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燕

作品数:67 被引量:831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历史地理
  • 28篇天文地球
  • 20篇生物学
  • 10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淀粉
  • 17篇遗址
  • 16篇考古
  • 12篇淀粉粒
  • 10篇石器
  • 9篇植物
  • 8篇植硅体
  • 7篇喇家遗址
  • 6篇遗存
  • 6篇环境考古
  • 5篇旧石器
  • 5篇考古学
  • 5篇古学
  • 4篇植物利用
  • 4篇文化
  • 4篇考古研究
  • 4篇黄土
  • 4篇古人类
  • 4篇P
  • 3篇驯化

机构

  • 49篇中国科学院
  • 35篇北京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山东大学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兰州大学
  • 3篇江西省文物考...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辽宁省文物考...
  • 2篇浙江省文物考...
  • 1篇赤峰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市文物研...

作者

  • 67篇杨晓燕
  • 12篇夏正楷
  • 10篇葛全胜
  • 9篇马志坤
  • 9篇吕厚远
  • 7篇万智巍
  • 6篇崔之久
  • 6篇袁仁茂
  • 6篇张健平
  • 5篇张小虎
  • 5篇叶茂林
  • 5篇李泉
  • 5篇刘长江
  • 4篇李明启
  • 4篇靳桂云
  • 4篇莫多闻
  • 4篇吴乃琴
  • 3篇刘东生
  • 3篇樊昌生
  • 3篇贾鑫

