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 作品数:11 被引量:5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鹅膏肽类毒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6年
- 本文在阅读国内外鹅膏肽类毒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鹅膏肽类毒素的种类、来源、毒性及毒作用机制、中毒表现及治疗方面做出归纳整理,以期为今后鹅膏肽类毒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 孙健孙承业李海蛟章轶哲张宏顺周静龙鑫马沛滨
- 关键词:毒性
- 家兔经口染毒溴敌隆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溴敌隆经口灌胃染毒后,家兔体内溴敌隆血药浓度变化及代谢特点,以期为溴敌隆体内代谢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普通级雄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试剂对照组(无水乙醇1 g/kg)、高剂量组(溴敌隆0.3 mg/kg)和低剂量组(溴敌隆0.05 mg/kg),每组6只。分别于经口灌胃染毒后1、2、4、8、12、16、24、36、48、72、168、336、504 h从家兔耳中央动脉采血,样品1 h内离心,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中溴敌隆浓度,借助DAS 3.0.2软件对染毒时间、血药浓度等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各组家兔染毒前后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家兔PT、APTT均出现明显异常,但PT出现异常早于APTT。高、低剂量组家兔均在染毒后12 h血浆中溴敌隆浓度达峰值,高剂量组溴敌隆半吸收期(t1/2ka)为4.34 h,清除半衰期(t1/2)为81.52 h;低剂量组t1/2Ka为6.90 h,t1/2为56.38 h。家兔经口染毒溴敌隆房室模型呈三室模型分布。结论溴敌隆口服吸收迅速,但代谢缓慢,溴敌隆经口染毒在体内变化符合三室模型。
- 蒋绍锋张驭涛孙健张晶张宏顺
- 关键词:溴敌隆
- 山西河津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山西河津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置过程,为做好蘑菇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并对蘑菇样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毒事件患者均食用炒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0.5~1.5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流涎、乏力,其中4例出现瞳孔缩小、视物模糊,2例肝功能指标异常。给予洗胃、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8d后全部治愈出院。通过鉴定蘑菇样本为墨汁鬼伞、毛头鬼伞和丝盖伞属。结论墨汁鬼伞、毛头鬼伞和丝盖伞属均属毒蘑菇,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判定此事件是一起因食用多个种属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
- 郎楠吴黎明李海蛟周静袁媛孙健何仟孙承业
- 关键词:毒蘑菇中毒分子鉴定救治
- 一起蘑菇致急性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与鉴定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调查分析云南省南华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2h,出现呕吐、抽搐、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结论本事件是因误食名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 章轶哲孙承业李海蛟孙健张宏顺马沛滨姚群梅余成敏
- 关键词:毒蘑菇分子鉴定
- 欧式鹅膏毒蕈中毒肝肾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了解欧式鹅膏毒蕈中毒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临床病理信息。方法:收集的一家3例毒蕈中毒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毒蕈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烹制的蘑菇,用量不等,潜伏期8~12h,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后出现急性肾损伤和轻度肝损伤,经毒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欧式鹅膏。给予血液净化和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肝肾功能逐渐恢复。肾活检病理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伴急性间质性肾炎。结论:欧式鹅膏毒蕈中毒可引起严重急性肾损伤和轻度肝损伤表现,肾脏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间质性肾炎,经积极救治临床结局较好。
- 许书添李海蛟董建华孙丹李世军章轶哲孙承业孙健刘志红
- 关键词:毒蕈中毒急性肾损伤
- 用于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比格犬长期胆汁引流装置,该装置包括经皮导入器、防脱落引流导管、引流管固定帖、一次性防反流胆汁引流袋、比格犬内部保护衣和比格犬外部保护衣;经皮导入器包括导入鞘管、内鞘管、穿刺针和导丝;内鞘管插置于导入鞘...
