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 作品数:19 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金鱼藻作为植物学实验材料的探讨
- 2022年
- 通过植物学实验教学实践,发现金鱼藻是一种优良的植物学实验材料.金鱼藻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系统发育位置特殊,分布广,新鲜材料易于获取,成本低,且软硬程度适用于进行徒手制片.该物种茎和叶内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薄壁细胞内含有大量淀粉粒,可用于观察植物组织,作为沉水植物还可用于不同生境下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增加新的实验材料和巧设实验项目,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 李春妹周仁超凡强黄椰林刘莹
- 关键词:金鱼藻植物学实验植物组织
- 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以灵活使用生物宏观辨识四属性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生物学是一门来源于自然实践的科学,加强生物学的教学实践是高等学校生物学专业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提出将生物学理论教学与野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从生物宏观辨识属性入手,向学生展示祖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学四个视角,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生物的宏观属性和微观属性,辩证地思考生命的内涵,将素质教育寓于科学教育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廖文波凡强刘莹刘蔚秋周仁超项辉张雁
- 林奈二界系统中的植物界在演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被引量:3
- 2016年
- 植物界的系统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形态演化和形态建成事件,从而促进了植物界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向陆生的演化。在45亿年以前,炽热的地球形成,经历了5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原始生命;又经历大约5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原核蓝藻;直至14亿年前才最终演化形成真核藻类,并一直延续到6亿年前的寒武纪;此后,于5亿-3.9亿年前,出现了苔藓的精子器、颈卵器,以及高等植物的胚。4.75亿-4.25亿年前,依次出现了水生蕨类的维管组织,以及裸子植物的胚珠;3.75亿年前,开始出现种子,而在1.8亿年前最终形成了被子植物的花和果实。
- 刘蔚秋廖文波石祥刚李春妹刘莹凡强
- 关键词:植物界地质时期被子植物真核生物
- 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数字切片的应用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克服传统玻璃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局限性,利用全自动显微镜扫描系统将玻璃切片制作为数字切片,建立数字切片库,并与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实验技能,促进相关教学资源的分类管理和持续利用,有效推动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实验教学实践为例,介绍数字切片的制作过程、应用和不足,以期为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技术和方法提供帮助。
- 李春妹凡强张以顺刘莹刘蔚秋廖文波
- 关键词:数字切片植物学实验实验教学
- 使用翻转课堂提升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实践
- 2024年
- 为提高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在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的参与度,提升高阶学习的效率,探索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野外实习教学,需要通过教学组织的2种途径和4个步骤。2种途径:1)构建丰富的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库;2)搭建高效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4个步骤:1)教师要有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2)课前监督学生自我学习;3)实习期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鉴定;4)重视实习总结。
- 刘蔚秋石祥刚刘莹刘莹凡强周仁超项辉
- 关键词:野外实习课程设计
- 快速提高学生识别植物能力的教学策略被引量:2
- 2021年
- 识别植物是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根据中山大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以植物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采用基本法、比较归纳法和综合法等方法获得全局特征,并从中提取关键特征来鉴定植物,同时在野外实习中深化植物识别方法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
- 李春妹廖文波刘莹杜作苑黄椰林凡强
- 关键词:野外实习
- 对叶榕隐头花序及花的解剖观察
- 2019年
- 对叶榕隐头花序及花被的观察是桑科植物花部形态解剖实验的难点.以新鲜的对叶榕隐头花序为材料解剖,发现对叶榕为雌雄异株,但也存在雌雄同株的现象,且雄花、瘿花和雌花均具花被,而非如《中国植物志》所述仅雄花具花被.据此对前人有关对叶榕的花的形态描述进行补充补缺,并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及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 李春妹于润贤张以顺刘蔚秋刘莹
- 关键词:对叶榕植物学实验
- 我国原生植物假泽兰(菊科)的细胞学研究
- 2018年
- 该文研究了我国原生植物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台湾花莲居群、苗栗居群、宜兰居群以及台北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各居群的核型公式皆为2n=18m+18sm,核型均为2B型,染色体内不对称性指数(A_1)的变化范围为0.38~0.39,染色体之间不对称性指数(A_2)的变化范围为0.30~0.32。此为我国假泽兰居群染色体数目的唯一报道,也是对该种核型的首次报道。结合前人对假泽兰染色体数目的研究结果,认为假泽兰存在种内非整倍性现象,但在中国台湾的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假泽兰的第一对染色体的长臂中部具次缢痕,与假泽兰属已报道的核型相似,这一次缢痕可作为假泽兰属的细胞学标记。核型资料、野外观察以及ISSR数据显示薇甘菊(M.micrantha)在我国的成功入侵与入侵种和本土种之间的杂交渐渗无关。根据标本记录和野外考察结果,我国假泽兰现在的分布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缩减,推测生境的破坏和薇甘菊的侵入可能是导致假泽兰在中国台湾地区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 蒋露张艳武郭强刘莹李春妹
- 关键词:菊科染色体数目核型
- 我国入侵植物薇甘菊(菊科)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为了解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细胞学特性,研究了薇甘菊在我国广东东南部4居群和台湾2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薇甘菊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广东深圳大学和深圳水库居群的核型公式为2n=20m+14sm+2st;广东汕头、阳江和台湾屏东居群为2n=22m+12sm+2st;台湾宜兰居群为2n=18m+16sm+2st。此前有报道薇甘菊深圳大学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推断为制片过程中第一对染色体从次缢痕处断裂而导致的计数错误。因此,薇甘菊虽存在非整倍性和多倍性变化,但在广东东南部和台湾的入侵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该种在这些地区的成功入侵与多倍性无关。
- 蒋露张艳武郭强刘莹李春妹
- 关键词:菊科染色体数目核型薇甘菊
- 植物学课程“12345”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实践
- 2024年
-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借助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植物学课程“12345”教学改革模式,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以期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数字“12345”所代表的简要含义是:“1”是“一团队”,建立一支高效尽职的教学团队,秉承育才先育人的教育理念;“2”是“两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课外与课内相结合;“3”是指“三主线”,以“形态建成、系统演化、思政教育”为三大主线,强调植物学史就是人类文明史;“4”是“四原则”,在方法上以生物体的4个宏观本质属性(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学)为切入点,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5”是指“五一百”,在内容上落实5个百项工程,即重点或侧重讲授100个植物学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100个植物学家的重要贡献,100个中华民族植物资源利用典范,100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地,100个具有启发或突破意义的潜在创新点。
- 廖文波凡强周仁超刘蔚秋辛国荣刘莹冯虎元
-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