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清勇 作品数:17 被引量:44 H指数:5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抗体相关脑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4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10例(发病年龄<45岁)和晚发型14例(发病年龄≥45岁),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24例患者表现为癫痫、认知障碍及精神异常者各13例,伴自主神经症状14例,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症状8例,莫旺综合征5例,步态不稳5例,睡眠障碍8例。10例早发型患者中女性7例,表现为癫痫者8例(8/10),癫痫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患者(5/14,P=0.047)。14例晚发型患者中,女性6例,表现为认知障碍者9例,精神异常者8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异常者6例;晚发型患者的脑脊液蛋白水平[0.37(0.29,0.58)g/L]高于早发型[0.22(0.16,0.30)g/L,Z=-2.667,P=0.008]。晚发型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3.29±0.83)分和1.50(0.75,2.25)分,均高于早发型患者[治疗前后mRS评分为(2.10±0.99)分和0(0,1.00)分;t=-3.188,P=0.004;Z=-2.335,P=0.020]。结论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症状多样。早发型以女性多见,癫痫发生率更高。晚发型以男性多见,认知障碍及精神异常表现突出,对日常生活能力损害更重,头颅MRI异常多见,脑脊液蛋白更高。抗CASPR2抗体对老年患者神经系统的免疫损伤可能更为严重。 祝清勇 陈培 梁东晓 张瑞 滕军放关键词:脑炎 自身抗体 发病年龄 周围神经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9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目前治疗PD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基于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传统药物治疗PD的作用有限,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还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基于此,本文就当前PD传统药物治疗以外的治疗方面,包括药物剂型的转变、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运动疗法七个方面对P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梁红红 朱红灿 祝清勇 岳培建 李莉关键词:帕金森病 不同发病年龄的特发性震颤临床表型比较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的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与特发性震颤叠加综合征(essential tremor plus,ET-Plus)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ET及ET-Plus患者79例,以发病年龄<55岁为早发型(EAO),发病年龄≥55岁为晚发型(LAO)。收集患者病史,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药物敏感性、震颤特征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AO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LAO组(62.22%比35.29%,P<0.05),HAMD量表及HAMA量表评估总分高于LAO组〔分别5.00(6.00,8.00)比4.00(5.00,7.25),6.00(7.00,10.00)比2.00(3.00,14.00),均P<0.05〕。LAO组震颤进展率显著快于EAO组〔19.32(11.28,24.38)比13.69(9.35,18.28),P<0.05〕,串联步态受损和轻度运动迟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EAO组〔分别50.00%比22.22%,44.12%比11.11%,均P<0.05〕。两组间比较,震颤家族史、头部SWI成像提示铁沉积的发生率、饮酒试验阳性率,单独应用指南推荐一线、二线、一线+二线、与其他药物联用的药物应答良好发生率及各类药物应用均疗效欠佳发生率,静止性震颤发生率及震颤评定量表(Fahn-Tolosa-Marin Tremor Rating Scale,TRS)评分,震颤在下肢、头部、下颌、口唇及声音、中轴部位等部位分布,以及轻中度以上抑郁、肯定有焦虑的患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T及ET-Plus患者多数对药物反应良好,LAO组震颤进展率显著快于EAO组。LAO组容易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向其他变性疾病转化,青年起病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更高。震颤进展以及新症状与体征的动态,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判断。 高萌 朱红灿 岳培建 祝清勇 张敏 杜娟关键词:特发性震颤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发病年龄 非运动症状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影像学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观察9名PSP患者、23名帕金森病(PD)患者及25名健康对照者的3.0T头MRI,在T2WI上分别计数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及中脑的EPVS,分析各组不同部位EPVS的差异,并分析EPVS评分与Hoehn and Yahr(H&Y)分级和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层面,PSP组EPVS评分高于PD组和对照组(P<0.05)。