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奇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砷污染
  • 3篇污染
  • 2篇稻秸
  • 2篇钝化
  • 2篇钝化剂
  • 2篇有效态
  • 2篇砷污染土壤
  • 2篇生物炭
  • 2篇水稻秸秆
  • 2篇铁基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重金属镉
  • 2篇羟基
  • 2篇羟基化
  • 2篇污染土
  • 2篇污染土壤
  • 2篇硫基
  • 2篇络合作用
  • 2篇磨碎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薛生国
  • 7篇邹奇
  • 6篇吴川
  • 2篇黄柳
  • 1篇朱锋
  • 1篇李萌
  • 1篇王琼丽
  • 1篇吴昊
  • 1篇潘炜松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Transa...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自然风化过程对赤泥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以华中地区某氧化铝企业赤泥堆场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时间赤泥堆场(1a,10a,20a)0—20 cm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自然风化过程对赤泥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赤泥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随堆存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重组有机碳约占赤泥总有机碳的97.24%—99.11%,以粗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颗粒有机碳为主。3种堆存时间(1a,10a,20a)赤泥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1—1.85、2.62—2.95、3.52—4.15 g/kg。颗粒有机碳含量在2—1 mm粒级赤泥团聚体中最高,随赤泥粒级减小而降低,其中矿物结合态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最高,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最低。这表明自然风化过程增加了赤泥有机碳组分含量,提高了赤泥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朱锋李萌薛生国邹奇吴昊王琼丽
关键词:赤泥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土壤化
硫基‑巯基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改性生物炭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基‑巯基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改性生物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物炭前处理;(2)制备硫基化改性溶液;(3)制备硫基改性生物炭;(4)制备硫基‑巯基改性生物炭。本发明提供的硫基‑巯基改性生物...
吴川薛生国史力争邹奇崔梦倩安文慧
砷污染土壤钝化剂及制备方法、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砷污染土壤钝化剂及制备方法、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方法。钝化剂的原料为水稻秸秆,七水合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其制备方法的步骤包括:将水稻秸秆洗净磨碎,放入FeSO<Sub>4</Sub>·7H<Sub>2</Sub>...
吴川薛生国崔梦倩邹奇安文慧黄桂鸿
赤泥对砷污染的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6年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碱性废弃物,综合利用难度大,外排赤泥以堆存为主,赤泥堆场的环境安全问题正严重威胁氧化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赤泥资源化利用是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在Pb、Cd、Zn等重金属污染环境治理领域已有较多研究,但在As污染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分析赤泥对As的钝化作用(吸附作用和沉淀作用)及影响因素(p H、共存离子、Eh、土壤质地等)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赤泥在水体和土壤As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赤泥在环境修复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提出了赤泥在As污染环境治理研究方面应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吴川黄柳薛生国邹奇史力争
关键词:赤泥土壤污染环境修复
硫基-巯基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改性生物炭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基‑巯基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改性生物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生物炭前处理;(2)制备硫基化改性溶液;(3)制备硫基改性生物炭;(4)制备硫基‑巯基改性生物炭。本发明提供的硫基‑巯基改性生物...
吴川薛生国史力争邹奇崔梦倩安文慧
文献传递
砷污染土壤钝化剂及制备方法、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砷污染土壤钝化剂及制备方法、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方法。钝化剂的原料为水稻秸秆,七水合硫酸亚铁和过氧化氢,其制备方法的步骤包括:将水稻秸秆洗净磨碎,放入FeSO<Sub>4</Sub>·7H<Sub>2</Sub>...
吴川薛生国崔梦倩邹奇安文慧黄桂鸿
文献传递
Effect of arsenic on spatial pattern of radial oxygen loss and iron plaque formation in rice被引量:1
2017年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rsenic (As) treatments on spatial pattern of radial oxygen loss (ROL), iron (Fe) plaque formation and As accumulation in rice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ree rice genotypes, plant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Arsenic was applied to soil at 50 and 100 mg/kg, with untreated soil used as a control having an average As concentration of 8.5 mg/kg.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atio of ROL in root tips to that at the root base sligh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s concent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spatial ROL patterns in these groups may be shifted from the “tight” barrier towards the “partial” barrier form. Furthermore, increasing As concentration led to a increase in Fe plaque formation on root surfaces. In addition, root As concentrations of genotypes in 50 and 100 mg/kg As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treatment (P〈0.05). Grain As concentration of genotype Nanyangzhan (with lower RO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than that of genotype CNT87059-3 with higher ROL.
吴川黄柳薛生国潘炜松邹奇William Hartley莫竞瑜
关键词:ARSENICRIC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