- 孙健张宏顺孙承业张驭涛李海蛟尹萸蒋绍峰卢俊伽何仟章轶哲马沛滨张凯平
- 文献传递
- 比格犬致命鹅膏急性肝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建立比格犬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急性肝毒性模型,探讨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急性中毒性肝功能衰竭的特点,以期为含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中毒实验研究提供帮助。方法UPLC-MS/M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胶囊喂饲比格犬60mg/kg体质量致命鹅膏干粉,观察其变化,通过检测凝血及肝肾功能、肝脏病理以及血浆和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含量,用于比格犬致命鹅膏急性肝毒性模型观测指标。结果本研究所用致命鹅膏干粉中鹅膏肽类毒素总含量为(3482.6±124.94)mg/kg。模型犬在12~48h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染毒后24h,模型犬ALT、AST、TBIL、ALP、PT和APTT水平出现明显升高,染毒后36h,ALT、AST、PT和Am水平达到峰值[(ALT(283.2±112.9),AST(223.9±93.8),PT(132.9±152.6)s,Am(131.4±153.9)s,染毒后48h,TBIL和ALP值达到峰值[(TBIL(23.3±14.6)μmol/L,ALP(274.5±115.5)U/L],模型犬TBIL、TP和Am在染毒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ALT、AST和ALP在染毒后3周恢复至正常水平。染毒后24~72h死亡3只,肝脏病理检查显示弥漫性肝细胞出血性坏死。染毒后24h内,血浆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染毒后96h内,尿液中可检测到鹅膏肽类毒素。结论鹅膏肽类毒素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该模型符合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致中毒性肝功能衰竭临床病理生理特点,可应用于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 孙健张宏顺牛宇敏张驭涛李海蛟周静马沛滨孙承业
- 关键词:蘑菇中毒比格犬急性肝功能衰竭毒素检测
- 发光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元谋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毒蘑菇鉴定的实验结果,对中毒病因进行确证。方法收治中毒患者后,当地医务人员迅速开展中毒救治工作,疾控专业人员对患者携带的可疑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8月1日,元谋县某电厂12名男性工人,一起食用了一种野生菌约100—200g,进食后10min到0.5h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胸闷症状。4名症状较轻者门诊给予处理后拒绝治疗,3名患者给予机械洗胃,药用炭胃管注入保留等促进毒物排泄治疗,其他患者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8名患者3—4d后病愈出院。现场采集的可疑毒蘑菇标本经鉴定确认为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arius)。结论该中毒是一起由发光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明确为由发光类脐菇导致的中毒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提示要加强对该种毒蘑菇的研究,并对当地群众开展毒针对性的预防和科普教育。
- 张烁李海蛟余成敏姚群梅张曙光康如良章轶哲孙健张宏顺周静龙鑫马沛滨孙承业
- 关键词:蘑菇中毒分子生物学鉴定
- 亚稀褶红菇中毒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特征及救治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探索亚稀褶红菇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症状及救治措施,为该物种造成的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病患救治提供借鉴。方法结合中毒案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调查分析,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结果2名中毒患者2015年7月26日晚食用了自己采集的“火炭菌”,潜伏期2—3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伴有酱油色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肌酐等的上升,最终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符合以往报道的亚稀褶红菇的中毒表现。2位患者给予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保肝、保肾、抗氧化等对症支持治疗,一名患者于40余天后死亡。另一名患者虽然历经转院治疗,至2016年2月底仍未出院,预后不佳。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结论亚稀褶红菇是一种毒性高的有毒蘑菇,其在我国分布较广,形态学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使用ITS片段)方法是物种鉴定的有效方法,此蘑菇中毒者潜伏期短,人中毒靶器官主要为横纹肌,重症患者预后差。
- 李海蛟余成敏姚群梅章轶哲孙健张烁周静马沛滨李朝宏孙承业
- 关键词:毒蘑菇物种鉴定地理分布救治
- 青褶伞中毒的物种鉴定、中毒特征及救治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索褶伞属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总结青褶伞中毒诊断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造成的中毒事件处理和中毒患者救治提供借鉴。方法结合中毒案例,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青褶伞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进行梳理。结果2名中毒患者食用了不等量的,自行采集的白色野生蘑菇;发病潜伏期约4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呈稀水样便),一名患者伴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另一名患者呕吐少量淡红色液体,并在第2天伴有淡血性稀水便。给予足量补液、激素、保肝、青霉素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3d后全部治愈出院。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青褶伞(chlorophyllummolybdites)。结论该中毒事件是一起由青褶伞引起的经口中毒,青褶伞菌为有毒蘑菇,主要引起消化道刺激性改变,病情较轻,病程短;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是识别青褶伞的有效方法。
- 李海蛟孙承业乔莉章轶哲孙健张宏顺周静龙鑫马沛滨
- 关键词:毒蘑菇物种鉴定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