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 作品数:11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8例胃肠道神经鞘瘤的CT征象及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胃肠道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神经鞘瘤,术前CT检查均误诊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CT征象及鉴别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直径为1.2~6.7 cm,中位直径为3.65 cm。7例发生于胃部,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向腔内生长,3例向腔外生长。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7例密度均匀,1例见斑片状囊变区,增强扫描均呈轻度至明显渐进性强化。术前7例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例误诊为平滑肌瘤。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对部分病例做出提示性诊断;对于胃肠道壁内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渐进性强化实性肿块,应考虑到神经鞘瘤的可能。
- 方昕董江宁林婷婷韦炜张萍韦树华韦超王传彬
- 关键词:CT体层摄影术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及优越性被引量:19
- 2012年
-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指导意义以及在术后随访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血管置换术或腔内隔绝术(EVGE)患者的CT影像资料,手术前、后均行CTA检查,观察轴位图像并结合重建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指导价值、术后的随访优势及手术对CT的诊断要求。结果术前经CTA检查:Stanford A型患者4例,破口位于0~2区;Stanford B型患者23例,破口位于3~4区者20例,多破口者3例。术中所见与CTA结果完全吻合。术后:A型患者行全弓置换术加象鼻支架置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远端主动脉假腔管径缩小,CT值降低;B型患者行EVGE后10例假腔完全消失,11例伴附壁血栓形成,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64排螺旋CTA可准确反映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并对破口进行分区,为术前规划提供更加重要、详细的信息,并可对术后病情进行客观评估。
- 林婷婷邓克学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体层摄影术
- 能谱CT定量碘基物质图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及大小肺栓塞(PE)的碘灌注表现及碘基值的变化,评价CT能谱成像定量碘基物质图在PE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73例临床疑似PE患者,先平扫,再行能谱增强扫描。选取其中阳性病例39例,将PE类型分为中心型、闭塞型、锐角附壁型、钝角附壁型及不规则型,观察不同类型及大小PE碘灌注的变化,测定栓塞区及对侧相同位置肺野的碘基值并进行比较,如双侧相同位置均有栓塞,则与邻近正常肺野比较。因不规则型PE发生较少,且多跨血管分布,只是统计栓塞数量,未进行碘基值测定。结果 39例经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证实为PE,共显示栓塞血管197支,栓塞类型为中心型63支,闭塞型58支,锐角附壁型39支,钝角附壁型26支,不规则型11支。闭塞型表现为全肺或肺叶灌注减低,PE血管供血区肺野平均碘基值为-0.45,对照区平均碘基值为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型栓塞区平均碘基值为4.12,对照区平均碘基值为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角附壁型栓塞区平均碘基值为3.80,对照区平均碘基值为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型及锐角附壁型栓子大小超过血管直径的1/2表现为肺段或亚段灌注减低,栓子大小小于血管直径的1/2无明显灌注减低。钝角附壁型未见明显灌注减低,栓塞血管供血区肺野与对照区平均碘基值分别为7.48和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碘基物质图灌注改变与栓塞部位有良好的吻合性,能反映不同类型PE及栓子大小对供血区肺野碘灌注的影响,为PE诊断提供更多的形态及功能学信息。
- 林婷婷邓克学韦炜周燕罗英姿
- 关键词:能谱CT肺栓塞肺灌注
- 基于DCE-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宫颈癌疗前分化程度中的价值
- 目的 探讨基于DCE-MRI 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宫颈癌疗前分化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3 月至2018 年12 月我院经临床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的97 例患者,筛选其中 54 例病例作为训练组,包括高分化...
- 林婷婷董江宁
- 关键词:DCE-MRI宫颈癌分化程度
- 能谱CT肺动脉造影团注测试法单能量图像在降低碘摄入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比较能谱CT肺动脉造影(CTPA)团注测试法单能量图像与透视触发法常规的图像质量,以降低机体总碘摄入并优化图像质量。资料与方法 68例接受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34例。研究组行GSI能谱扫描,使用造影剂欧乃派克(300 mg I/ml)30 ml,使用随机软件计算最佳ke V的单能量图像。常规组行透视触发扫描,使用造影剂碘普罗胺(370 mg I/ml)80 ml,所得图像为混合能量图像。比较两组患者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干、左肺下动脉及右肺下动脉CT值,比较两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与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研究组总碘摄入量(9000 mg)显著低于常规组(29 600 mg)。研究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左下肺动脉、右下肺动脉的对比噪声比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2.71,P〈0.05)。2名医师评价图片的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P〈0.05)。研究组图像主观评分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44,P〉0.05)。结论团注测试法与能谱CT单能量图像结合可显著降低机体碘摄入并优化图像质量。
- 林婷婷董江宁韦树华张萍
- 关键词:肺栓塞血管造影术
- 多层螺旋CT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资料,探讨其CT表现。结果 30例全部单发,两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别。20例呈不规则形,23例边界模糊不清,20例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10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伴有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后20例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邻近骨质破坏的特点,MSCT能够对绝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 王传彬方梦诗李乃玉韦超林婷婷张萍韦树华董江宁
