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丽君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念珠
  • 2篇念珠菌
  • 1篇血栓
  • 1篇依从
  • 1篇依从性
  • 1篇杀伤
  • 1篇杀伤作用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术后
  • 1篇随访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实验
  • 1篇念珠菌病
  • 1篇噻嗪
  • 1篇噻嗪类
  • 1篇下肢深静脉
  • 1篇下肢深静脉血...
  • 1篇静脉
  • 1篇静脉血

机构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周丽君
  • 2篇甄秀梅
  • 2篇黄力毅
  • 2篇宣伟军
  • 2篇李庆妮
  • 1篇郭思恩
  • 1篇刘倩
  • 1篇陈彬彬
  • 1篇廖黎黎
  • 1篇吴清茂
  • 1篇黄丽婵
  • 1篇赵玥
  • 1篇黄俏

传媒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微信平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随访模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1-9月收治的DVT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微信平台模式随访,对照组采用传统院外方式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后疾病自我管理的依从性、生存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规律服抗凝药、定期观察出血倾向、坚持做踝泵运动、定期自测腿围和按时返院复诊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6个维度得分及总生存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发生出血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出血3例,观察组无血栓复发,对照组血栓复发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平台在DVT患者术后随访中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身管理水平,降低因疾病导致负面的影响,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廖黎黎磨兆智刘倩陈彬彬韦荣鲜吴坤兰江婷婷郭思恩周丽君张琦何文玉李晗梅李达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随访依从性
HIV/AIDS并发口腔念珠菌病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HIV/AIDS合并口腔念珠菌病(OC)患者的病原学鉴定、临床表型及CD4^+细胞数。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确诊为HIV/AIDS合并OC的患者54例,对其进行临床表型分类,用无菌棉拭子在口腔黏膜病损区取样,接种到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病原学鉴定,统计不同临床表型及念珠菌病原学鉴定结果,同时比较CD4^+细胞数<50个/mm^3与CD4^+细胞数>50个/mm^3患者口腔非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结果:OC的临床表型以假膜型和红斑型为主,经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出念珠菌60株,以白色念珠菌检出率最高,为75.00%(45/6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1.67%(7/60)。54例OC患者CD4^+细胞数范围为5~464个/mm^3,CD4^+细胞数<50个/mm^3的患者口腔样本非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于CD4^+细胞数>50个/mm^3(χ~2=3.97,P=0.04)。结论:HIV/AIDS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临床表型以假膜型和红斑型为主,各种致病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为CD4^+细胞数<50个/mm^3患者的常见致病菌。
全昌园黄俏黄力毅李庆妮周丽君覃金梅赵玥黄丽婵甄秀梅宣伟军
关键词:HIV/AIDS口腔念珠菌病机会性感染
吩噻嗪类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对体外白色念珠菌杀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比较不同吩噻嗪类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抗菌疗法(APDT)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以白色念珠菌标准株DAY286为实验对象,将其制备成浓度为107个/mL的细胞悬液,实验分为对照组、APDT组、单纯光照组和单纯光敏剂组。(1)对照组:不加入光敏剂,不予以光照射。(2)APDT组:将白色念珠菌细胞悬液分别与不同浓度的吩噻嗪类光敏剂亚甲蓝(MB)、甲苯胺蓝(TBO)、新亚甲蓝(NMB)及二甲基蓝(DMMB)避光混合孵育30 min,再予以同等能量不同波长光源照射。(3)单纯光照组:不加入光敏剂,仅予以同APDT组相同的光源照射。(4)单纯光敏剂组:仅加入浓度相同的MB、TBO、NMB及DMMB,不予以任何光照。用菌落形成单位(CFU)测定各组处理后白色念珠菌的生存率。结果:当光敏剂浓度为15μmol/L时,不同吩噻嗪类光敏剂(MB、TBO、NMB、DMMB)介导的APDT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存率分别为78.38%、68.47%、62.37%、0.000 1%(P〈0.05)。在浓度为0.1~15μmol/L时,DMMB浓度越高,APDT对白色念珠菌的杀伤作用越强(P〈0.05)。在浓度为5~100μmol/L时,TBO和MB的杀伤作用也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高而增强(P〈0.05)。单纯光敏剂组、单纯光照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吩噻嗪类光敏剂中DMMB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杀伤作用最强,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MMB、TBO和MB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李庆妮甄秀梅黄力毅全昌园周丽君吴清茂宣伟军
关键词:吩噻嗪类白色念珠菌体外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