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T影像组学鉴别伴微乳头及实体型结构浸润性肺腺癌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特征鉴别伴微乳头及实体型浸润性肺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数据集随机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包括微乳头/实体型阳性组(阳性组)和微乳头/实体型阴性组(阴性组)]和测试集(包括阳性组和阴性组)。由两位医师分别在术前高分辨率CT薄层图上绘制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数据分析前通过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以过采样技术均衡训练集数据,均值归一化处理后,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对组学特征进一步筛选及建模并进行5折交叉验证。在训练集及测试集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评估模型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340例患者,其中男178例、女162例,平均年龄(60.31±6.69)岁,均为实性病变。训练集238例患者,其中阳性组120例、阴性组118例;测试集102例患者,其中阳性组52例、阴性组50例。组学模型共含107个特征,最终2个特征参与建模,即Original_glszm_SizeZoneNonUniformityNormalized及Original_shape_SurfaceVolumeRatio。构建的组学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95%CI(0.815,0.912)]、0.857[95%CI(0.783,0.932)];敏感性分别为91.7%、73.7%,特异性分别为78.8%、84.0%,准确性分别为85.3%、78.4%。结论影像组学特征在有或无微乳头及实体型结构浸润性肺腺癌中存在差异,组学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王芬张腾袁梅柏根基
- 关键词:实体型腺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孤立性肺结节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后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33例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肺结节患者的影像随访资料,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38~90(67.6±13.4)岁。26例经穿刺活检证实及7例临床考虑偏恶性。33例患者共33个结节,直径0.6~3.0(1.8±0.6)cm。术后1、3、6个月随访复查CT,对比治疗前后病灶直径及强化程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mRECIST)标准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病灶稳定(stable disease,SD)、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和局部有效率(response rate,RR)等指标进行术后短期疗效分析,并进行Kaplan-Meier无进展生存分析。结果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均成功实施,仅3例患者术后即刻检查发现少量气胸。CR、PR、SD及PD发生率分别为54.5%(18/33)、27.3%(9/33)、12.1%(4/33)、6.1%(2/33)。微波消融术后短期随访有效率为81.8%。微波消融治疗的原发性及转移性肺结节的无进展平均生存期分别是21.3个月(95%CI 20.00~22.61)、15.8个月(95%CI12.33~16.74),两者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624)。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对周围孤立性肺结节治疗安全有效,成功率较高,可作为临床治疗肺肿瘤的有效补充手段。
- 王芬俞同福赵欣张伟张伟徐海仲艳张腾
- 关键词:肺结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微波消融术
- 双能CT碘摄取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双能CT碘摄取在鉴别良恶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08例实性肺结节患者(112个结节),所有患者均行双能CT增强扫描。分别计算结节全体积强化程度及碘摄取参数,包括总碘摄取量、总碘浓度、重要区碘摄取量、重要区碘浓度、标准化总碘浓度和标准化重要区碘浓度。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112个实性肺结节中恶性结节(n=51)的全体积强化程度及碘摄取参数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n=61)(P值均<0.05)。总碘摄取量及重要区碘摄取量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最高,但剔除参数依赖因素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仅重要区碘浓度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OR=1.36)。结论:双能CT成像技术的碘摄取参数在鉴别诊断良、恶性结节方面较CT增强值具有更高的价值。
- 邱琳徐一铭仲艳张腾袁梅俞同福
- 关键词:双能CT肺结节碘浓度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对肺门部结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对肺门部不超过3.0 cm结节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7月—2020年2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阴性的肺门部结节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肺活检的病例资料,记录病灶大小、病灶形态、穿刺径路长度、穿刺针进针角度、切割次数、有无肺气肿及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组患者64例,均在CT引导下完成穿刺活检,其中腺癌29例、鳞癌14例、小细胞肺癌5例、特异性感染2例、混合性癌6例及转移癌1例,未能明确诊断病变7例。穿刺技术取材准确率为98.44%(63/64),灵敏度98.21%(55/56),假阴性率1.79%(1/56)。并发症主要为少量气胸及针道周围的出血灶,发生率分别为15.63%(10/64)、43.75%(28/64),穿刺径路长度为两种并发症发生共同影响因素,年龄和性别与气胸发生相关(P=0.035,P=0.003),切割次数及病灶形态与肺内出血的发生相关(P=0.019,P=0.009)。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对肺门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安全性较高,对临床诊疗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王芬朱佳佳张伟徐海张腾仲艳刘希胜袁梅俞同福
- 关键词:肺活检
-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对边界清晰的孤立性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CT-PTLB)对肺部边界清晰的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的117例边界清晰的孤立性肺结节(直径<2.0cm)患者临床资料;117例患者经CT-PTLB采集标本后,病理检查明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组、未明确诊断三组,对患者性别、年龄、体位、病灶距胸膜距离、进针点距病灶距离、进针角度分组分析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17例中114例患者得到诊断结果,良性病变40例,恶性病变组74例。穿刺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气胸、肺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5%(31/117)、57.3%(81/117)。病灶大小与患者年龄为气胸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进针点距病灶距离与气胸的发生与肺内出血发生相关(P<0.05),进针角度为肺内出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两种并发症发生在良、恶性病变及未明确诊断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PTLB对肺部边界清晰小结节诊断价值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性,控制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王芬徐海张伟张腾仲艳刘希胜俞同福
