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
- 作品数:15 被引量:289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1年
- 为探究不同绿肥在翻压和覆盖两种还田方式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光叶苕子翻压(VB)、光叶苕子覆盖(VS)、黑麦草翻压(RB)、黑麦草覆盖(RS)和无绿肥(CK)5个处理,测定土壤CO_(2)、N_(2)O、CH_4浓度和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析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累积排放量以及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CO_(2)、N_(2)O的排放,不同还田方式(翻压与覆盖还田)及不同绿肥品种对CO_(2)、N_(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覆盖还田较翻压还田显著降低了CO_(2)、N_(2)O排放。培养期内绿肥覆盖处理CO_(2)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比翻压处理降低17.07%~18.55%和8.15%~9.79%;N_(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降低22.91%~38.35%和17.97%~34.39%。在相同还田方式下,不同绿肥品种显著影响了CO_(2)、N_(2)O排放,豆科绿肥还田引起的CO_(2)、N_(2)O累积排放量比禾本科绿肥高8.87%~10.85%和21.90%~52.42%。各处理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MBC、MB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绿肥翻压还田显著提升了MBC、MBN含量,比覆盖还田高21.42%~40.52%和28.22%~34.23%。综上,绿肥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更能有效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人工成本,但是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有待田间试验验证。
- 张学良张宇亭刘瑞谢军张建伟徐文静石孝均
- 关键词:绿肥还田方式温室气体
- 西南不同类型紫色土pH变化、重金属累积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被引量:1
- 2024年
- 施肥在作物增产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施肥对西南不同类型紫色土重金属累积与潜在生态风险的长期影响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基于连续13a玉米-白菜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集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NPKM)和不施肥对照(CK)这4个处理的酸性、中性和钙质紫色土,测定各处理土壤理化指标和耕层土壤中Cu、Zn、Cd、Ni、Pb和Cr全量,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Pi)分别计算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估长期施肥后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一步通过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解析土壤理化指标变量与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指标和重金属全量在不同施肥方式和土壤类型下差异显著(P <0.05),且施肥方式的影响程度高于土壤类型.相较于NPK处理,NPKM和M处理土壤有机碳(SOC)、有效钾(AK)和有效磷(AP)含量平均增幅达62.53%~236.07%、105%~505.71%和444.92%~1 269.95%;各施肥处理显著改变酸性和中性紫色土pH,NPK处理下显著降低1.58和1.87,NPKM和M处理下平均上升0.61~1.70.长期施肥后3种不同类型紫色土重金属全量均有提高,NPKM和M处理土壤重金属全量的平均增幅(93.63%和96.39%)高于NPK处理(51.79%).长期施用有机肥后PN更高,其中钙质紫色土M处理PN最高,达中等危害等级,且酸性和中性紫色土中各处理RI高于钙质紫色土,重金属Cd和Pb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更高;对理化因子、PN和RI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AP、ΔpH(各施肥处理相较于初始土壤pH变化量)和NO_(3)--N分别解释了方差变异的57.7%、11.2%和9.7%,达到显著水平;PLS-PM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肥通过提高土壤AP和加剧pH变化影响重金属累积导致潜在生态风险增加.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农田养分管理与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张海琳张雨王顶谢军张跃强张宇亭张宇亭石孝均
-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
