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雪枫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毒性
  • 2篇心脏毒性
  • 2篇穴位
  • 2篇穴位注射
  • 2篇脏毒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穿刺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透析
  • 1篇血液透析患者
  • 1篇乳酸脱氢酶
  • 1篇生脉
  • 1篇生脉注射液
  • 1篇疼痛
  • 1篇透析患者
  • 1篇注射液
  • 1篇利多卡因
  • 1篇罗哌卡因
  • 1篇麻醉
  • 1篇葛根素

机构

  • 3篇甘肃中医药大...
  • 3篇甘肃省中医院
  • 2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庆阳市第二人...

作者

  • 3篇刘雪枫
  • 2篇谭萍
  • 2篇谢圆
  • 2篇李宏达
  • 1篇王世太
  • 1篇徐霞
  • 1篇王春爱

传媒

  • 2篇内科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疼痛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14-02~2015-04该院行动脉穿刺的68例血液透析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方法穿刺,观察组在穿刺前1 h给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比两组穿刺疼痛程度、血流量充足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疼痛程度较常规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量充足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29%、94.1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2.94%、67.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渗血、血肿及动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与常规组的20.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可减轻动脉穿刺时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具有安全可靠性,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谭萍石毅琼谢圆李宏达刘雪枫
关键词: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血液透析动脉穿刺
穴位注射葛根素对罗哌卡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对罗哌卡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葛根素注射液预防组(C组或预防组)、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D组或治疗组),每组10只。按2 mg/(kg·min)的速度将0.5%罗哌卡因注射液经大鼠股静脉持续泵入制作模型。空白组大鼠在双侧内关穴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出现心率失常时在双侧内关穴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葛根素注射液;预防组大鼠在泵入罗哌卡因前30 min在双侧内关穴注入葛根素注射液。记录给药前大鼠的基础心率,给罗哌卡因后到大鼠出现心律失常(以QRS波延长至90 ms)、心搏骤停的时间,计算出相应的罗哌卡因的用量;取心肌组织检测Na^+-K^+-ATP酶和LDH含量。结果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注射罗哌卡因后到出现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的时间比模型组明显延长,对应的罗哌卡因用量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和治疗组心肌组织中Na^+-K^+-ATP酶含量明显升高,LDH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对罗哌卡因所致的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抑制LDH活性有关。
王春爱徐霞金巍王世太刘雪枫
关键词:葛根素心脏毒性穴位注射NA^+-K^+-ATP酶LDH
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对布比卡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对布比卡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Ⅰ组)、模型组(Ⅱ组)、给药组(Ⅲ组),每组大鼠10只。Ⅰ组大鼠,按2 mg/(kg·min)速度经股静脉泵入0.9%生理盐水,Ⅱ组、Ⅲ组大鼠,按2 mg/(kg·min)速度将0.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经股静脉持续泵入制作心脏毒性模型。Ⅰ组大鼠经双侧内关穴注射生理盐水;Ⅱ组和Ⅲ组大鼠在出现心率失常时,经双侧内关穴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生脉注射液。记录给药前大鼠的基础心率,给局麻药后大鼠出现心律失常(以QRS波延长至90 ms为标准)、心搏骤停的时间,计算出相应的局麻药的剂量;取大鼠心肌组织检测其中Na+-K+-ATP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结果与Ⅱ组大鼠比较,Ⅲ组大鼠出现心律失常、心搏骤停明显延迟,对应的布比卡因用量大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大鼠比较,Ⅲ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含量明显升高,乳酸脱氢酶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对布比卡因所致大鼠的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抑制乳酸脱氢酶活性有关。
谭萍石毅琼谢圆李宏达刘雪枫
关键词:心脏毒性生脉注射液穴位注射NA+-K+-ATP酶乳酸脱氢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