%vs 40.94%,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随着病情的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新生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可能与其肠道菌群中克雷伯菌属比例增加有一定相关性。
目的探讨能否使用咽拭子培养结果推测细菌感染性肺炎的病原菌。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因患严重细菌感染性肺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并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37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插管3 d内至少采集一次痰液并分为2份,一份做培养,另一份存-20℃冰箱备检。在收集痰液的同时采集咽拭子。对痰液培养出致病菌患儿的另一份痰液和对应咽拭子进行如下操作:从痰液中提取细菌DNA,经16S r DNA 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后将分离出的DNA进行克隆和测序,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同时分析菌群的组成。结果上、下呼吸道细菌种类和每个菌属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个菌属是相同的。同时,培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属的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正好是上、下呼吸道所共有的菌属。结论如果对咽拭子进行培养,且培养出的致病菌是上、下呼吸道所共有,则提示该菌可能是细菌感染性肺炎的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