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豹
- 作品数:12 被引量:12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秦淮河干流沉积物磷形态沿程分布特征被引量:10
- 2015年
- 应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分析了秦淮河干流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磷形态沿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秦淮河干流由上游至南京市区段,随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河流沉积物总磷和各种形态磷沿程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Ca-P和Fe-P平均含量分别占TP的26.8%和25.7%,是主要的磷形态.易吸附态磷(L-P)在TP中的比例最低,但在城区由于TP的高度富集,其含量均超过15 mg·kg-1.沉积物中的总磷含量在城区河段显著增加,但只有很少部分转化为稳定形态的磷,人口密集区生活污水等各种来源排放的磷仍然深刻影响着城市河流的水环境质量.随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秦淮河中下游沉积物样品中钙富集的趋势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是沉积物Ca-P含量均超过200 mg·kg-1,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钙的富集提高了沉积物的固磷能力,将上覆水体中的磷转化为钙结合态磷.城区河流沉积物中钙含量的升高,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磷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
- 尹爱经吴鹏豹周慧平高超
- 关键词:沉积物磷形态钙
- 王草产量和品质对生物炭浓度梯度的响应被引量:5
- 2012年
- 利用盆栽试验,选用普通的木炭作为材料,研究生物炭的加入对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K.Scbumacb×P.typhoideum Rich)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王草产量与生物炭量呈显著正相关。生物炭体积比为20%时,王草产量最高、为420.28 t/hm2;(2)生物炭量与王草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含量呈显著负线性相关,与粗脂肪、粗灰分则呈曲线相关。结合产量,王草品质以20%处理最好。在王草栽培过程中,可通过增施生物炭,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 解钰吴鹏豹漆智平吴蔚东
- 关键词:生物炭
- 生物炭对王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2年
- 以炭土比为0.1%、0.5%、1.0%的生物炭处理海南花岗岩砖红壤,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研究其对王草(Pennisrtum purpureumxp typhoidevmcv.Reyan No.4)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有降低王草产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2)生物炭整体降低了王草营养品质[粗蛋白(CP)、粗脂及(EE)、无氮浸出物(NFE)、粗灰分(Ash)、粗纤维(ADF)],如王草在第3次刈割中,0.1%处理的NFE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降幅为13.95%,0.5%、1.0%处理的Ash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22.15%、17.69%,第6次刈割中,0.5%处理的CP、EE分别显著低于对照25.92%、20.25%,而0.1%处理的ADF显著高于对照14.85%;3)通过对王草产量、营养品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对照的平均关联度最高,其中0.5%处理显著低于对照,说明炭土为0.5%的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王草产量和营养品质。
- 吴鹏豹解钰漆智平吴蔚东
- 关键词:生物炭养分灰色关联度分析
- 生物炭对土壤质量及王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 生物炭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物理、化学、生物稳定性的富碳土壤改良剂,对增加土壤碳库贮量、提高土壤肥力以及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大意义。本论文以炭土比为0%-1.0%的生物炭处理花岗岩砖红壤,通过对与土壤质量相关的关键组分、...
