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 作品数:49 被引量:227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结合凝胶海绵联合栓塞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小型猪模型方法探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通过经皮冠状动脉球囊结合凝胶海绵联合栓塞的方法,建立持久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小型猪模型。方法: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将自制的栓子置入6头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以下1~2 mm的位置进行冠状动脉血流的封堵。造模术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12导联心电图的检测。20 d后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测梗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记录总体动物实验的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6头猪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栓塞处远端血流被阻断;10 min后4只猪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2只猪出现ST段下移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术后20 d,SPE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显示,6只猪均于前壁和心尖部出现了不同程度、范围的心肌灌注缺损区,分别占整体左心室壁范围的46%、37%、27%、20%、47%和45%,精确验证了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6头动物建模成功率和存活率均为100%。结论:通过自制球囊结合明胶海绵制成的栓子,可以有效阻断冠状动脉血流,获得较为满意的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
- 田毅李巨波张宝杰魏红星张晓丽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小型猪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 急性肺栓塞患者规范抗凝中复发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无明确触发因素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规范抗凝治疗中PE复发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收治的无明确触发因素的急性PE患者,病情稳定按照研究拟定的随访方案进行院外随访;记录患者抗凝治疗情况、急性期及抗凝治疗1年时肺灌注/通气显像(ventilation/perfusion scan,V/Q scan)结果及每3个月检测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等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结果.结果连续纳入175例急性PE患者中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PE患者共70例,平均年龄64(64.22±10.94)岁;70例急性PE患者中59例(84.3%)患者具有一个或多个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PE复发组20例(复发率28.57%),V/Q scan明确提示原有部位加重或新发部位的灌注缺损,均为无症状PE复发,治疗后灌注缺损面积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无PE复发患者治疗后灌注缺损面积显著减小(P<0.001);冠状动脉危险因素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累积暴露水平与PE复发相关:LDL每增加1 mmol/L,PE复发风险增加了47.6%(OR 1.476,95%CI1.108~1.964,P<0.05).结论①亟需建立急性PE患者的院外随访策略;②V/Q scan可以确定抗凝期间无症状PE复发的患者,有助于抗凝1年后疗程的确定;③LDL增加与PE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 王丹丹李雅敏米玉红张晓丽孟晶晶米宏志
- 关键词:肺栓塞复发
- CZT心脏专用SPECT心肌血流定量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2024年
- PET/CT心肌血流量(MBF)定量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无创评估MBF和心肌血流储备(MFR)的“金标准”,但由于受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药物获取困难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该技术在我国临床实践工作中开展的并不理想。采用全新半导体碲锌镉(CZT)探测器的心脏专用SPECT定量技术近些年在国内逐步开展,可实现定量评估MBF和MFR。本专家共识介绍了CZT心脏专用SPECT MBF定量技术的相关药物准备、具体步骤及其在临床应用中所提供的诊断与预后价值,希望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和推广该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 余飞李剑明张涵刘海燕武萍何薇尚华肖俊杰贠明凯李殿富张晓丽李思进
- 关键词:心肌灌注显像碲锌镉心肌血流量
- 18F-FDG用于评估外伤性嗅神经损伤对药物经鼻脑通路运输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通过嗅裂区滴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评估外伤性嗅神经损伤对经鼻给药后药物经鼻脑通路运输的影响。方法:招募7例嗅觉功能正常志愿者(正常组)和5例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嗅觉障碍组),于鼻内镜下嗅裂区滴入18F-FDG,12 h后行PET/MRI扫描,分析2组之间嗅球直径、嗅球感兴趣区摄取量等参数的影响。结果:18F-FDG直接接触筛板与未直接接触筛板时嗅球感兴趣区摄取量在正常组(P=0.0127)和嗅觉障碍组(P=0.0381)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嗅觉障碍组嗅裂内18F-FDG直接与筛板接触侧的嗅球摄取量无明显差异(P=0.9372)。结论: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嗅球明显萎缩,嗅球感兴趣区对18F-FDG的摄取也随之降低,18F-FDG经嗅裂区给药可以通过鼻脑通路进入嗅球及嗅球旁组织,嗅神经元的离断损伤对18F-FDG经鼻脑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并不明显。
- 苏百晗孙智甫陈忠维朱紫薇高星张晓丽魏永祥
- 关键词:氟代脱氧葡萄糖嗅神经嗅觉障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 ^(18)F-FDG PET/CT在心脏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心脏肿瘤患者共27例,患者最终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或随访结果为依据。^(18)F-FDG PET/CT影像心脏占位病变可见明显异常FDG浓聚灶,SUV_(max)≥5.7判断为恶性病变可能大,并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8)F-FDG PET/CT在心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能力。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27例心脏肿瘤患者中,恶性11例,良性占位16例。^(18)FFDG PET/CT显像,恶性占位(n=11)平均SUV_(max)9.03±4.5(2.0~15.9)明显高于良性心脏占位性病变(n=16)平均SUV_(max)3.25±2.51(0.6~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01)。将SUV≥5.7作为恶性诊断的阈值,^(18)F-FDG PET/CT诊断心脏恶性肿瘤的灵敏度81.8%(9/11),特异性93.8%(15/16),准确率88.9%(24/27)。[结论]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对心脏肿瘤,特别是原发性心脏肿瘤良恶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卢霞孟晶晶柏江王蒨张晓丽王荣福
- 关键词:心脏肿瘤^18F-FDGPET/CT
- 淀粉样蛋白PET脑显像技术规范专家共识被引量:19
- 2020年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持续进展的神经退行性脑病,临床以情景记忆障碍为早期突出的核心症状,继而出现多种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证实,AD相关神经病理学改变最早可于典型症状出现前的20年发现,因此AD被看作是连续过程,其疾病谱包括无显著临床症状阶段的临床前AD阶段(preclinical AD)至前驱期AD(prodromal AD)或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再至典型痴呆阶段[AD源性痴呆(AD dementia,ADD)]的连续过程。