- 覆盖作物多样性对橘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综合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6种覆盖作物剪股颖、高羊茅、白三叶、红三叶、菊苣和车前草,在柑橘园中按照1、2、3、4、6物种梯度和1、2、3功能群梯度,构建不同多样性水平的覆盖作物群落,测定建植1年后0~20 cm土层土壤水分、温度、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指标,分析覆盖作物多样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与清耕相比,覆盖作物可以使夏季的土壤温度平均降低2.51℃,冬季的土壤温度平均提高0.26℃,土壤水分平均提高4.59%;(2)与清耕处理相比,覆盖作物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11.20%、17.86%、6.48%、7.53%和6.31%;(3)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单一种植相比,不同功能群的覆盖作物混合种植使土壤全氮提高7.08%,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16.20%、7.09%、3.54%;(4)相关性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P<0.05),功能群丰富度与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功能群丰富度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要高于物种丰富度;(5)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综合评价表明,当覆盖作物物种丰富度为4、功能群丰富度为3时的关联度最大,是较理想的柑橘园覆盖作物混播模式。本研究中最优的混播处理为剪股颖+高羊茅+菊苣+车前草和高羊茅+白三叶+菊苣。
- 任嘉欣黎昊兰翔伟王洁王顶谢军张宇亭石孝均
- 关键词:柑橘园覆盖作物物种丰富度土壤理化性质
- 绿肥覆盖对紫色土坡耕地柑橘园氮磷流失的阻控效应研究被引量:13
- 2021年
- 为探明紫色土坡耕地不同绿肥覆盖对柑橘园径流和养分流失的阻控效应,在田间径流小区设置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 var.)、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和清耕对照4个处理,定量监测了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径流及氮磷养分流失量。结果表明,与清耕对照相比,周年内绿肥覆盖可显著降低8.7%~27.0%的地表径流量、30.1%~50.6%总氮流失量和32.4%~62.9%总磷流失量。绿肥覆盖对径流和养分的阻控效应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整体表现为黑麦草>光叶苕子>二月兰。与清耕对照相比,黑麦草覆盖使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流失总量分别减少50.6%,47.0%,49.5%和48.1%;总磷、可溶性磷和磷酸盐流失总量分别减少62.9%,62.6%和62.6%。此外,绿肥覆盖对不同形态养分的阻控效应也有所不同,其径流液中以可溶性氮和颗粒态磷的流失占比最大,分别占总氮和总磷的59.6%~67.0%和68.6%~71.8%。综上,绿肥覆盖栽培能有效降低紫色土坡耕地柑橘园径流及氮磷的流失,其中以覆盖栽培黑麦草和光叶苕子较好。研究结果为紫色土坡耕地柑橘园水土保育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依据。
- 刘瑞张宇亭王志超张学良谢军张建伟徐文静石孝均
- 关键词:绿肥紫色土坡耕地柑橘园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被引量:192
- 2016年
- 【目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中国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利用在紫色土上8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氮连续替代化肥氮玉米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为紫色土区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和玉米施肥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为8年定位试验,试验施肥模式有5种:不施氮肥对照(CK)、农民常规施肥(FP)、化肥优化施用(OP)、在化肥优化的基础上有机肥(鸡粪)氮替代50%化肥氮(MF)、有机肥(鸡粪)氮替代100%化肥氮(OM)。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生物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相比常规施肥(FP)、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和化肥优化施用(OP),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处理(MF)的8年玉米籽粒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3.7%、13.5%和12.5%,地上部生物量增产11.3%、7.0%和8.6%。与对照相比,各施肥模式均降低了玉米产量年度变异系数,提高了可持续指数和收获系数,其中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MF)年度变异最小、可持续指数和收获指数最高。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促进了玉米对氮的吸收累积和向籽粒的转运。与化肥优化施(OP)和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处理相比,有机肥氮替代50%的化肥氮处理(MF)籽粒中氮素累积吸收量增加7.0%和29.6%,氮的总表观利用率提高2.5个百分点和26.5个百分点。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处理(MF)的氮肥偏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和氮肥贡献率分别比OP提高6.2 kg·kg^(-1)、3.5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比OM提高6.6 kg·kg^(-1)、0.8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不同施肥处理每生产1 t玉米对氮素的需求量存在明显差异,化肥优化(OP)和有机肥氮替代50%的化肥氮(MF)处理生产1 t玉米籽粒对氮素的需求量(9.4 kg和10.8 kg)明显低于FP和OM处理(14.5 kg和12.9 kg),提高了氮素的生产�
