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林枝

作品数:9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子宫
  • 8篇子宫内膜
  • 8篇内膜
  • 8篇宫内
  • 8篇宫内膜
  • 6篇子宫内膜癌
  • 6篇内膜癌
  • 6篇宫内膜癌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抵抗
  • 2篇增生
  • 2篇增殖
  • 2篇受体
  • 2篇瘦素
  • 2篇综合征
  • 2篇临床病理
  • 2篇临床病理特点
  • 2篇二甲双胍
  • 2篇病理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刘林枝
  • 7篇张岩
  • 5篇尚晨光
  • 5篇王小慧
  • 2篇张岩
  • 1篇董颖

传媒

  • 4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对于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
2017年
目的: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比较胰岛素抵抗及雌激素水平增高对子宫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给予性成熟的Sprague Dawley大鼠高脂饮食以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40周后对大鼠行去势手术后,灌胃给予大鼠17β-雌二醇4周。无胰岛素抵抗大鼠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等确定胰岛素抵抗。通过阴道脱落细胞巴氏染色判断雌激素的作用,HE染色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子宫内膜增殖的情况。结果:高脂饮食大鼠的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增加。给予雌激素后,阴道脱落细胞巴氏染色可见成熟阴道上皮细胞,HE染色可见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与无胰岛素抵抗的大鼠相比,有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子宫内膜出现鳞状细胞化生比例大,子宫间质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论:胰岛素抵抗大鼠发生子宫内膜增殖时更易发生子宫内膜鳞状细胞化生,这一现象可能与体内高胰岛素水平有关。
尚晨光张岩王小慧冯宗昊刘林枝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子宫内膜增殖动物模型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EAH患者48例,Ⅰ型EC患者132例,Ⅱ型EC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但无子宫内膜病变或良性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67例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胰岛素、C肽。分析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与EAH、EC之间的关系。结果 EAH组、Ⅰ型EC组空腹血糖正常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率(43.75%;34.09%)较对照组(17.91%)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腹型肥胖的54例对照组、42例EAH组、122例Ⅰ型EC组患者中,排除年龄、BMI、腰臀比、绝经状态等的影响后,高胰岛素水平是EAH、Ⅰ型EC的高风险因素(OR=1.134,95%CI:1.010-1.274,P=0.033;OR=1.103,95%CI:1.012-1.201,P=0.015)。HOMA-IR≥2.11时,EAH、Ⅰ型EC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3.881(95%CI:1.153-13.058,P=0.028)和2.339(95%CI:0.998-5.484,P=0.037)。结论空腹血糖正常EAH、Ⅰ型EC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比例显著增加。高胰岛素水平与EAH、Ⅰ型EC的发生密切相关。
刘林枝冯宗昊张岩
关键词: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临床病理特点
血浆瘦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病变风险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浆瘦素水平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及内膜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EAH组患者28例,Ⅰ型子宫内膜癌(EC)组患者86例,Ⅱ型EC组患者24例;选择同期子宫内膜良性疾病患者44例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瘦素水平,分析瘦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病变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Ⅰ型、Ⅱ型EC组糖代谢异常状态、胰岛素抵抗者比例显著增加。EAH组、Ⅰ型EC组的血浆瘦素水平(18.63μg/L、16.5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2.4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浆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排除年龄、绝经、高血压、糖耐量状态、肥胖等混杂因素后,瘦素水平的升高是Ⅰ型E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8)。结论 EAH、Ⅰ型EC患者血浆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且高血浆瘦素水平是Ⅰ型E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冯宗昊刘林枝张岩
关键词:瘦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脂肪因子
二甲双胍与脂联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脂联素受体的作用及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对IK(ishikawa)和HEC-1B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RT-PCR,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下IK和HEC-1B细胞脂联素受体[包括脂联素受体1(adiponectin receptor 1,AdipoR1)和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 receptor 2,AdipoR2)]的变化及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抑制剂compound C对以上作用的影响。结果:(1)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均可抑制IK和HEC-1B细胞的生长增殖,并且都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0.05);(2)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对IK和HEC-1B细胞有协同抑制增殖作用,IK细胞药物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为0.906 34,HEC-1B细胞CI为0.827 65;(3)用5 mmol/L和10 mmol/L的二甲双胍分别刺激IK和HEC-1B细胞48 h,细胞AdipoR1和AdipoR2 mRNA的水平较对照组(0 mmol/L)显著增高(IK:AdipoR1:5 mmol/L和10 mmol/L组P均<0.001,AdipoR2:5 mmol/L组P<0.001;HEC-1B:AdipoR1:5 mmol/L组P<0.001,10 mmol/L组P=0.023,AdipoR2:5 mmol/L组P<0.001,10 mmol/L组P=0.024),联合compound C时,该作用被抑制,与对照组(0 mmol/L)相比AdipoR1和AdipoR2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用5 mmol/L和10 mmol/L的二甲双胍分别刺激IK和HEC-1B细胞48 h,细胞AdipoR1和AdipoR2的蛋白水平较对照组(0 mmol/L)显著增高(IK:AdipoR1:5 mmol/L组P=0.04,10 mmol/L组P=0.033;AdipoR2:5 mmol/L组P=0.044,10 mmol/L组P=0.046。HEC-1B:AdipoR1:5 mmol/L组P=0.04,10 mmol/L组P=0.049;AdipoR2:5 mmol/L组P=0.043,10 mmol/L组P=0.035),联合compound C时,该作用被抑制,与对照组(0 mmol/L)相比,AdipoR1和AdipoR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具有协同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IK和HEC-1B增殖的作用,二甲双胍可上调子宫内膜�
