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湘宁
-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应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评价篮球和举重运动员心肌应变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应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评价中国男性专业篮球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的心肌应变。方法:选取16名男子篮球运动员(年龄19.9±2.5岁)和15名男子举重运动员(年龄20.7±3.4岁)作为研究组,技术等级专业二级以上,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名长期静坐工作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心脏磁共振检查,采用特征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右室的心肌应变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组运动员的左室及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每搏输出量指数、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增大(P<0.05),左室壁增厚(P<0.05),左室、右室射血分数减低(P<0.05)。与举重运动员相比,篮球运动员的心率更慢,左、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更大,左、右室射血分数更低(P<0.05)。篮球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的左室整体最大径向应变、最大周向应变、最大纵向应变和右室整体最大纵向应变低于对照组(P<0.05),篮球运动员的左室扭转、右室整体最大纵向应变低于举重运动员(P<0.05)。结论:专业运动员的心脏重塑以左、右室均衡性增大,左室壁轻度增厚,左、右室射血分数减低伴随心肌应变参数减低为主要表现,是心脏功能储备增大的生理适应性改变。而与举重运动员相比,篮球运动员的左、右心室更大,心率、射血分数、心肌应变更低,表明耐力性、力量性运动形式不同引起心脏重塑方式不同。
- 郭歌尹慧敏邓湘宁张承铎王新宇王启荣王晓华徐顺霖
- 关键词:运动员心脏
- 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评估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左心房容积和功能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评估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左心房的容积和功能,为科学训练和医学监督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名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年龄20.5±1.5岁,技术等级为国家二级运动员)为研究组,选取15名无运动习惯者为对照组(年龄21.6±2.8岁)。所有被检者行CMR扫描获得电影序列,由2名医师独立应用心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心脏容积和功能,应用CMR特征追踪(CMR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测量左心房应变和应变率等参数,两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篮球运动员的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RVEDVI)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明显增大(P<0.05),左、右心室射血分数(LVEF、RVEF)减低(P<0.05),左心房的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最小容积指数(LAVImin)增大(P<0.05)。在左心房功能方面,左心房的总射血分数(LATEF)、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主动射血分数(LAAEF)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篮球运动员的左心房总应变(εs)、被动应变(εe)、收缩期正向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负向峰值应变率(SRe)、舒张晚期负向峰值应变率(SR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主动应变(εa)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左心房容积增大,左心房储存功能、导管功能和泵功能减低,可能是长期高强度训练引起的生理适应性改变。CMR可用于精准评估运动员左心房容积和功能的改变,有助于科学训练的指导和医学监督。
- 郭歌崔哲和清源邓湘宁王新宇王晓华徐顺霖
- 关键词:运动员心脏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左心房
-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中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心脏的改变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采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中国优秀举重运动员心脏结构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中国男性优秀举重运动员(举重组n=16)和年龄匹配的健康男性(对照组n=16)为研究对象,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斑点追踪自动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二维心肌应变测定。结果:举重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和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均大于对照组[(9.3±1.3)mm vs.(8.0±0.4)mm,(9.2±0.8)mm vs.(8.0±0.8)mm,(77.8±12.8)g/m^(2)vs.(67.8±11.2)g/m^(2),均P<0.05]。举重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值(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平均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m和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m这两个指标,举重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举重组前间隔基底段及后间隔中段长轴应变绝对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1±4.2)%vs.(-18.7±3.0)%,(-18.8±2.6)%vs.(-21.3±2.8)%,均P<0.05]。根据运动员在全国青年运动会上的最好成绩排名将本组运动员分成成绩优秀组与成绩良好组,两组相比,成绩优秀组的室间隔厚度更大[(10.2±1.1)mm vs.(8.5±1.0)mm,P<0.05],后间隔中段长轴应变绝对值更低[(-17.1±2.1)%vs.(-20.4±2.1)%,P<0.05]。结论:举重运动员中,成绩优秀者的室间隔增厚更明显,伴随心肌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的斑点追踪技术能早期识别优秀运动员心脏形态的改变,有可能为运动医学监督及优秀人才选拔提供依据。
- 王新宇崔哲和清源邓湘宁郭歌冯新恒冯杰莉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运动员心室身体耐力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心脏重构逆转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影响因素及CLBBB对术后心脏重构逆转的影响。方法 收集55例接受TAVR治疗的AS患者,其中16例术后新发CLBBB并持续至少1个月(CLBBB组),31例术后未出现新发CLBBB、8例术后1天内出现新发CLBBB但于1个月内CLBBB消失(NO-CLBBB组);对比2组术前与术后1天血红蛋白(Hb)、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cTn),以及术前与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及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 2组术后1天血清cTn均较术前升高(P均<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LBBB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主动脉瓣峰值跨瓣压差(PPG)、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MPG)均大于NO-CLBBB组(P均<0.05)。术后1个月,NO-CLBBB组左心室质量(LVM)、IV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肺动脉收缩压(PASP)、PPG、MPG均较术前降低,主动脉瓣口面积(AVA)较术前增大(P均<0.01);CLBBB组IVSD、PPG、MPG均较术前降低,AVA较术前增大(P均<0.01)。其余各指标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PG、MPG及IVSD是TAVR治疗AS后患者新发CLBBB的影响因素;新发CLBBB影响心脏重构逆转。
