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君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旅游
  • 3篇草原旅游
  • 2篇草原
  • 1篇社区参与
  • 1篇生计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危机
  • 1篇农牧
  • 1篇农牧户
  • 1篇农牧民
  • 1篇人地系统
  • 1篇周恩来
  • 1篇文化产业
  • 1篇文化产业发展
  • 1篇乡村
  • 1篇乡村社区
  • 1篇旅游产业
  • 1篇旅游产业转型
  • 1篇旅游产业转型...

机构

  • 7篇内蒙古财经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7篇吕君
  • 3篇李文龙
  • 2篇李文龙
  • 2篇刘丽梅
  • 1篇王珊
  • 1篇匡文慧
  • 1篇白音查干
  • 1篇赵中华
  • 1篇秦树辉
  • 1篇林海英
  • 1篇李文杰
  • 1篇王世文

传媒

  • 1篇现代营销(下...
  • 1篇经济论坛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北方经济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赤峰市巴林石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分析
2012年
赤峰市巴林石产业,一种以石材为载体文化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巴林石还处于认知和蛰伏时期。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巴林石正式开始勘探开采工作,1978年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巴林石",1982年巴林石矿被确定为中国雕刻彩石原料三大基地之一。如今,巴林石产业已经发展成一个集开采、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于一体,
王世文吕君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勘探开采周恩来
基于价值链的文化旅游创意发展分析——以内蒙古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例
一、模型探源价值链(Value Chain)是针对企业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Michael Porter,1985)①。相应地,价值链分析法(见图1)②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
刘丽梅吕君
文献传递
内蒙古草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农牧民生计的思考被引量:2
2021年
草原旅游是实现牧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牧区强、牧区富、牧区美的有效路径,对巩固精准扶贫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域旅游理念下,草原旅游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当前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根据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对新时代草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李文龙高鸿雁吕君李凌
关键词:草原旅游产业转型
草原旅游发展的内涵及研究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我国许多省市自治区都开发了草原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本文通过对草原概念的界定,抽象出草原旅游的内涵,并指出草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危机。因此要进行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系统分析。
刘丽梅吕君
关键词:草原旅游生态危机生态安全
草原牧区乡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被引量:4
2022年
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的衡量对于草原旅游研究尤为重要。以希拉穆仁镇为研究对象,使用综合指数法、障碍度模型以及ArcGIS等分析方法,从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视角研究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问题。研究发现:(1)社区参与草原旅游绩效现仍处在仅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的初级阶段,且呈现距离衰减规律;(2)随着离旅游核心区距离增大,旅游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对社区旅游绩效贡献显著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对社区旅游绩效的贡献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地处旅游缓冲区社区旅游生态环境效益最低,这与草原旅游活动自身特征有关;(3)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对于不同社区旅游绩效贡献存在显著差异,旅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已成为旅游绩效提高的重大障碍。
李文龙李文龙林海英林海英王珊
关键词:社区参与绩效评价草原旅游
北方农牧交错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与影响机理——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被引量:28
2021年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为理解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本文采用风险—适应能力指数评估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构建气候变化与政策实施双重驱动的农牧复合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评价体系,对1952—2017年达茂旗建旗以来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的阶段、特征、主控因子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人地系统经历了重组—快速发展阶段(1952—2002年),人口数量增长260%,耕地面积增长13%,牲畜数量增长134%,草场面积退化增加了16.33%;快速发展—稳定守恒阶段(2003—2010年),人口数量增长2.8%,耕地面积减少2.3%,牲畜数量减少13.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10.7%;稳定守恒—释放阶段(2011—2017年),人口数量减少2.6%,耕地数量减少0.2%,牲畜数量减少10.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3.8%。(2)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指数时间上呈现出缓慢上升(-0.016~0.031)、缓慢下降(0.031~0.003)、快速上升(0.003~0.088)的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度适应、北部中度适应、南部低度适应"格局。(3)1990—2000年系统适应性演化主控因子是人均有效灌溉面积(22.31%)、人均牲畜头数(23.47%),2005年是土地沙化程度(25.06%)、土地利用强度(21.27%),2010—2017年是农牧民人均收入(20.08%)、人均牲畜数量(18.52%)。(4)在气候暖干化与政策实施驱动下,农牧户与乡村社区两个尺度主体相互联系构成了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层级结构,尺度间的关联作用影响着不同尺度主体适应行为,从而影响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趋势,使系统结构与功能呈现"协调—不协调"的循环往复波动发展态势。同时,小尺度的农牧户生计适应行也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未来的演化方向。
李文龙李文龙匡文慧吕君
内蒙古正蓝旗旅游业发展基础与发展对策
2002年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内蒙古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砍滥挖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沙化、植被退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也对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宏伟战略,也是内蒙古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托内蒙古的草原、沙地(沙漠)、森林、水域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例,从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出发,论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并提出该旗旅游业发展的宏观对策。
秦树辉白音查干李文杰吕君
关键词:旅游业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