-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韩璎李思进李亚明左传涛张晓丽鲍伟奇陈观群葛璟洁贠明凯
- 关键词:情景记忆认知功能损害核心症状淀粉样蛋白前驱期
- IQ-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中衰减校正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对比分析99mTc-MIBI IQ-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中非衰减校正(NAC)图像与衰减校正(AC)图像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诊断的差异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可疑冠心病的患者83例,男性54例,平均年龄(62±8)岁,于30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和负荷+静息IQ-SPECT/CT MPI,两次MPI均常规行CT衰减校正扫描。结果:以CAG最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为诊断冠心病标准,其中48例被确诊为冠心病(CAD),35例排除冠心病。以此标准对MPI进行分析,NAC和AC图像诊断CA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7%、45.7%、72.3%和89.6%、40.0%、68.7%,两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95%CI:0.581~0.789)和0.758(95%CI:0.652~0.846,P=0.3047)。以单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为标准对MPI相对应的供血区进行分析:NAC图像检测前降支(LAD)病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AC图像(93.4%和73.5%vs.58.7%和57.8%)。而在检测回旋支(LCX)病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AC图像要优于NAC图像(82.1%和75.9%vs.59.7%和57.8%)。在检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AC图像要优于NAC图像(92.6%和71.1%vs.61.1%和60.0%)。结论:医师审阅IQ-SPECT/CT MPI时需要针对具体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对NAC和AC图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LAD供血区主要参考NAC图像,LCX、RCA供血区主要参考AC图像。
- 常智董薇牟甜甜焦建李珺奇解小芬贠明凯米宏志张晓丽
- 关键词: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
- 残余血栓对右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合并右心功能不全(RVD)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E)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首次确诊APE伴RVD患者129例。抗凝治疗6-12个月通过肺通气/灌注显像(V/Q scan)评估是否存在残余血栓,分为残余血栓组及非残余血栓组。通过门诊或电话对纳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复发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通过Kaplan-Meier法描述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合并RVD的APE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29例患者,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63.3±13,3)岁,男性53例(41.1%),女性76例(58.9%),其中残余血栓组76例(58.9%),非残余血栓组53例(41.1%)。随访时间为(52.2士26.6)个月。据Kaplan-Meier法描述残余血栓组和非残余血栓组的总预后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单因素及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提示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无诱发因素(HR=3.325,95%CI:1.056-9.973,P=0.040)、残余血栓(HR=3.062,95%CI:1.035-9.061,P=0.043)。结论:残余血栓是合并RVD的APE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李雅敏米玉红陆艳辉齐玥孟晶晶孙黎黎闫树凤许铭缨张晓丽
-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右心功能不全预后
-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心室扑动]的发生情况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室壁瘤部位及大小等临床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60例患者,其中有56例(12%,56/460)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2例持续性室速,4例室颤)。室性心律失常组中有9例患者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1例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2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还有3例室颤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急诊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以及室壁瘤大小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纳入以上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OR=2.05,95%CI 1.00~1.11)、中重度二尖瓣反流(OR=1.07,95%CI 0.98~4.38)以及室壁瘤大小(OR=1.00,95%CI 1.00~1.01)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呈显著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LVEDD、室壁瘤的大小以及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宁小晖杨子鹤叶雪瑞资艳花王芳杨易剑张晓丽张澍
- 关键词: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室壁瘤
- 动态肺灌注显像联合常规肺灌注显像结合肺通气显像在急性肺栓塞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动态肺灌注显像(DPPI)联合V/Q显像对急性肺栓塞(PE)患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首次在我科行动态肺灌注显像(DPPI)和肺通气/肺灌注显像断层显像(V/Q SPECT)可疑PE的患者,并排除慢性PE、慢性肺部疾病、既往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最终107例可疑急性或亚急性PE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在DPPI图像上勾画肺的感兴趣区,计算肺平衡时间(LET)。根据V/Q SPECT评估肺灌注缺损占总肺灌注容积的百分比(PPD%)。经临床诊断将患者最终分为PE组和非PE组。分析比较两组间LET、PPD%。结果:最终43例患者临床确诊为急性PE;64例为非PE。PE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D-Dimer数值均明显高于非PE组(P<0.05),LET时间明显延长(P=0.003);PPD%明显大于非PE组(P=0.001)。通过ROC曲线获得DPPI诊断肺栓塞的LET的最佳界值为24.5s,以LET<24.5s判断为非PE,以LET≥24.5s为PE。V/Q诊断PE灵敏度88.4%(38/43),特异性75.0%(48/64),准确度为80.4%(86/107),阳性预测值70.4%(38/54),阴性预测值90.6%(48/53)。但V/Q显像有11例患者属于不能明确诊断。应用LET最佳界值判断7例可排除PE,而其余4例判断为PE,V/Q显像联合DPPI后诊断PE的灵敏度93.0%(40/43),特异性71.9%(46/64),准确度为80.4%(86/107),阳性预测值69.0%(40/58),阴性预测值93.8%(46/49)。结论:动态肺灌注显像在传统的V/Q显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评价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且没有额外增加患者辐射剂量,在V/Q不能明确诊断时,DPPI能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提高对PE的诊断效能。
- 刘培贵刘培贵孟晶晶张烨虹张烨虹李雅敏米玉红
- 关键词:肺栓塞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肺灌注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