PSP组患者H&Y分级与半卵圆中心(r_(S)=0.415,P=0.018)和基底节区(r_(S)=0.374,P=0.035)EPVS评分呈正相关;MMSE评分与半卵圆中心(r_(S)=-0.379,P=0.004)和基底节区(r_(S)=-0.336,P=0.011)EPV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PSP患者的EPVS扩大更严重,并且与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相关,这可能成为PSP影像诊断及病程评估的一项客观指标。 高莉娜 祝清勇 王义精 郝淼淼 滕军放 滕军放关键词: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帕金森病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 被引量:1 2018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PD的病理特点主要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异常聚集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但近年来病理学研究发现,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的α-syn聚集可早于PD的发病[1],同时临床研究发现PD胃肠道症状往往早于运动症状的出现[2]。国外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起肠道炎症反应[3],促进多种炎症因子的释放,使α-syn发生错误折叠[4]。故有学者认为PD的早期发病可能起源于肠道[5]。本文就肠道菌群和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肠道菌群改变与PD发病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为PD的早期诊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和思路。 孙根 朱红灿 祝清勇关键词:帕金森病 肠道菌群 Α-突触核蛋白 自发性颅内低压的磁共振脊髓造影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的磁共振脊髓造影(MRM)特征及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MRM检查的15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的临床资料、MRM特征及治疗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其中9例患者纳入保守治疗组,另外6例患者纳入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及MRM特征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均表现为直立性头痛。脑脊液压力0~55(29.67±19.77)mmH 2O(1 mmH 2O=0.0098 kPa)。自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为7~90(33.07±24.22)d。15例患者均发现有神经根周围漏,4例存在脊髓腹侧硬膜外积液,6例有脊髓背侧硬膜外积液,8例有高颈段脊髓后软组织积液。漏点数目2~32(10.20±7.87)个。在合计153个漏点中,位于颈椎58个(37.9%),位于胸椎77个(50.3%),位于腰椎18个(11.8%),位于颈胸连接段(C 7~T 1至T 1~2)和上胸段(T 2~3至T 6~7)61个(39.9%)。依据漏点位置,5例患者初次行靶向自体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1例患者行2次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有效。保守治疗组和联合硬膜外血贴治疗组间的性别、年龄、发病至MRM检查时间间隔、脑脊液压力、漏点数目及位置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颈胸段脑脊液神经根周围漏是自发性颅内低压脊髓造影最常见的特征。MRM可明确脑脊液漏的存在及位置,协助自发性颅内低压的诊断,指导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 祝清勇 邓文静 宋承汝 李文娟 李梦 滕军放关键词:颅内低压 脊髓造影 脑脊液漏 帕金森病剂末现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剂末现象(WO)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剂末现象-9项问卷(WOQ-9)评价149例PD患者有无WO。根据临床WO定义将WOQ-9(+)患者分为临床WO(+)组和临床WO(-)组。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发病年龄)、疾病概况(评估时疾病持续时间、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治疗概况[发病至启动左旋多巴(LD)的时间、LD治疗时间、LD起初剂量、LD终末剂量、是否联合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结果与临床WO(-)组相比,临床WO(+)组发病年龄显著降低,疾病持续时间、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LD治疗时间、LD初始剂量及终末剂量均显著升高(均P<0.01)。两组患者性别、发病至启动LD的时间、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LD终末剂量、UPDRSⅢ评分为WO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UPDRSⅢ评分、LD终末剂量可较好预测WO的发生。UPDRSⅢ评分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0.913)及灵敏性(85.5%)最高,起病年龄的特异最高(97.7%)。随着LD治疗时间的延长,WO发生的风险随之增加(P=0.008)。发病年龄的早晚(分为早发型<50岁、晚发型≥50岁)与WO关联不大(P=0.565),而每日接受LD治疗剂量超过400 mg的PD患者WO发生风险显著增加(P<0.001)。结论在临床中应警惕发病年龄较低、UPDRSⅢ分值及LD终末剂量偏高的患者发生WO,根据个体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则是降低运动并发症的最佳选择。 张敏 朱红灿 刘金玲 祝清勇 王天舒 高萌关键词:帕金森病 左旋多巴 Lrrk2 R1628P转基因小鼠尿液外泌体诱导帕金森病样病理变化 2024年 目的:探讨Lrrk2 R1628P转基因小鼠尿液外泌体能否诱导帕金森病(PD)样病理改变。