- 关键词:腮腺恶性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腹盆腔及腹膜后富血供肿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盆腔及腹膜后间隙来源富血供肿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病理证实的腹盆腔及腹膜后富血供肿瘤的CT资料,结合文献进行CT征象探讨和误诊分析。[结果](1)29例中,胃肠间质瘤(GIST)9例,副神经节瘤8例,Castleman病(CD)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3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各2例。定位准确率96.6%(28/29),定性准确率82.8%(24/29),定病准确率69.0%(20/29)。(2)增强后实性成分呈"快进慢出"的是副神经节瘤、间质瘤、IMT和CD;呈"持续渐进性强化"的是SFT、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病灶内低密度区渐进性强化的是SFT、IMT、CD和平滑肌瘤;(3) GIST好发于腹腔,分叶状,坏死范围大且多位于中心,易与肠腔相通形成"气-液"平面,邻近肠系膜血管常增多、增粗;副神经节瘤好发于腹膜后中线区,边界清楚,囊变、坏死常见且散在分布,部分呈"星芒状"改变,肿瘤以内部血管增多为主;CD好发于腹膜后肾门水平,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较均匀,边缘渗出,周围可见多发"卫星灶",边缘可见增粗血管影;SFT好发于肠系膜区或髂血管旁,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呈分叶状或匍匐状,密度不均,内可见索条状低密度区及增粗血管影;IMT好发于肠系膜区,呈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边缘可见渗出和增粗血管影,密度不均,内可见索条状低密度影或片状粘液变性区;平滑肌瘤好发于腹膜后或盆腔内,边界清楚,容易粘液变性,增强后低密度区和实性成分均渐进性强化,与子宫肌层密度相仿;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腹膜后间隙或下腔静脉旁,分叶状,坏死明显,可见肿瘤血管生成,易侵犯下腔静脉。[结论]腹盆腔及腹膜后间隙起源的富血供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定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王传彬董江宁韦超李乃玉方梦诗林婷婷韦树华
- 关键词:富血供腹膜后肿瘤肠系膜
- 胰腺常见囊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胰腺常见囊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方法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类型,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间共31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包括假性囊肿14例,真性囊肿2例,浆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胰腺癌2例1例伴明显液化坏死,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胰腺假性囊肿12例发生于胰周,2例发生于胰腺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囊状低密度影;真性囊肿2例均发生于胰腺实质内,呈多囊状改变;囊腺瘤8例均位于胰腺体尾部,浆液性呈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黏液性囊较大,可见条状分隔及斑点状钙化影;黏液性囊腺癌2例位于胰体部,可见壁结节;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尾,均以囊性成分为主,边缘可见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及斑点状钙化影;胰腺癌2例,1例位于胰头部,坏死囊变区内见索条状软组织成分,1例位于胰颈部。结论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有很多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征性表现,多层螺旋CT(MSCT)可以显示病变内部的细微结构,对胰腺囊性病变的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林婷婷董江宁韦炜
- 关键词:胰腺囊性病变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DFSP患者CT及MRI影像资料,分析其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灶起源、病灶大小及数量、病灶生长方式及形态、密度与信号、强化模式以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等影像学特征。结果:12例DFSP患者的发病部位中发生于躯干7例(占58.3%),四肢3例(占25%),头颈部2例(占16.7%),共33个病灶。病灶起源于皮下纤维组织1例,起源于皮肤11例;病灶的平均直径(2.76±0.82)cm。病灶生长方式和形态中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的病灶27个,表现为类圆形或浅分叶状;以浸润性生长为主的病灶6个,表现为扁平状或深分叶状。CT平扫均呈等-稍低密度;MRI的T_(1)WI均呈等低信号,T_(2)WI均呈稍高信号,T_(2)WIFS及DWI序列均呈明显高信号。2例DFSP患者行CT增强后均呈中等度以上渐进性强化,3例行MRI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均可见索条状差强化区。3例累及浅筋膜深层及周围脂肪,可见"筋膜尾征";2例悬吊于皮肤外,表现为"悬吊征",4例为多结节融合改变,表现为"多结节征"及"子结节外突征"。结论:DFSP好发于躯干及四肢,CT平扫密度与MRI信号均与肌肉相仿,T_(2)WI-FS及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病灶内常见低信号纤维成分,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 王传彬韦超李乃玉林婷婷吴瑶媛高飞董江宁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MRI)
- 3.0T MRI乳腺SE-EPI-DWI与STIR-DWI序列图像质量对比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比较3.0T MRI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的扩散加权成像(SE-EPI-DWI)与短时反转恢复序列的扩散加权成像(STIR-DWI)在乳腺病变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MRI检查,包括SE-EPI-DWI与STIR-DWI两种序列,并于DWI图像可发现病变的40例乳腺疾病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评价两种序列图像的主观评分、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病变ADC值差异。结果 40例病例中STIR-DWI序列图像主观评分高于SE-EPI-DWI(P<0.001):STIR-DWI序列中0、1、2、3级图像比例分别为0、7.5%、27.5%及65.0%,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SE-EPI-DWI序列中0、1、2、3级图像比例分别为12.5%、25.0%、30.0%及32.5%,其中5例图像质量不符合诊断要求。剔除5例不合格图像,比较35例两种序列均合格图像的SNR及CNR,STIR-DWI序列图像的SNR、CNR均低于SE-EPI-DWI序列(P<0.001)。两种序列对于乳腺病变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SEEPI-DWI的SNR、CNR明显高于STIR-DWI序列,但后者图像伪影少,图像质量合格率高。乳腺MRI检查应优选SEEPI-DWI序列,但当生理运动等伪影大时,STIR-DWI可作为重要补充,二者结合有助于提高乳腺DWI图像成功率。
- 林婷婷董江宁邓克学韦炜方昕韦超韦树华张萍
-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乳腺病变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