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亚平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脂肪移植
  • 2篇融合细胞
  • 2篇自体
  • 2篇自体脂肪
  • 2篇自体脂肪移植
  • 2篇细胞
  • 2篇汗腺细胞
  • 1篇硬腭
  • 1篇脂肪颗粒
  • 1篇脂肪颗粒移植
  • 1篇肉毒
  • 1篇肉毒毒素
  • 1篇肉毒毒素注射
  • 1篇上腭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构建
  • 1篇年轻化
  • 1篇前端
  • 1篇注射
  • 1篇自体脂肪颗粒

机构

  • 5篇石家庄市第一...

作者

  • 5篇谢淼
  • 5篇高慧
  • 5篇赵亚平
  • 3篇李燕
  • 3篇吴小会
  • 3篇郭莉
  • 2篇高玮
  • 1篇孙卫海

传媒

  • 4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体外构建干细胞汗腺细胞融合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人汗腺细胞(SGC)形成的合核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实现汗腺再生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方法体外分离培养UCMSC和SGC,通过检测CD14、CD44、CD29、CD34、CD105、CD45的表达情况来鉴定UCMSC,检测CK19、CEA的表达情况来鉴定SGC。制取并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汗腺细胞合核细胞,用PKH26、CFSE分别对UCMSC、SGC进行标记,通过聚乙二醇(PEG)化学融合法制备间充质干细胞/汗腺细胞融合体,用荧光显微镜荧光观察并筛选出融合细胞后进行培养;1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合核细胞中CD14、CD44、CD29、CD34、CD105、CD45表达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19、CEA表达情况。结果间充质干细胞/汗腺细胞合核细胞的免疫组化检测CK19和CEA表面抗原均为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105表达率较高。结论诱导融合后的间充质干细胞/汗腺细胞合核细胞同时具备干细胞和汗腺细胞的表型。
刘坤坤赵亚平高玮高慧谢淼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汗腺细胞融合细胞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肉毒毒素注射用于面部年轻化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研究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联合肉毒毒素注射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自体脂肪颗粒游离移植联合肉毒毒素注射,进行面部年轻化综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面部老化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总满意率95%,不良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自体脂肪颗粒游离移植联合肉毒毒素注射进行面部年轻化综合治疗是可靠有效的方法。
谢淼郭莉李燕康彦玲吴小会高慧赵亚平孙卫海
关键词:自体脂肪肉毒毒素面部年轻化
间充质干细胞与汗腺细胞融合实现汗腺再生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大量汗腺细胞受损,体内热量难以顺利散发,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如何实现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汗腺重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一大难题。融合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从理论上说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可以使任何2个动物细胞通过体细胞杂交而形成新的生物资源。本文就目前干细胞/汗腺细胞融合体实现汗腺再生的可行性进行综述。
刘坤坤赵亚平高玮高慧谢淼
关键词:融合细胞细胞融合技术
上腭黏骨膜瓣整体前移法修复硬腭前端腭瘘
2016年
2009年4月至2014年6月我们应用硬腭黏骨膜瓣整体前移的方法修复硬腭前端腭瘘8例,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9~21岁,平均13岁。均为双侧腭裂术后形成的硬腭前端腭瘘,瘘口的矢状距离为0.6~1.0cm。鼻咽纤维镜检查,
高慧李燕吴小会谢淼郭莉康彦玲赵亚平
关键词:腭瘘前端上腭鼻咽纤维镜
不同取脂部位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吸收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测量不同取脂部位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吸收率。方法由腹部、大腿及腰部吸取自体脂肪,将其移植至填充区,通过测量填充区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体积变化,计算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吸收率,比较不同取脂部位的脂肪吸收率。结果术后1个月腹部脂肪吸收率(39.54±1.45)%,3个月时(56.19±1.65)%,6个月时(56.80±1.82)%。术后1个月大腿脂肪吸收率(33.49±2.87)%,3个月时(51.42±2.15)%,6个月时(52.68±2.23)%。术后1个月腰部脂肪吸收率(32.59±4.60)%,3个月时(50.21±1.77)%,6个月时(51.86±2.25)%。大腿、腰部吸收率与腹部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腿、腰部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后1个月的自体脂肪移植吸收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不同取脂部位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吸收率,测定大腿及腰部的自体脂肪移植吸收率低于腹部,为确立最佳取脂部位提供临床参考。
李燕郭莉谢淼康彦玲吴小会高慧赵亚平
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吸收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