- 关键词:经皮穿刺肺活检肺结节
- DECT定量指标鉴别GGN型肺腺癌亚型的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DECT)定量指标在鉴别GGN型肺腺癌病理亚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1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共150枚GGN型肺腺癌病灶的DECT图像。依据术后病理类型将GGN分为浸润性腺癌组(n=71)和原位/微浸润组(n=79)。分析每个GGN病灶的CT征象(结节最大径、边缘特征、结节内支气管形态、结节内血管形态)。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上分别测量结节各项DECT定量指标值,包括实性肿瘤占比(CTR)、碘浓度、标准化碘摄取-校正空气分数(NIU-cAF)、有效原子序数(Zeff-c)和40~100 keV增强单能量图像上的CT值和双能曲线斜率λ。比较各变量(CT征象和DECT定量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建立模型1(边缘特征+结节内血管形态)、模型2(NIU-cAF+CTR分级)和联合预测模型(边缘特征+结节内血管形态+NIU-cAF+CTR分级),并采用ROC曲线和Z检验分析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变量及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浸润性腺癌组中毛刺或分叶、支气管迂曲僵硬、血管迂曲僵硬和CTR分级(≥0.50)这4个征象的出现率及GGN的最大径、Zeff-c及在40~100 keV增强单能量图像上的CT值均高于原位/微浸润组(P<0.05),浸润性腺癌组GGN的NIU-cAF低于原位/微浸润组(P<0.05)。其中,边缘毛刺或分叶、结节内血管形态、CTR分级及NIU-cAF为术前鉴别磨玻璃结节型肺腺癌病理亚型的独立预测因子(OR=3.895、3.513、1.709、0.963,P均<0.05),这4个变量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89(95%CI:0.827~0.934),诊断符合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2.0%、77.2%和93.0%。联合预测模型的AUC高于模型1和模型2(P均<0.05)。结论:CT征象联合DECT定量指标对鉴别GGN型肺腺癌病理亚型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李彩云袁梅王芬朱佳佳张腾俞同福
- 关键词:双能CT
- 肿瘤中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6年
- TP53诱导的糖酵解和凋亡调节因子(TP53-induced glycolysis and apoptosis regulator,TIGAR)是p53下游的直接靶基因,其编码蛋白能够降解2,6-二磷酸果糖,后者是肿瘤细胞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ofructokinase 1,PFK1)的最强激活剂,从而对糖酵解产生抑制作用。TIGAR可促使糖代谢更多地流向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促进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产生,降低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因此,TIGAR是维持肿瘤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平衡的重要因子,对细胞凋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最新研究表明,TIGAR在肿瘤发生、进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干扰TIGAR表达可以提高多种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提示TIGAR可能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肿瘤治疗靶点。本文对近年来TIGAR在肿瘤发生、进展和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张腾袁梅俞同福
- 关键词:肿瘤形成过程糖酵解细胞凋亡活性氧
- 伴微乳头/实体型结构早期肺腺癌术后复发的影像及临床病理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伴有微乳头/实体型结构肺腺癌术后复发的影像及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9年8月外科手术后经病理证实198例伴有微乳头/实体型结构的早期肺腺癌患者(临床分期≤ⅡA期)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00例、女98例,年龄28~82(53.5±9.5)岁。依据随访期间有无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21)及未复发组(n=177)。对入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7.0±11.2)个月。两组纵隔窗肿瘤最大径(P=0.014)、肿瘤CT实性成分最大径值/肺窗上最大径值(P=0.001)、支气管阳性征(P=0.015)、脉管侵犯(P=0.024)及术后化学治疗(P<0.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仅脉管侵犯为独立预后因素(OR=0.146,P=0.047)。结论脉管侵犯为伴有微乳头/实体型结构的早期肺腺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芬俞同福袁梅徐海仲艳张腾朱佳佳
- 关键词:腺癌复发计算机体层成像
- 伴微乳头和/或实性成分肺腺癌高分辨率CT表现及其病理侵袭性的预测因素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观察伴微乳头和/或实性成分肺腺癌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分析其病理侵袭性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伴微乳头和/或实性成分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HRCT资料,依据HRCT显示有无气腔播散、脉管侵犯及胸膜侵犯等分为病理非侵袭性肺腺癌(PNLA)及病理侵袭性肺腺癌(PILA);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伴微乳头和/或实性成分肺腺癌病理侵袭性的预测因素。结果208例中,126例PNLA(PNLA组)、82例PILA(PILA组);组间瘤肺界面、病灶胸膜下分布、支气管阳性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阳性征为伴微乳头和/或实性成分肺腺癌病理侵袭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阳性征是伴微乳头和/或实性成分肺腺癌存在病理侵袭性的独立预测因素。
- 王芬袁梅朱佳佳张腾仲艳徐海俞同福
- 关键词:肺肿瘤腺癌
- 联合CT影像组学和临床影像特征在鉴别孤立性肺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肺腺癌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和临床影像特征联合模型在鉴别孤立性肺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和肺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经我院确诊表现为孤立性实性结节型肺隐球菌患者62例,并连续随机匹配符合入组标准的62例肺腺癌患者。评估其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勾画全病灶兴趣体积(VOI),提取特征,通过一致性检验、皮尔森相关系数法、ANOVA方差分析筛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特征分类并建立临床影像特征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两者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三种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临床影像学特征中病灶的分叶(OR=0.037,P<0.001)、边界(OR=0.159,P=0.019)和晕征(OR=3.294,P=0.013)对于两者鉴别具有统计学差异。影像组学模型从479个特征里共筛选出11个具有预测价值的特征。三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953、0.971,其中联合诊断模型的效能较高。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影像学特征构建联合诊断模型,可有效鉴别孤立性肺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和肺腺癌。
- 仲艳王芬张腾沈杰俞同福袁梅
-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肺腺癌孤立性肺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