- 李锦艳冯杰莉唐熠达邓湘宁汪宇鹏郑清徐昕晔何立云陈少敏
- 关键词:心房重构束支传导阻滞
- 不同科室医师使用有心血管获益的新型降糖药物现况与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调查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综合内科医师对有心血管获益的新型降糖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认知程度和处方情况,以及阻碍上述药物使用的首要因素。方法本研究为问卷调查,选择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其医联体内、心血管内科进修学员所在单位的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综合内科医师为调查对象,不限制参与医师的年龄、从医年限及职称,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纳入342名医师,其中心血管内科139名(40.6%)、内分泌科99名(28.9%)、综合内科104名(30.4%);来自北京市270名(66.7%),京外72名(33.3%)。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GLP-1RA和SGLT2i的认知程度及处方情况,影响使用的首要因素,同时通过模拟2个临床情景,调查医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比较不同科室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342名医师的年龄为40(35,46)岁,从医年限13(7,20)年,其中男性139名(40.6%)。77.5%(265名)医师了解SGLT2i适应证等信息并处方过该药物,高于GLP-1RA的70.5%(241名)(P<0.001);21.1%(72名)医师每月处方SGLT2i>20次,高于GLP-1RA的8.2%(28名)(P<0.001)。不同科室医师对GLP-1RA的认知程度和处方频率不同,内分泌科医师较高(均P<0.001),不同科室医师对SGLT2i的处方频率不同,内分泌科医师较高(P<0.001)。38.1%(53名)心血管内科医师、22.2%(22名)内分泌科医师和30.8%(32名)综合内科医师认为患者应该去专科评估是否换用GLP-1RA是影响药物应用的首要因素(P=0.042);27.4%(38名)心血管内科医师、14.1%(14名)内分泌科医师和30.8%(32名)综合内科医师认为患者应该去专科评估是否换用SGLT2i是影响药物应用的首要因素(P=0.018);21.6%(30名)心血管内科医师、45.5%(45名)内分泌科医师、31.7%(33名)综合内科医师认为患者因不良反应不能坚持用SGLT2i是影响药物应用的首要因素(P<0.001)。对于血糖控制未达�
- 周乐群朱丹徐顺霖张瑞涛杨林承邓湘宁徐玲董淑杰刘伟王雅亭刘洋徐东晓朱艳楠杨捷童素梅唐熠达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204例,分别于就诊时、PCI术后24 h及72 h采血测定血浆MIF水平,另选年龄、性别匹配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65名作为对照。收集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TEMI患者就诊时血浆MIF水平即显著升高[53.1(36.4,81.9)ng/ml,P<0.001],并可持续至术后24 h和72 h(F=1.110,P=0.331)。STEMI患者就诊时MIF水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呈正相关(r=0.439和0.316,均为P<0.001),与急性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38,P<0.001);就诊时、PCI术后24 h血浆MIF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r=0.173,P=0.018;r=0.148,P=0.039);术后24 h血浆MIF水平与就诊时、PCI术后24 h和72 h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05、0.195和0.237,均为P<0.05);术后72 h血浆MIF水平与PCI术后24 h和72 h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175和0.146,均为P<0.05)。就诊时MIF高水平(≥53.1 ng/ml)的STEMI患者随访36个月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4倍(95%CI:1.12~5.20,P=0.025)。结论 STEMI患者发病早期血浆MIF水平持续升高,检测就诊时MIF水平有助于预测远期不良预后。
- 邓湘宁王新宇于海奕陈少敏张幼怡杜晓军高炜
- 关键词: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冠状动脉疾病炎症细胞
- 超声心动图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对比评价中国男举重运动员心脏结构变化
- 2021年
- 目的:超声心动图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比评价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16日至11月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男性举重运动员14名,为举重组。纳入14名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中国男性为对照组。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和CMR对受试者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举重组运动员的年龄为(21±3)岁,训练时间为(9±4)年。举重组运动员每周运动时间>15 h,对照组人群每周运动时间<3 h。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显示,举重组运动员的室间隔室壁厚度大于对照组[(9.3±1.3)mm比(8.1±0.5)mm, P=0.006];CMR测量结果显示,举重组运动员的室间隔室壁厚度亦大于对照组[(11.0±1.5)mm比(10.0±0.5)mm, P=0.003]。举重组中,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容积的各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及室间隔室壁厚度均小于CMR的测量结果( P均<0.05),而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67.0±3.8)%比(59.0±3.9)%, P<0.001]及左心室整体应变绝对值[(19.3±2.9)%比(11.2±1.2)%, P<0.001]均高于CMR测值。举重组中,超声心动图和CMR测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和LVEDVI超过正常上限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室间隔室壁厚度均在正常范围,CMR测量结果显示有9名(9/14)受试者的室间隔室壁厚度>11 mm,最大厚度为13.8 mm,发生在下室间隔。 结论:举重会造成室间隔增厚,CMR较超声心动图能更好地检测出左心室壁增厚,对运动医学监督有帮助。
- 王新宇郭歌邓湘宁冯杰莉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运动员心脏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心肌缺血中的双重作用被引量:3
- 2016年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参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发展,具有介导炎症反应,诱发和加重心肌损伤,以及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保护心肌的双重作用。这种双重作用可能与心肌缺血过程中不同来源的MIF有关。MIF可能成为心肌缺血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 邓湘宁王新宇高炜
-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心肌缺血炎症因子心肌保护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疗新靶点被引量:2
- 2019年
- 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及时再血管化、恢复心肌供血可以挽救受损心肌,然而再灌注本身也会导致心肌坏死[1]。探究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的病理生理机制,制订合理的治疗策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家族,包括MIF及其同系物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DT),也称为MIF-2,在心肌I/R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3]。本文将对MIF家族(MIF、MIF-2)在心肌I/R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临床转化进展进行综述。
- 邓湘宁王新宇高炜
-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缺血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