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原
- 作品数:14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1—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报告质量评价被引量:3
- 201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章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是法律赋予各级疾控机构的职责。规范、科学地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置,是查明原因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重要保证,对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晓红刘慧君李雪原王尚敏史一王三桃
- 关键词:疾病暴发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
- 2017年山西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监测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山西省疾病监测系统共设有20个死因监测点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报告工作。近几年死因监测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山西省居民重要死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2017年死因监测点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山西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为制定山西省肿瘤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 马麟何玉玲李雪原孔繁智
- 关键词:死因监测恶性肿瘤监测点监测分析疾病监测系统
- 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分析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情况。方法收集山西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52所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7 095例,检测粪便标本1 393份,阳性检出率为15.96%;三季度报告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38.43%,20~60岁组报告病例占50.93%,农民(33.78%)居报告病例数的首位;主要可疑食品来源场所为家庭(78.89%);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98.7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6.39%);不同就医时间与病原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2,P<0.05),是否服用抗生素与病原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1,P>0.05)。结论夏秋季是山西省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15岁以下儿童是好发人群,家庭是好发场所,植物性食品是好发食品,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诺如病毒是主要致病微生物。需加强相关人员培训,进一步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还应扩展监测工作形式,扩大监测面,开展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药店腹泻药品销售状况调查,将监测工作扩展至乡、村医疗机构。
- 王三桃史一王尚敏李雪原张晓红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流行病学检出率
- 2016—2021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鉴定沙门氏菌,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山西省2016—2021年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了10037例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基本信息及其沙门氏菌检测结果,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5.25%,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氏菌(209/522)。0~10岁年龄组沙门氏菌阳性的检出率最高(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9,P=0.01)。托幼儿童的沙门氏菌阳性检出率最高10.71%,不同职业间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1,P<0.05)。散装食品(5.16%)的检出率高于预包装食品(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涉及食品店的病例沙门氏菌的检出率较高(9.54%),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高峰期为5月24日至8月23日。结论食源性疾病中沙门氏菌感染在夏秋季高发,食品店食品及散装食品较易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对食品店卫生应加强监督管理,在流行高峰期应重点关注托幼儿童人群。
- 王尚敏王尚敏雷立健王三桃史一李雪原杨红霞
-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
- 2015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3
- 2016年
-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趋势和特征,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2015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定义: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1.2资料来源:对2015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事件进行综合分析。
- 张晓红王三桃史一王尚敏李雪原
-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食品加工感染性
- 2017年山西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分析被引量:11
- 2019年
- 死因监测是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死因监测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死亡原因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是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全省2017年死因监测点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监测地区人群健康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死亡顺位等指标,找出主要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为制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报告如下.
- 马麟桑志宏于颖洁何玉玲李雪原孔繁智
- 关键词:居民健康状况监测分析监测点病伤死亡原因公共卫生信息
- 一起网络订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溯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对发生在本省的一起网络订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查找原因食品、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通过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查找原因食品、致病因子、污染来源和污染原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沙门菌进行溯源分析。结果此次事件共发现24例病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00%)、发热(100%)、腹痛(96%),恶心(58%),呕吐(29%)。发病潜伏期中值为23 h(12.5~54 h)。所有病例均食用过某外卖生产单位加工制作的蛋苞饭。剩余食品及原料、病例及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环境标本中均检出肠炎沙门菌,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到的沙门菌阳性菌株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结论结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为某外卖生产单位加工制作的蛋苞饭。
- 张晓红王三桃杨红霞李雪原王洋裴战军
- 关键词:沙门菌流行病学
- 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 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重点探索其空间聚集情况,为科学地开展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其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7 727例,报告发病率为7. 5/万。男女性别比为1. 02∶1,20~39岁报告病例数最多(27. 6%,7 661/27 727);农民(40. 6%,11 266/27 727)、低龄学生(13. 2%,3 652/27 727)报告病例数较多。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26. 0%,7 207/27 719)、粮食类及其制品(17. 9%,4 963/27 719)和肉与肉制品(11. 6%,3 207/27 719)。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73. 2%,23 429/31 988)。三维趋势分析得到的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分布情况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缓慢下降,与报告发病率分布图所呈现的结果一致。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地区为浮山县、隰县、大宁县、永和县、古县、吉县。结论 山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 史一史一王三桃李雪原李雪原王尚敏张晓红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空间自相关
- 山西省2017—2019年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监测情况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诺如病毒(NoV)属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AGE)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2]。诺如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具有病程短、轻症化和自限性等特点,常发生于学校、医院、幼托机构、养老院等相对封闭的场所,可通过食物、水、气溶胶和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少量病毒就能引起感染[3,4]。由于缺乏敏感、快速和符合成本效益的临床诊断方法,诺如病毒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被极大地低估[3],尤其是幼儿(年龄<2岁)和老年人(年龄>65岁),可能是由于他们免疫力较弱或不成熟的原因,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的高危人群,对这些人群的疾病负担更为严重[5,6]。为了解山西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2017—2019年在全省10家哨点医院(2017年11家)肠道门诊收集腹泻病例粪便标本4345份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 赵嵘张瑞娟史一王尚敏李雪原王三桃杨红霞
- 关键词:诺如病毒粪便标本肠道门诊临床诊断方法幼托机构腹泻病例
- 278起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分析导致278起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物质、污染原因、污染食品不明的原因,提出建议,为提高查明率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系统中报告的原因不明事件,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导出、整理与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36起,其中原因不明278起,占63.76%;发病人数均小于100人,均属于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第三季度报告数最多,占40.65%(113/278);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居多,有腹痛的占74.76%(1 303/1 743);发生场所排在第一位的为餐饮服务单位,占49.64%(138/278);仅有30.51%(83/272)的事件采集到样品,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事件中,食品、环境、患者、从业人员样品均采集到的事件仅占2.90%(4/138);137起多次共同进餐的事件,仅18.25%(25/137)调查了患者多餐次进餐情况,16.79%(23/137)调查了共同进餐未发病人员情况,1起事件进行了分析性研究;138起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中,仅54.35%(75/138)开展了食品卫生学调查,且内容不全面。结论导致致病因子不明、可疑食品不明、污染原因和污染环节不明的因素包括事故调查机制不顺,诊断标准过时,不具备检验资质或检验设备和能力不足,样品采集数量、范围、质量不够,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以及行政干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 王三桃张晓红李雪原王尚敏史一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