王小慧张岩刘林枝尚晨光
关键词:二甲双胍脂联素子宫内膜癌脂联素受体
瘦素及瘦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7年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而瘦素作为重要的脂肪因子,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了解瘦素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也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刘林枝王小慧尚晨光张岩
关键词:瘦素瘦素受体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异位症淋巴结转移3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结直肠EMs及1例输尿管EMs伴淋巴结转移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1例患者因腹腔播散性腺肌瘤累及肠道,行肿物、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周淋巴结内可见子宫内膜异位。1例患者因深部浸润型EMs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病变累及直肠,切除直肠,术后病理示EMs,肠周淋巴结可见异位子宫内膜。1例患者因右肾积水、右输尿管肿物行右输尿管镜检查,后行开腹右输尿管局部切除+右输尿管膀胱瓣吻合术,术后病理示髂内淋巴结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结论:EMs淋巴结转移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中对于区域淋巴结的切除及术后药物辅助治疗可减少疾病复发。对于EMs淋巴结转移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冯宗昊刘林枝张岩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Ki67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7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收治的58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子宫内膜样癌、腹腔冲洗液阳性、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的患者中,Ki67阳性率≥65%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Ki67的表达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175,P=0.000;r=0.106,P=0.010),分期越高,肌层浸润深度越深,Ki67的表达水平越高;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146,P=0.001),组织分化越差,Ki67表达水平越高;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呈负相关(r=-0.116,P=0.005;r=-0.168,P=0.000),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195,P=0.000)。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PTEN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水平无关(P>0.05)。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1,HR=4.81,95%CI 1.96~11.83),且Ki67阳性率≥65%同时ER/PR阴性、P53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最差(P=0.000,HR=18.23,95%CI 0.67~112.77)。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腹腔冲洗液、淋巴脉管间隙浸润、ER、PR、P53、PTEN等因素的作用后,Ki67阳性率以65%为界值并不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OR=0.70,95%CI 0.14~3.43,P=0.659)。结论 Ki67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不良临床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当Ki67阳性率≥65%时,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
刘林枝范欣冯宗昊张岩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KI67临床病理特点预后
二甲双胍用于子宫内膜癌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随着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前期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在多种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流行病学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期。本文就二甲双胍在子宫内膜癌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王小慧尚晨光刘林枝张岩
关键词:二甲双胍子宫内膜癌
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同时出现的APC和MLH1基因突变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家系APC和MLH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及组织病理学等诊断l例FAP女性患者。患者两年后出现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IN),而后者是Ⅱ型Lynch综合征的病变之一。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APC和MLH1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同时存在APC基因第7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C.637C〉T(P.R213X)和MLHl基因第12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C.1153C〉T(p.R385C)。两种突变同时出现的情况既往未见报道。前者突变造成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后者突变了造成氨基酸的改变。结论同时出现的APC基因C.637C〉T(P.R213X)和MLHj基因c.1153C〉T(P.R385C)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其出现临床表现的年龄较晚,且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对于FAP患者,应询问其家族史并对APC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关注其是否存在肠外病变。对于出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可进行MMR基因的筛查,以确定是否同时存在Lynch综合征。
尚晨光刘林枝王小慧董颖张岩
关键词:LYNCH综合征APC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