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和超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社会
  • 3篇社会学
  • 3篇农民
  • 2篇原罪
  • 2篇人文
  • 2篇人文社会
  • 2篇社会学研究
  • 2篇实体店
  • 2篇农民工
  • 2篇民工
  • 2篇大数据
  • 1篇信息要素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进步
  • 1篇学术批评
  • 1篇因果
  • 1篇因果关系
  • 1篇人际
  • 1篇人际交往
  • 1篇入户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作者

  • 9篇蒋和超
  • 5篇刘林平
  • 3篇李潇晓
  • 2篇唐斌斌
  • 1篇赵丽芬

传媒

  • 1篇新视野
  • 1篇青年探索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宏观质量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规律与因果: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冲击之反思——以社会学为例被引量:24
2016年
在社会科学中,大数据研究还刚刚起步,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大数据为社会学和社会科学重新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性:它提供了认知宏观社会、检验社会现象的"异质性假设"和"结果稳定假设"的数据基础;它以实时记录的特点较大程度上排除了获取数据时的人为干扰;它将抽样数据中被排斥的极端值重新纳入统计分析。在因果关系上,大数据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由于抽样偏颇所引起的样本选择性偏误;匹配数据可以克服或缓解变量遗漏问题;作为面板数据和分层数据,大数据对确定因果效应、检验因果关系比抽样数据更为有利、稳健和可靠。大数据也许可以重构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
刘林平蒋和超李潇晓
关键词:大数据因果关系
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被引量:2
2016年
《新视野》2016年第3期发表了潘绥铭教授《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大数据套用到研究人类的'原罪'》一文(以下简称'潘文')。他认为,大数据不能套用到对人类的研究中。大数据把人类的行为及其结果也给量化了,从自然科学侵入到人文社会研究,从'科学'蜕变为'唯科学主义'。
刘林平唐斌斌蒋和超
关键词:社会情境人文社会实体店唯科学主义买东西
城镇化过程中农转非居民的贫困消减被引量:8
2017年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成都贫困调查的实地访谈资料,对城镇化的贫困消减作用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城市原住居民与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研究发现:与城市原住居民相比,农转非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更高,且农转非居民内部的贫困发生率存在群体差异,被动市民化者的贫困发生率显著高于主动市民化者。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户籍变更的贫困消减作用存在制度滞后效应,且被动市民化者居住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差,市民化的收益相对较小。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让有市民化意愿的农村居民先进入城市,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城郊变为城市,将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蒋和超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贫困发生率
大数据对社会学研究冲击之反思
2017年
大数据特征与社会学相关研究“数据”是系统收集到的关于世界的信息要素。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相关设备的广泛使用,人类活动的痕迹几乎都可以转化为可以储存的数据,如日常起居、运动、购物、旅行、休闲、人际交往。在社会和国家的层面,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社会和文化活动,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都会留下可储存的海量数据。
刘林平蒋和超李潇晓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大数据人际交往互联网信息要素海量数据
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被引量:4
2016年
本刊今年第3期围绕"大数据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组织刊发了4篇文章,从不同立场和角度探讨了大数据在社会学中的应用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刘林平教授等人特地撰文,对其中潘绥铭教授的文章观点提出质疑。为了推动相关讨论不断走向深入,本期特刊发这篇质疑文章,并同时刊发潘绥铭教授的回应。学术争论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较少见到公开的学术批评,不利于学术的积累与发展。本期刊发的两篇争鸣文章,直面问题,针锋相对,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的坦诚和执着,相信会进一步加深大家对大数据性质的了解。
刘林平唐斌斌蒋和超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方法学术进步学术批评实体店人文社会
利益风险、刻板印象与公共态度——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入户政策的态度被引量:4
2018年
本文利用7省13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中检验了利益风险感、刻板印象与城市居民支持农民工入户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利益风险感和刻板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入户政策的态度,城市居民的利益风险感越高或者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越负面,其对农民工入户政策就越可能持反对的态度。同时,两者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利益风险感的影响在经济较发达的珠/长三角地区更为明显,并且感知的利益威胁大于现实的利益威胁;而刻板印象的影响没有地区差异,并且其作用程度大于利益风险感。这表明改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负面刻板印象,树立农民工积极正面的形象将会极大地提高城市居民支持农民工入户政策的态度。
蒋和超
关键词:刻板印象
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工资增长——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以往研究发现,工作转换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文章运用7省13市的农民工调查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检验了工作转换与农民工工资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普通最小二乘法和模糊断点回归的估计结果都表明:农民工通过工作转换实现的工资增长实际反映的是农民工去了一个更好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城市,工作单位的企业规模和打工城市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民工二次流动工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两者的作用存在群体异质性:企业规模只会显著提高换城市流动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而对换企业流动农民工没有显著影响;城市的经济状况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换城市流动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还能显著提高换企业流动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经济状况是提高农民工二次流动工资收入更为普遍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发现对于引导农民工在经济新常态时期的工作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蒋和超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农民工工资劳动力市场
重新检验推拉理论:来自夜间灯光数据的证据被引量:2
2016年
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推拉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利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PS)收集的夜间灯光数据和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对推拉理论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控制人力资本、土地、住房、迁移距离和家庭等因素的条件下,经济目的是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驱动力,农村老家的普遍贫困是农民工外出的推力,农民工迁移的方向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迁往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此外,农民工1年内和3年内的返乡意愿受到家乡经济发展状况的显著影响。
刘林平蒋和超李潇晓赵丽芬
迁移降低了儿童的教育机会吗: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调查数据,本文对"随迁子女是否会因为迁移而面临更高的失学风险"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的失学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流动状况和父母迁移模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获得,并存在交互效应。一方面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随迁子女的失学概率会比非随迁子女显著更高;另一方面父母迁移模式也会影响教育获得,如果随迁子女与父母或者母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如果是随父亲一起外出,那么其在上学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这意味着迁移本身会降低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随迁子女的学籍动态追踪,避免学龄儿童因迁移而失学。
蒋和超
关键词:迁移随迁子女教育机会TOBIT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