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平洋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7篇肝炎
  • 6篇乙型肝炎病毒
  • 6篇肝炎病毒
  • 6篇病毒
  • 3篇抗体
  • 2篇鸭乙型肝炎
  • 2篇鸭乙型肝炎病...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病毒
  • 2篇细胞
  • 2篇基因
  • 2篇肝病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血清
  • 1篇鸭肝
  • 1篇鸭肝炎
  • 1篇鸭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表面...

机构

  • 7篇上海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闻玉梅
  • 7篇李平洋
  • 4篇张维
  • 3篇熊思东
  • 2篇徐永耀
  • 2篇刘应广
  • 1篇屠红
  • 1篇瞿涤
  • 1篇翟为溶
  • 1篇周生华
  • 1篇马张妹
  • 1篇何丽芳
  • 1篇兰林
  • 1篇罗玉芳

传媒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上海医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鸭乙型肝炎病毒在天然宿主中的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1995年
用灭活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免疫健康成年鸭,观察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鸭血清中抗DHBs/pres和抗DHBc。结果发现,在2次免疫后,4只鸭均产生低滴度的抗DHBs/pres,抗DHBc仅在1只鸭中一过性地出现,4只鸭中3只于第三次免疫后出现对DHBs/presAg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只出现对DHBcAg的增殖反应。表明鸭对DHBs/presAg的免疫应答性校对DHBcAg强,动态观察细胞和体液免疫出现的时相,多数鸭先测及抗体,用抗DHBs/pres被动免疫幼鸭可部分阻断DHBV的实验感染。
刘应广闻玉梅张维熊思东李平洋
关键词:鸭肝炎病毒细胞免疫抗体形成
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感染性被引量:2
1992年
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阳性鸭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PBMN)细胞,洗涤10次后,腹腔接种出壳24小时以内的雏鸭。接种量为每只2.5×10~6个细胞。接种后每隔2周取血检测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DHBsAg)及DHBV DNA。在分别两次试验中发现,接种后2周9%~50%受体鸭转为DHBV DNA阳性,至第6周阳性者中大部分鸭DHBV DNA仍持续阳性。以末次细胞洗涤液及DHBV DNA阴性鸭的PBMN细胞分别接种雏鸭作对照,均未致感染。本文首次证明DHBV感染鸭的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离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具有感染性。
张维闻玉梅罗玉芳李平洋
关键词:乙肝病毒单个核细胞
消除对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耐受性的研究
1996年
乙型肝炎的治疗至今仍是世界上尚未解决的难题。我国约有10%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根据我国多数患者是幼龄感染HBV,对病毒不产生有效免疫而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故不易清除病毒而发展为慢性肝炎或长期携带者。为研究消除免疫耐受途径,需要建立类似幼龄感染的免疫耐受动物模型。
闻玉梅熊思东张维徐永耀吴祥甫李平洋汪垣马张妹翟为溶刘应广
关键词:免疫耐受性免疫耐受状态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肝炎清除病毒
合成肽制备乙型肝炎病毒前S_1抗体
1990年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前S_1蛋白中的第21~47氨基酸决定簇人工合成肽P21~47。将P21~47与破伤风类毒素偶联成免疫原,免疫家兔获得了抗体。该抗体不仅可与P 21~47反应,还可与乙型肝炎病毒的PreS_1抗原发生反应。鉴于PreS_1与乙型肝炎病毒吸附于靶细胞表面受体有关,本抗体不仅可用于检测PreS_1抗原,还可研究病毒与受体间相互关系。
徐永耀俞翠珠候杰张维李平洋闻玉梅
关键词:乙肝病毒合成肽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变异的研究
1994年
用聚合酶键反应(PCR)对3份肝癌组织及1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但核心抗体(抗-HBc)为阴性的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扩增及克隆了核心(C)基因。经核苷酸序列分析,与我国HBV克隆株PADR-1比较,发现无症状携带者的C基因与PADR-1的基因差别不大;但自肝癌组织克隆的C基因平均每例有15.6个核苷酸变异。结果提示,HBV核心基因的变异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可能有关。
闻玉梅何丽芳李平洋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
重组质粒DNA-抗原-抗体复合物诱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本文研究了含编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DNA(pCMV-HBS)对HBsAg、抗·HBS免疫复合物(IC)诱生抗-HBs的影响。在Balb/c小鼠中,IC加PCMV-HBS(100μg)免疫组比单独使用IC或pCMV-HBsDNA组诱生的抗-HBs效价高,虽然略低于IC加氢氧化铝组,但无明显差异。在IC中加20μgpCMV-HBsDNA。经再次免疫亦可有效地诱生高效价的抗-HBs,可达PCMV-HBSAg100μg加IC免疫一次所诱生的杭体水平。然而在IC中加入1μgpCMV-HBs,即使再次免疫也不能使小鼠抗-HBS的阳转率达100%。此外在IC中加入载体质粒DNA(pCMV),亦可增强诱生抗-HBS。当DNA用量为100μg或20μg时,pCMV-HBs加入组诱生的抗-HBs效价略高于加入相同量的载体质粒DNA组。结果提示可用HBsAg-抗HBs免疫原性复合物加重组质粒DNA组建治疗性疫苗。
瞿涤闻玉梅周生华王开利余生玲郭盛淇李平洋
关键词:DNA免疫乙型肝炎
快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核心区基因变异株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被引量:5
1995年
用聚合酶链反应(POR)选择性地扩增血清标本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前C区(Pre-C)后,以三种寡核苷酸探针M0(野毒株基因序列)、M1(nt.1898位点突变株基因序列)、M2(nt.1998位及nt.1901位上双点突变株基因序列)在极其严谨的条件下分别杂交,检测EBVPre-C的最常见变异,结果本法具有根高的特异性。应用上述方法检测了31份乙肝病人的血清标本,结果7份HBeAg阳性标本中,有4份PCR阳性,均与M0探针杂交,未出现变异;24份抗-HBe阳性标本中,有10份PCR阳性,其中8份表现为M0伴M1和(或)M2阳性,一份为野毒株,另一份与三种探针均不杂交。
屠红熊思东兰林李平洋闻玉梅
关键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