- 谢军赵亚南陈轩敬李丹萍徐春丽王珂张跃强石孝均
- 关键词: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
- 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根际土壤反硝化势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为明确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根际土壤反硝化细菌和反硝化势的影响,以柠檬根际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有机肥(M)、化肥配施生物炭(CFBC)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MBC)等5个处理,通过测定根际nirS型、nirK型和nosZ型反硝化菌群落特征、反硝化势和土壤环境因子,明确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根际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CF处理显著降低根际土壤反硝化势47.7%,M和MBC处理分别显著增加反硝化势的2192.7%和1989.9%;M和MBC处理显著增加nirS型和nosZ型反硝化菌的基因拷贝数,CF和CFBC处理显著降低nirS型和nosZ型反硝化菌基因拷贝数,而4个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nirK型反硝化菌基因拷贝数.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H是nirS型反硝化菌丰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机质(SOM)和铵态氮(NH_(4)^(+)-N)是nirK型反硝化菌的主要影响因子,pH、硝态氮(NO_(3)^(-)-N)和氮磷比(N/P)则是nosZ型反硝化菌的主要影响因子.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表明nirS型反硝化菌、nosZ型反硝化菌、pH、全氮(TN)和N/P是影响根际反硝化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酸性紫色土中,化肥和猪粪有机肥配施生物炭条件下,nirS型和nosZ型反硝化菌是柠檬根际反硝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同时施肥通过调控根际土壤pH、TN和N/P影响反硝化过程.
- 谢军王子芳王蓥燕熊子怡高明
- 关键词:有机肥生物炭根际反硝化细菌
- 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果园土壤反硝化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为研究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土壤反硝化势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柠檬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F)、有机肥(P)、化肥+生物炭(FP)和有机肥+生物炭(PP)共5个施肥处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分别研究了反硝化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采用冗余分析(RDA)明确影响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运用PLS-PM分析揭示影响柠檬果园土壤反硝化势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与单施化肥处理(F)相比,有机肥和生物炭(P、FP和P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反硝化势,提高范围为147.8%~1445.3%.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处理较单施有机肥土壤反硝化势降低了23.8%.(2)与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明显提高了nirS和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化肥处理(F和FP)显著降低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丰度.施加生物炭的处理显著改变反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但具体规律及机质尚不清晰.(3)RDA分析结果表明,施肥能通过改变C/N、WC、NO_(3)^(-)-N、SOC、AK和AP等土壤环境因子,从而影响土壤nirS、nirK和nosZ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4)PLS-PM结果分析表明,土壤反硝化势与pH和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NO_(3)^(-)-N通过影响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丰度间接影响土壤反硝化势.此外,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是柠檬果园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主导菌群.综上,有机肥主要通过调控土壤pH直接影响土壤反硝化势,通过调控NO-3-N含量影响nirK反硝化微生物丰度间接影响土壤反硝化势,有机肥配施生物炭能减缓单施有机肥造成的土壤反硝化势提高的情况,更适合在该地区果园中进行推广.