- 吴鹏豹
- 关键词:生物炭营养砖红壤团聚体
- 文献传递
- 大田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分解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更充分理解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分解及其与土壤有关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大田培养和Bradford反应等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时间内,在两组实验土壤中T-GRSP的减少量(青菜地21.1%,胡萝卜地13.1%)明显高于土壤中EE-GRSP的减少量(青菜地11.9%,胡萝卜地5.3%);而且胡萝卜地中GRSP(T-GRSP和EE-GRSP)的损失量明显小于青菜地的变化;土壤中T-GRSP分解变化和EE-GRSP分解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土壤中T-GRSP和EE-GRSP分解变化与土壤碳水化合物(热水可提取态和可水解态)含量、土壤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变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土壤蛋白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碳量的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 吴治澎黄吉东吴鹏豹吴蔚东
- 关键词:大田试验土壤特征
- 不同污染浓度的五种重金属在胡萝卜与土壤中的积累研究
- 2013年
- 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限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了解和探明重金属在作物可食部分的累积情况和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海南最具有代表性的砖红壤中添加不同重金属含量的的5种重金属后,分析Cr、Pb、Cd、As和Hg在胡萝卜、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每种重金属添加后的胡萝卜产量,旨在揭示不同重金属添加量在大田下胡萝卜可食部分内和土壤中的累积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为治理重金属对胡萝卜的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重金属处理下,胡萝卜对5种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顺序为:Cd>Hg>Cr>As>Pb。不同重金属添加量的As、Hg、Cd、Pb、Cr在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全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收获胡萝卜后的土壤中随着元素浓度增大,对比空白都表现出减产的趋势,减产幅度由大到小为Cr>Pb>Cd>As>Hg。As、Pb、Cr对胡萝卜产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其中,C1处理下的Hg使胡萝卜的产量显著上升,但C1、C2处理下的Cd分别使胡萝卜产量显著下降5.2%和15.7%。
- 黄吉东吴治彭吴鹏豹
- 关键词:重金属胡萝卜
- 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确定合理的采样密度以便更有效地揭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是提高土壤质量评价工作准确性的前提。本文以合肥市北部地区为例,从5 207个土壤采样点(采样密度为1个/km2)中重复20次随机抽取不同采样密度的六个样本子集(对应采样密度分别是0.8个/km2、0.56个/km2、0.39个/km2、0.28个/km2、0.19个/km2、0.13个/km2),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采样密度对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变异解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不同采样密度下,有机质含量的均值差异不显著,各样本对总体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土壤有机质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采样密度为0.28个/km2时探测到的SOM含量变异结构中结构性组分比例最高。采样密度小于0.28个/km2时,则局部细节信息被过滤,不能准确充分地表现其空间变异特征。在研究区的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下,若评价目的主要针对土壤肥力质量,揭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最佳采样密度应为0.28个/km2。若是针对区域土壤碳汇潜力,则大约22 km2布置一个采样点即可获得预期的效果。
- 范曼曼吴鹏豹张欢魏晓陈富荣高超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地统计学半方差函数
- 低量生物质炭对2种热带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被引量:40
- 2010年
- 运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生物质炭与土壤质量(0-20 cm)比分别为0.1%,0.5%,1.0%),同时以不加生物质炭作为对照,研究生物质炭对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K.Scbumacb×P.typhoideum Rich)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SW.)2种供试牧草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均对柱花草和王草产草量的影响不显著,0.5%的生物质炭对2种草品质无显著影响;0.1%的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第1茬王草蛋白质的含量,1.0%的生物质炭的施用显著增加了第2茬柱花草粗灰分的含量。因此,低量生物质炭施用在海南花岗岩砖红壤对王草和柱花草生长无正面影响。
- 邓万刚吴鹏豹赵庆辉漆智平吴蔚东
- 关键词:生物质炭柱花草产草量
- 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3
- 2012年
- 通过不同浓度生物炭处理进行海南花岗岩砖红壤的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水稳性团聚体以及土壤总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个月后,与对照相比,0.5%或1.0%生物炭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提高15.64%和10.80%;大于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98.75%和88.37%。1.0%生物炭处理下的3~5mm,2~3 mm和0.5~1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总碳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32.24%,39.31%和306.36%;1.0%生物炭处理下>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总碳分配比例比对照增加90.44%。综合分析认为,生物炭对改善花岗岩砖红壤团聚结构、增加土壤总碳含量有积极意义。
- 吴鹏豹解钰漆智平吴蔚东
- 关键词:生物炭砖红壤团聚体总碳牧草
- 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化学性质的短期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16年
- 滩涂围垦后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快速的变化,揭示其演变规律可以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浙江省慈溪市东部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对象,用网格法采集滩涂沉积物和围垦区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围垦后土壤盐分含量经过急剧和缓慢降低两个阶段后,40年后趋于稳定。土壤p H在不断降低之后,和盐分含量水平一样,已适合多数作物的种植。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等养分相关指标在围垦后保持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在围垦30年后增速趋缓,目前仍处于较缺乏水平。土壤全氮保持持续增加趋势,但仍处于氮素缺乏状态,需要适当加大投入。土壤磷素供应能力已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未来只需在作物生长季节少量施用磷肥,保持磷素的输入/输出平衡。围垦初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指标的影响明显,水田的脱盐效果最好,旱地土壤的肥力最高。而围垦超过40年的垦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土壤质量指标差异较小,各种农业种植方式都有利于围垦土壤的熟化。
- 张徐张明吴鹏豹杨晓辉张欢高超
- 关键词:滩涂围垦土壤质量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