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玉锋

作品数:55 被引量:196H指数:10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2篇茶树
  • 9篇炭疽
  • 9篇炭疽病
  • 9篇病原
  • 7篇病原菌
  • 7篇茶炭疽病
  • 7篇茶园
  • 6篇土壤
  • 6篇为害
  • 6篇轮斑病
  • 6篇斑病
  • 6篇茶棍蓟马
  • 6篇茶轮斑病
  • 5篇根际
  • 5篇粉虱
  • 4篇生物学
  • 4篇生物学特性
  • 4篇拮抗
  • 4篇魔芋
  • 4篇木霉

机构

  • 53篇贵州省农业科...
  • 15篇贵州大学
  • 6篇贵州省农业生...
  • 4篇贵阳学院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安顺学院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山东省蚕业研...
  • 1篇贵州理工学院

作者

  • 53篇周玉锋
  • 13篇杨文
  • 5篇陈瑶
  • 4篇杨春
  • 3篇鄢东海
  • 3篇刘辉
  • 3篇魏杰
  • 2篇喻云春
  • 2篇杨茂发
  • 2篇刘声传
  • 2篇邓茹月
  • 1篇张玉波
  • 1篇范士杰
  • 1篇黎健龙
  • 1篇冷杨
  • 1篇周孝贵
  • 1篇姚雍静
  • 1篇周泽宇
  • 1篇陶刚
  • 1篇胡安龙