方法:提取野生型(WT)和Lrrk2 R1628P转基因小鼠尿液外泌体,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尿液外泌体标记物TSG101和CD81,Y216位点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216)表达水平。在C57小鼠纹状体中分别注射WT小鼠(C57-WT组,n=8)和Lrrk2 R1628P小鼠尿液外泌体(C57-Lrrk2组,n=8)。注射前3天,注射后1、3、6个月,利用平衡木、挂线、转棒和旷场实验对小鼠进行行为学分析,免疫组化法分析脑组织中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pα-syn)的沉积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pα-syn的表达。结果:Lrrk2 R1628P小鼠尿液外泌体TSG101和CD81表达水平与WT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SK-3β-216表达水平高于WT小鼠(P<0.001)。C57-Lrrk2组小鼠出现PD样行为学表型(P<0.001),皮层、纹状体和黑质中有pα-syn沉积,脑组织中pα-syn表达水平为(0.44±0.06),C57-WT组则无表达(P<0.001)。结论:小鼠纹状体中注射Lrrk2 R1628P转基因小鼠的尿液外泌体能够诱导PD样病理改变。 田一鸣 秦驰 刘晗 付雨 田海燕 张瑞 梁东晓 陈永康 祝清勇 滕军放 丁雪冰关键词:帕金森病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小鼠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新特点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当前人们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改变引起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临床新特点。方法对50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连续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类数据用数目和百分比表示;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P<0.05为显著水平。结果 (1)发病年龄19~83岁,平均(53.2±10.8),<45岁5例(10%),45~65岁18例(36%),≥65岁27例(54%)。(2)贫血15例(30%),消化道疾病8例(16%),酗酒5例(10%),长期素食5例(10%),糖尿病饮食7例(14%),长期厌食(神经症)2例(4%),吸食N_2O 2例(4%),甲状腺疾病1例(2%)。(3)年龄>65岁、血清血红蛋白(Hb)、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与本病神经系统病变的严重程度与无显著相关性(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与神经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外周血MCV越高时神经病变越严重(P<0.05)。(4)50例(100%)神经电生理检查示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5例(5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40例(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3例(6%),视觉诱发电位(VEP)2例(4%)。(5)磁共振成像发现病灶14例(28%),累及颈髓6例,累及胸髓6例,同时累及颈髓和胸髓2例,病灶累及脊髓侧索或后索,位于下颈段及胸段。结论 65岁以后可能为SCD另一发病高峰期。青少年患者无明确危险因素出现SCD表现需警惕吸食N_2O病史。血清维生素B_(12)正常或升高并不能排除SCD诊断,新的生化指标MCV、Hcy及脑脊液碱性髓鞘蛋白(MBP)的测定有助于SCD的早期诊断。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客观反映SCD病变部位,其检出率高于MRI检出率,在SCD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李莉 朱红灿 祝清勇 岳培建 梁红红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膳食结构 N2O 中毒 维生素B12 自发性颅内低压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附四例报道) 2021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低压(SIH)并发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4例SIH并发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库为PubMed及中国知网、万方,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纳入35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4例患者的首发表现均为直立性头痛,其中例1头痛缓解后再发直立性头痛,余3例加重为持续性头痛并癫痫发作;例1为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例3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例2和例4为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26例文献病例描述了头痛特征改变,其中加重为持续性头痛和仍保持直立性头痛者均为12例(46.15%),头痛消失2例(7.69%);最常见的新发症状为癫痫(17例,48.57%)和肢体无力(10例,28.57%)。31例患者(4例收治病例+27例文献病例)记录了治疗后出血变化情况,其中17例行单纯抗凝治疗患者中出血变化发生比例较14例行其他治疗患者明显增高(7/17 vs.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硬膜外血贴联合抗凝治疗的5例患者均没有出血变化。结论SIH并发CVT的头痛特征多样,头痛性质的改变并非可靠的症状标志。SIH病程中若出现痫性发作、肢体无力等新发症状,需警惕CVT的发生。对于SIH并发CVT,应重视SIH的病因治疗和关注抗凝治疗后的出血风险。 祝清勇 宋承汝 滕军放关键词:脑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