传媒

  • 20篇第四纪研究
  • 6篇科学通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考古与文物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东方考古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农业考古
  • 1篇文物春秋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Agricu...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欧亚大陆的黄土带与旧石器早期人类活动被引量:9
2008年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在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分为两条线,在高加索地区汇合,通过欧洲,一直向西至法国和不列颠群岛。通过对欧洲、中亚和东亚黄土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在黄土分布区,有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比如欧洲和东亚,周围的自然环境能使人类生存和生活;而有的地方只有在间冰期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中亚。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证明。在S5(MIS 13-15)阶段,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考古遗址发现的几率都比较大,这也许说明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更为活跃。而且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土壤带上,相似的自然环境也许存在着更多的交流。这需要进一步对旧石器文化特征上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杨晓燕刘东生
关键词:古人类活动旧石器早期
论城市水土流失及其类型系统被引量:20
2001年
城市水土流失包括土的流失和水的流失。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 ,城市水资源的流失与土壤资源的流失一样 ,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但在水土流失研究中对水资源的流失相对重视不够 ,将水土流失中水土的交互作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研究的工作则更少。城市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地表 ,也发生在地表以下 ,共同构成城市水土流失的立体系统。同时 。
袁仁茂杨晓燕李树德
关键词:城市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从《诗经》入手,结合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对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周代先民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为粟(Setaria italic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穿着由大麻(Cannabis sativa)、蚕丝纺织而成的服饰,采食野葵(Malva verticillata)等蔬菜,食用桃(Prunus persica)、郁李(Cerasus japonica)、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葡萄属(Vitis sp.)等水果;利用檀木、松柏等制作车船,利用梓属(Catalpa sp.)、栎属(Quercus sp.)、竹子等制作乐器、兵器等各类器物;蒸煮苹(Marsilea quadrifolia)和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腌制甜瓜(Cucumis melo)等以为祭祀的菜肴。简而言之,周代先民利用的植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诗经》中所涉及到的植物种类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同期的考古遗存数据相比,发现考古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记录古人植物利用信息方面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弥补。
马永超吴文婉杨晓燕靳桂云
关键词:《诗经》周代植物利用
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月庄等遗址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的薄壁细胞细胞质中。不同种属的植物淀粉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因此根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可以进行植物种类的鉴定。淀粉粒可以在地层中长时间保存,科学家曾经从南非一个距今200万年的石器上提取到淀粉粒。此外,淀粉粒还具有产量高的特点,植物种子和果实中均含有丰富的淀粉粒。由于植物中产生淀粉粒的器官与植硅体不同,使淀粉粒较植硅体有一优势,即在一些古人类加工坚果类、块茎类食物或脱壳种子的器物。
吴文婉杨晓燕靳桂云
关键词:植物种子淀粉器官
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被引量:32
2008年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
关键词:黄河流域
Morphological Change of Starch Grain Based on Simulated Experi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Taking Wheat as an Example被引量:2
2011年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search and identify starch grain microfossil found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hina, and to find appropriate procedures for the starch grain analysis experiment.[Method] Wheat starch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 and some simulat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like mortar grinding, ultrasonic treatment, hydrochloric acid and hydrogen peroxide immersion, drying treatment, and so on. [Result] The mean size of wheat starch grains had increased in the growth process. Mortar grinding would make wheat starch grains larger than untreated sample. Long time of ultrasonic treatment can also make the starch grain size larger. 10% HCl and 6% H2O2 would have little effects on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wheat starch grains. Low temperature heating did not cause starch grains to be gelatinized. [Conclusion] These experiment results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tarch grain microfossil identification in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Starch grain analysis may be a utility and effective analytical tool in studying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dispersal of crops in China.
万智巍杨晓燕马志坤刘光旭
关键词:WHEAT
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被引量:46
2010年
对来自中国北方不同区域的9个粟(Setaria italica)样品及其野生祖本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7个样品,9个黍(Panicum miliaceum)样品及其近缘野生种糠稷(Panicum bisulcatum)和野黍(Eriochloa villosa)样本各1个,共27个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分析。针对每个样品,统计100~200颗淀粉粒粒径数据,100颗形态特征数据,在此基础上初步明确了5种植物淀粉粒如下判别特征:1)5种淀粉粒中,除野黍淀粉粒为小粒径(X=4.8±0.8μm)的椭球形和球形外,其余4种淀粉粒都以多面体为主,球形或近球形为辅,脐点居中开放,黍、粟、青狗尾草和糠稷淀粉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3±1.4μm,(?)=9.9±2.3μm,(?)=7.7±1.4μm和(?)=6.9±1.2μm。2)粒径大于12μm的淀粉粒一般不是黍的淀粉粒。3)粒径大于14μm的淀粉粒99.9%来自粟。3)粒径小于11μm的淀粉粒,如果超过40%的淀粉粒表面无裂隙,极有可能为黍属的淀粉粒;如果有超过30%的淀粉粒表面具有裂隙,则非常有可能来自狗尾草属。4)近乎45%的粟淀粉粒粒径处于11~14μm,而只有约4%的青狗尾草淀粉粒粒径位于这一区间。如果粒径在11~14μm的淀粉粒含量超过获得淀粉粒总量的4%,则其中很可能包含有粟的淀粉粒。以上标准在鉴定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高粱(Sorghum bicolor)与薏米(Coix chinensis)在粒径和形态上与狗尾草属和黍属有部分重合,但大部分高粱的淀粉粒具有层纹,薏米则有30%的粒径大于14μm,与粟只有5%的淀粉粒位于这一粒径范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研究发现,在现阶段,典型黍亚科(Panicoideae)种类淀粉形态在统计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仅依靠少量颗粒特征进行区分是困难的,如何把现代淀粉特征准确应用到考古样品的鉴定中,还有待更多的淀粉埋藏学研究。目前,针对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鉴别,植硅体分析的效果明显好于淀粉粒分析。
杨晓燕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
中国南方现代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形态分析被引量:36
2011年
为了研究块根块茎类植物的利用历史,对中国南方常见块根块茎植物天南星科(Ar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百合科(Lili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菱科(Trap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中13个种的14个样品进行了现代淀粉粒形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茎类植物的淀粉粒与禾本科、壳斗科等其他被人类利用的植物的淀粉粒具有明显的不同。综合运用粒径、二维形状、表面特征、脐点位置、单复粒、消光臂形态、长短轴比值以及针状草酸钙晶体等一系列指标,可以对这14个样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块根块茎植物淀粉粒的长短轴比值与其粒径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植物淀粉粒组合中的某些特征性淀粉粒,可以作为该种植物淀粉的鉴定依据。此项研究结果充实了中国现代淀粉粒数据库,也为将来进行古代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鉴定提供了研究基础。
万智巍杨晓燕葛全胜蒋梅鑫
关键词:淀粉粒农业起源
基于确定性系数方法的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诱发滑坡为例被引量:7
2018年
在我国西南地区,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别发生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裂,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文章选择了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区域——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中心的30°~34°N,102°~106°E区域作为研究区,借助GIS工具,基于确定性系数(CF)方法,选取了地震、地质构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4大类因子,包括烈度、震中距、岩性、断裂、高程、坡度、坡向、河流、降雨、公路共10个因子(子集),对汶川和芦山地震诱发的次生滑坡灾害进行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基于z值确定该区域内地震滑坡的关键因子类以及基于CF值确定各类集(子集)下各特定因子的具体地震滑坡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地震因子具有最高的z值,是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产生的关键影响因子,表明地震活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斜坡的稳定性和次生滑坡灾害的面积分布。而对比烈度子集中的具体CF值表明:当烈度小于Ⅷ度时,烈度对次生滑坡发生的影响极低,区域内的主要影响因子则由地震因子转变为震中距、自然因子等其他类别的因子;其次以坡度、高程、与河流的距离为主的自然因子类别以及与断层的距离在地震滑坡过程中也有较高权重,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内坡体的稳定性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作为该地区后续区域地震滑坡相关研究和发展规划的基础科学依据。
金家梁王盈袁仁茂杨晓燕
关键词:地震滑坡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被引量:53
2009年
关于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的功能,一直众说纷纭.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加工谷物的农具,近年来虽有异议,但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对北京平谷上宅遗址(7500~7000 cal a BP)出土的一件磨盘和一件磨棒进行了研究.从石器表面残留物上提取出的淀粉粒,可分为9类12种.在可鉴定的淀粉粒中,最多的是来自栎属(Quercus)果实(橡子)的淀粉粒;其次是来自粟(Setaria italica)的淀粉粒.栎属中包括蒙古栎(Q.mongolicus)、麻栎(Q.acuttssima)和槲树(Q.dentata)的淀粉粒,另有一定数量的黍(P.miliaceum)和小豆属(Vigna)淀粉粒,其余杂草类及可能为块茎类的淀粉粒无法更进一步鉴定归属.磨盘磨棒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这些器物不是只用来加工谷物,更不能作为农业出现的标志.这些石器被用于加工各种需要碾磨和脱粒的植物果实或者块茎.同时磨盘磨棒上的植物组合也反映了7000年前,北京平原上人类社会的经济方式以采集与农业并重,日常饮食包括了粟、黍、橡子以及一些块茎类和杂草类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当时的气候条件较今温暖湿润.
杨晓燕郁金城吕厚远崔天兴郭京宁刁现民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