传媒

  • 11篇贵州农业科学
  • 6篇茶叶通讯
  • 5篇中国茶叶
  • 4篇茶叶科学
  • 4篇贵茶
  • 2篇中国调味品
  • 2篇植物保护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蔬菜
  • 1篇农药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1篇2022
  • 16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土壤有益微生物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4个品种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情况,通过相似性分析初步探讨茶树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与其抗病性的关系。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黄金芽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低,中茶108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高;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样品共检测到10个门类的细菌,主要的优势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20.13%~36.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52%~32.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01%~21.06%)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2%~17.84%);4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出放线菌,但其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中茶108根际土壤细菌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茶108与黄金芽群落结构差异最大;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含有的有益微生物包括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 spp.)、Gaiellales spp.、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以及Nitrosomonadaceae spp.。其中,黄金茶与黄金芽根际土壤5种有益微生物含量均高于中茶108和白叶一号;田间调查结果发现,黄金芽与黄金茶的发病情况比中茶108和白叶一号严重,表明茶树抗病性与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茶树的抗病性,有益微生物菌群所占比率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赵兴丽卢声洁贺圣凌罗林丽周罗娜周玉锋
关键词:优势菌群有益微生物炭疽病茶树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下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被引量:3
2021年
为给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黔东北1个9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CK:对照,不施肥;CF:习惯施肥;T1:化肥减施量32.1%;T2:化肥减施量33.8%;T3:化肥减施量46.0%,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的全年干茶叶产量分别为3524.1、3644.4、3835.7 kg/hm^(2),显著高于CF(3127.3 kg/hm^(2)),T1、T2、T3、CF的这一指标显著高于CK(2172.6 kg/hm^(2));各季度T1的酚氨比最低,秋季CF、T1、T2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春、夏季CF、T2、T3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总体上,T1、T2、T3新梢年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高于CF,T3效果最好;各施肥处理的年纯收入显著高于CK(3.69万元/hm^(2));相较于CF,T1、T2、T3每年分别节本增效1.48、1.39、1.52万元/hm^(2)。茶园肥料沟施效果好于撒施,T1、T3化肥减施增效较好,T3更好。建议调整茶树专用肥氮、磷、钾元素配比,增加茶树专用肥的有机肥及其有机质含量;T3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
刘声传林开勤梁思慧何萍魏杰鄢东海徐霖何国菊周玉锋
关键词:茶园施肥技术养分利用率
4种杀虫剂对茶棍蓟马的防效及其在茶树上的残留动态被引量:12
2018年
为筛选出防治茶棍蓟马安全高效的化学杀虫剂应用于生产,选择30%溴虫腈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和5%联苯菊酯乳油4种化学杀虫剂,采用静电喷雾器喷施,施用剂量为20g/667m2,研究其药后不同时间对茶棍蓟马的防效及其在茶树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4种药剂的施用剂量下,溴虫腈和联苯菊酯的原始沉积量未超过欧盟的MRL标准;噻虫嗪和噻虫啉药后第3天的残留量达欧盟MRL标准;4种药剂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4.16d、4.10d、3.42d和3.16d。根据药效及其残留消解动态结果,综合药剂对蜂类毒性及欧盟禁用农药情况,溴虫腈和联苯菊酯可用于欧标茶基地防治茶棍蓟马,20g/667m2施用剂量下的安全间隔期为7d。
刘惠芳杨文陈瑶孟泽洪李帅周玉锋
关键词:茶树茶棍蓟马杀虫剂农药残留
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1
2018年
为茶炭疽病的快速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伤口回接法对比感病症状,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究遵义银柜山茶区福鼎大白茶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致病力。结果表明:分离得到茶树炭疽病菌株1株(ygs03-1),该菌株在PDA平板上25℃黑暗条件下培养,菌落正面呈白色或灰白色海绵状隆起,背面黑褐色;气生菌丝发达,透明有隔;分生孢子梗透明、有隔膜;产孢细胞透明,圆柱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长椭圆或椭圆形,少部分为花生形;分生孢子附着孢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呈黑色。ygs03-1可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与采集病样病症相似。经系统进化树聚类分析,分离菌株ygs03-1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聚为一类,相似度达97%。结合该菌株的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菌株ygs03-1为刺盘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张莉赵兴丽张金峰李帅孟泽洪周玉锋
关键词:茶炭疽病系统发育
贵州茶园首次发现角盲蝽为害
2022年
角盲蝽是我国热带茶区一类重要的茶树吸汁性害虫,贵州尚未报道其为害。近年来,笔者曾在贵州多个茶园观察到疑似角盲蝽的危害状,并于2020年11月在黔西南州贞丰和兴义茶园采集到角盲蝽标本。结合形态和分子特征研究结果,将其鉴定为金鸡纳角盲蝽(Helopeltis cinchonae Mann)。本文提供了金鸡纳角盲蝽的形态及危害特征图,以期为该虫识别、监测和及时防控提供参考。
李帅饶家瑞孟泽洪张欣罗林丽杨春周玉锋
关键词:茶树危害状
9种天然产物对茶炭疽病的抑制效果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明植物源天然绿色农药抑制茶炭疽病的效果,为茶树炭疽病的绿色防控和绿色农药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9种天然产物在100μg/mL浓度下抗茶炭疽病的生物活性,并进行EC_(50)测定;通过抗茶炭疽病活体试验,测定生物活性最好的天然产物在500μg/mL浓度下对茶叶感染茶炭疽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在9种天然产物中,以百里香酚和愈创木酚抗茶炭疽病的生物活性较好,其对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3.33%和76.55%,比阳性对照萎锈灵(74.69%)分别增加8.64百分点和1.86百分点;其EC_(50)分别为18.55μg/mL和25.11μg/mL,比阳性对照药萎锈灵(35.53μg/mL)分别减少用药剂量16.98μg/mL和10.42μg/mL。在500μg/mL浓度下,百里香酚对茶叶感染茶炭疽病的保护活性和治疗活性分别为32.66%和38.09%,比阳性对照萎锈灵(20.42%和25.72%)分别增加12.24百分点和12.37百分点。【结论】百里香酚对茶叶感染茶炭疽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饶家瑞雷志伟周玉锋段学艺王会云
关键词:茶炭疽病
基于mtDNA COⅠ基因序列的山香圆平背粉虱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4年
为探究茶树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遗传多样性,掌握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分化现状及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与测序,测定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山香圆平背粉虱种群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开展基因序列特征、单倍型及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分子变异和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扩增长度均为658 bp,序列具有明显的A+T偏倚性,共定义10个单倍型。贵州茶园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Hd=0.800)和高核苷酸多样性(Pi=0.067 0)。11个地理种群的山香圆平背粉虱总群体遗传分化程度高(Fst=0.920 3),基因交流水平低(Nm=0.04)。AMOVA分析显示,山香圆平背粉虱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间(FCT=0.912 9);中性检验与错配分布分析综合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近期未发生过明显扩张现象;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及中介网络图聚类结果均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聚为3分支,分化枝可能已达物种水平。
孟泽洪王威锐罗林丽李帅蒲运丹周玉锋
关键词:遗传分化
魔芋茎腐病发病程度对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魔芋茎腐病不同发病程度下的差异以及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为魔芋茎腐病发病机制机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魔芋茎腐病发病土壤样品中的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DNA进行真菌ITS rDNA、细菌16S rRNA以及古菌16s rRNA测序分析,研究轻度发病、中度发病及重度发病下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有益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魔芋不同发病程度下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魔芋发病程度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根际土壤细菌和古细菌的丰富度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随发病程度加重根际有益微生物Gaiellales sp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数量不断增加。重度发病区土壤中丛赤壳属(Nectria spp.)、芽孢杆菌属和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的数量分别是轻度发病区的32.57倍、1.22倍和1.31倍。【结论】魔芋茎腐病不同发病程度下,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性,土壤中丛赤壳属、芽孢杆菌属和短根瘤菌属的数量重度发病区为轻度发病区的1.22~32.57倍。
赵兴丽张莉罗林丽周罗娜贺圣凌张欣周玉锋
关键词:根际土壤发病程度有益微生物
基于2b-RAD技术分析白化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
2022年
为揭示白化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2b-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2b-RAD)对23份茶树种质(20份白化,3份常绿对照)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共获得576 193 750条高质量测序数据和56 498个高质量SNPs。系统发育树和主成分分析表明,23份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1份来自贵州的大叶种,类群Ⅱ包含来自贵州的地方种质6份,类群Ⅲ包含来自浙江的14份种质和来自安徽、福建的2份种质。基于系统发育树,3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均表现为:类群Ⅰ>类群Ⅱ>类群Ⅲ,类群Ⅰ和类群Ⅱ、类群Ⅲ之间分别呈现中、高度的遗传分化水平。综上所述,白化茶树品种(系)存在中、高度的遗传分化,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间遗传分化更大,为白化茶树种质鉴定、资源利用和育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声传许应芬魏杰鄢东海陈智雄徐霖刘燕周玉锋
关键词:SNP
贵州山香圆平背粉虱的发生分布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为明确茶树新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在贵州的发生分布及生物学特性,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饲养观察的方法,对该虫的发生分布、发生动态及生活习性、趋色性、发育历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山香圆平背粉虱在贵州省3市12个县(区、县级市)有分布,其中,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湄潭县、余庆县和毕节市金沙县发生程度最高;全年有4个成虫发生高峰期,其中以第1个高峰期虫口量最大,高峰日百叶虫量高达1828头;成虫羽化多发生于上午,喜栖息于茶蓬上层嫩叶背面,清晨和傍晚活动力弱,中午前后最为活跃,具明显趋黄性;在25℃条件下,1~4龄若虫发育历期分别为7.9、4.3、2.7、7.1 d。
王威锐李帅张金峰杨文孟泽洪周玉锋
关键词:新害虫茶树生物学特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