- 邓正昕高明熊子怡王蓥燕谢军王子芳
- 关键词:生物炭有机肥反硝化微生物环境因子
- 垄作直播控制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稻田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垄作直播方式是一种新型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探索稻田垄作直播下垄沟水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丰产减排稻作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以2019—2021年垄作直播方式下的水稻-萝卜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传统淹水沟灌(TFI:水分高于垄面约5 cm)、控制沟灌1(CFI1:水分低于垄面约5 cm)、控制沟灌2(CFI2:水分低于垄面约10 cm)、控制沟灌3(CFI3:水分低于垄面约15 cm)4个处理,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水稻-萝卜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全球增温潜势,同时测定水稻产量、土壤还原性物质、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指标,明确既能减少全球增温潜势(GWP)又能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佳灌水模式。【结果】综合3年试验结果,与TFI处理相比,控制灌溉能显著降低水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22.81%—78.47%,其中CFI3效果最显著;CFI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季N_(2)O累积排放量20.45%—59.90%,CFI3显著降低水稻季N_(2)O累积排放量12.08%—68.64%,CFI1对N_(2)O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对于萝卜季而言,与TFI处理相比,控制灌溉能显著降低CH_(4)累积排放量34.87%—53.31%,其中CFI2和CFI3效果最显著;CFI1、CFI2和CFI3处理能显著增加N_(2)O累积排放量35.00%—120.00%。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年份的交互作用对CH_(4)累积排放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控制灌溉、试验年份及控制灌溉×试验年份的交互作用对N_(2)O累积排放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与TFI相比,控制灌溉处理能显著降低水稻季GWP 20.24%—74.87%;CFI1和CFI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产量12.34%—33.97%,CFI3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控制灌溉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9.37%—75.92%。控制灌溉分别降低还�
- 谢军尹学伟尹学伟王子芳王子芳张晓春张晓春鲁远源高明
- 关键词:垄作水分管理温室气体水稻
- 不同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 2024年
- 研究不同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团聚体和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为酸性紫色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色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配施石灰(SF)、化肥配施有机肥(OM)、化肥配施生物炭(BF)和化肥配施酒糟灰渣(JZ)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改良剂施用下酸性紫色土的团聚体组成情况,以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规律,结合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明确不同改良剂对酸化紫色土团聚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以JZ处理效果最显著,施肥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OM处理效果最好,BF和OM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同时SF和B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P<0.05);各处理均以<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优势粒级,施肥能显著提高大团聚体(直径>0.25 mm的团聚状结构单位)的含量,同时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和R_(0.25)值(>0.25 mm团聚体含量),降低分形维数(D)和团聚体破坏率(PAD)值(P<0.05),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化和稳定性,以OM处理效果最好;与CK处理相比,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1.71%~209.67%,其中以OM处理最显著;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显著提高大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为19.34%~47.76%,其中OM处理效果最为显著(P<0.05).综合来看,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促进酸性紫色土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是改善酸性紫色土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 李越徐曼谢永红王颖黄容谢军王子芳高明
- 关键词:改良剂紫色土土壤酸化土壤团聚体
- 稻麦轮作下紫色土有机碳活性及其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中紫色土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揭示稻麦轮作系统长期不同施肥管理下有机碳质量和内在组成的变化。【方法】采集22年长期定位试验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化肥氮磷钾配施(NPK)、化肥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高量化肥氮磷钾+等量秸秆还田(1.5NPKS)和化肥氮磷钾+厩肥(NPKM)处理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测定了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不同活性组分的含量,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不同活性组分的分配比例,分析了活性有机碳及其各组分与总有机碳的关系。【结果】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了各土层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与不施肥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维持或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其中化肥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处理0—20、20—40和40—60 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2.5%、25.7%和5.3%,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37.0%、44.7%和9.3%,碳库管理指数提高38%、49%和9%,其提升幅度高于其他施肥处理。长期不同施肥显著提高了各土层高、中、低活性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NPKS、1.5NPKS、NPKM)提升效果高于单施化肥处理(NPK、N);但施肥对各活性组分占活性有机碳比例的影响较小,并没有改变各活性组分的分布格局。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中、低活性组分的含量与土壤深度有关,0—20 cm耕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高、中、低活性组分的含量均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不同土层高、中、低组分占活性有机碳的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0—20 cm土层高、中、低活性组分占活性有机碳的比例平均为23.6%、35.6%和40.7%;下层土壤各活性组分的含量均下降,其中20—40 cm土层低活性组分下降程度较大,导致其占活性有机碳的比例下降至24.7%,而高�
- 赵亚南柴冠群张珍珍谢军李丹萍张跃强石孝均
-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长期施肥稻麦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