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宏伟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夹层
  • 2篇夹层
  • 1篇动脉狭窄
  • 1篇修复术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清除术
  • 1篇血栓形成
  • 1篇预置
  • 1篇置管
  • 1篇置管溶栓
  • 1篇置管溶栓术
  • 1篇溶栓
  • 1篇溶栓术
  • 1篇手术
  • 1篇内脏
  • 1篇内脏动脉
  • 1篇腔内
  • 1篇腔内修复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宏伟
  • 3篇戴向晨
  • 2篇朱杰昌
  • 1篇罗宇东
  • 1篇范海伦
  • 1篇胡凡果
  • 1篇李鹏
  • 1篇冯舟
  • 1篇张益伟

传媒

  • 2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遗传变异类型及治疗现状
2022年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congenital fibrinogen deficiency)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多种遗传变异均可致病,此病涉及纤维蛋白原(FIB)数量异常(I型)和(或)质量异常(II型),包括不同的临床亚型。I型包括遗传性无FIB血症和遗传性低FIB血症,II型包括遗传性FIB异常血症和遗传性低FIB异常血症。症状型患者可表现为出血、动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胎盘早剥及一些特殊症状。本文旨在阐述不同遗传变异类型和临床亚型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临床症状型患者予以更加安全的治疗策略。
李宏伟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的应用结果,评价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15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腔内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及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618例,其中40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另218例采取股动脉切开技术,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伤口相关并发症等,随访14个月。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术中出血量以及部分治疗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股动脉预置缝合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结论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行主动脉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省时等优点,可作为主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术式。
李宏伟戴向晨
关键词:主动脉腔内修复术B型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犬模型建立的实验方法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犬模型的稳定方法。方法选用实验犬10只,通过降主动脉壁纵向切开、球囊扩张、弹性蛋白酶灌注、内膜双角缝合、升高血压等措施建立a TBAD动物模型。术后获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资料及主动脉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对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获取建模成功率及夹层累及程度等数据。结果10只实验犬中,术中死亡1只,术后24 h内死亡2只,夹层建模术后存活率为70%。夹层形成率为100%(10/10),建模成功率为70%(7/10),其中6例累及内脏动脉,夹层平均累及长度为(14.54±3.03)cm。结论采用多机制联合的建模方法可成功建立了稳定的aTBAD犬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主动脉夹层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罗光泽戴向晨潘红瑞李文健曲超李宏伟孙昊李鹏朱杰昌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开胸手术内脏动脉病理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初始治疗应用减容治疗方法的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共102例。按减容方法不同,分为经皮机械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PMT+CDT)组(27例)及单纯置管溶栓组(CDT)组(75例)。减容治疗后视治疗结果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等后续处理。对比两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围手术期情况(尿激酶用量、介入次数、减容时间、减容相关并发症)、减容有效性、减容费用、踝肱指数(ABI)、术后6个月再狭窄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PMT+CDT组减容有效性显著高于CDT组(P<0.05);同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6个月ABI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间同时点比较,AB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支架内再狭窄病例亚组中PMT+CDT组的6个月再狭窄率显著低于CDT组(P<0.05);PMT+CDT组的造影剂用量、介入次数、尿激酶用量、减容时间以及减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DT组(P<0.05),失血量、减容费用显著高于CDT组(P<0.05)。结论: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有效、省时、安全,可作为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的首选初始治疗方法。
李宏伟罗宇东范海伦冯舟朱杰昌张益伟胡凡果戴向晨
关键词:下肢动脉狭窄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