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例FGG IVS7-12A>G剪接位点变异导致的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表型及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s,FDPs]、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及硫酸鱼精蛋白对TT的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性和抗原含量;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利用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Taster、PROVEAN在线软件对变异引起的剪接位点改变和致病性进行预估和评分。结果先证者FDPs、D-D正常,PT、APT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降低(均<0.1 g/L);其妹与父母TT轻度延长(18.20~18.50 s),纤维蛋白原活性(1.27~1.54 g/L)及抗原含量(1.34~1.56 g/L)轻度降低;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携带FGG基因IVS7-12A>G(g.4147A>G)纯合变异,其妹及父母均携带FGG IVS7-12A>G杂合变异;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表明,该变异可产生新的剪接位点,导致第7外显子长度增加11个碱基,造成编码序列改变。PROVEAN预测为有害的变异。结论FGG IVS7-12A>G可能导致剪接位点的改变,是该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
- 王晓欧杨啸王锦乐舒旷怡李帆帆杨威阮积晨王施施江明华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分析剪接位点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5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 在浙江籍汉族人群中探讨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TNFSF)15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408例UC患者和574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LDR)"检测TNFSF15基因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3810936、rs4263839、rs4979462),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UC组中rs4263839的变异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均低于对照组(45.34%比50.17%,P=0.035;68.38%比76.66%,P=0.004)。依据UC严重程度和疾病部位进一步分层分析,经多重比较校正检验水准(α=0.012 5),结果发现重度结肠炎患者中rs4263839的变异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低于对照组(37.69%比50.17%,P=0.007;60.00%比76.66%,P=0.004);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rs4263839的变异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GA+AA)频率亦低于对照组(42.22%比50.17%,P=0.009;63.33%比76.66%,P〈0.001)。Haploview 4.2软件分析发现,rs3810936、rs4263839和rs4979462彼此紧密连锁,所构建的单倍型TAC在UC组中的频率低于对照组(40.83%比46.04%,P=0.023);并且与对照组相比,重度结肠炎患者和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中,单倍型TAC的频率均显著降低(33.38%比46.04%,P=0.005;37.22%比46.04%,P=0.003)。结论 TNFSF15基因rs4263839位点变异不仅可能降低UC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影响UC严重程度和疾病部位。由rs3810936、rs4263839和rs4979462构建的单倍型TAC可能降低UC,尤其是重度结肠炎和广泛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 杨威杨守醒徐昌隆俞玲敏林豪蒋益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
- 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子痫前期孕妇162例(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健康体检孕妇113例(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蛋白、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结果子痫前期组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24-h尿蛋白、MPV、PDW、APTT、TT、P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分别为0.879、0.611、0.820、0.704、0.657、0.621。联合PDW、APTT和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890,当截断值取33.360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0%和81.8%;联合PDW、24-h尿蛋白和APTT预测子痫前期的AUC为0.917,当截断值取35.625时,预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和86.4%。结论24-h尿蛋白、MPV、PDW、APTT、TT和PT可用于预测子痫前期,联合多项指标较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更高。
- 杨威陈迎迎陈迎迎舒旷怡舒旷怡林素珍李帆帆柳洁江明华
-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子痫前期
- 29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溶质相关载体26A3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溶质相关载体(SLC)26A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收集291例UC患者和38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多重SNa Pshot技术检测SLC26A3(rs7810937、rs7785539和rs2108225)3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 UC组中(rs2108225)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AG+GG)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65.46%vs 58.68%,P=0.011;87.29%vs 81.58%,P=0.045)。与轻中度UC患者相比,重度UC患者中(rs7785539)突变等位基因(C)和基因型(GC+CC)的频率均显著增高(15.79%vs 6.13%,P=0.003;26.32%vs 12.25%,P=0.020)。(rs7810937,rs7785539和rs2108225)3个SNP位点彼此连锁,但UC和对照组中各单倍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C26A3(rs2108225)基因突变可能增加UC发病风险,rs7785539基因多态性与UC疾病严重程度相关,(rs7810937、rs7785539和rs2108225)构建的单倍型与UC发病风险无关。
- 陈一鹏杨威吴超群吴小丽金捷俞俐琴蒋益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5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 2018年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5(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 15,TNFSF15)与死亡受体3结合后,激活NF-κB,促进多种免疫细胞增殖、活化。人类TNFSF15基因定位于9q32,含多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其中rs3810936位于第4外显子,该位点C→T突变为同义突变。rs4263839和rs4979462均位于第1内含子,前者发生G→A突变会导致外周血和肠组织中TNFSF15 mRNA表达下调;后者发生C→T突变会上调TNFSF15 mRNA的表达。本研究拟在浙江省汉族人群中探讨TNFSF15 (rs3810936、rs4263839、rs4979462)基因多态性与CD易感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诠释CD遗传免疫学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 杨威蒋益吴昊夏宣平林秀清金捷丁然曹曙光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家族成员克罗恩病单核苷酸多态性免疫学发病机制
-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乏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凝血因子Ⅻ(FⅫ)是由肝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其基因位于5q33-qter,包括13个内含子和14个外显子。未成熟FⅫ由61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酶原型FⅫ由5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由二硫键连接的重链和轻链,重链含353个氨基酸残基,包括6个结构域;轻链是由24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催化域[1]。遗传性FⅫ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显示目前发现FⅫ基因突变约40余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及小的缺失或插入等。本研究对一个近亲婚配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进行分析。
- 李姗姗柳洁沈晨芳舒旷怡王晓欧李帆帆杨啸杨威王锦乐江明华
- 关键词:基因分析临床表型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5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 研究背景和目的: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认为 IBD 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于遗传易感者...
- 杨威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基因多态性发病机制
- 抗凝血酶基因2736T重复导致的I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临床及基因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抗凝血酶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预测变异的致病概率。结果先证者与其父亲各凝血指标正常,而抗凝血酶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下降,分别是34%、48%和12.97 mg/dL、15.60 mg/dL;母亲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父亲AT基因存在g.2736dupT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是AT g.2736dupT变异所致的Ⅰ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该变异为尚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 杨啸舒旷怡陈洁李帆帆王晓欧杨威姚雅婷艾心怡陈碧江明华
- 关键词:抗凝血酶基因变异血栓形成
- 纤维蛋白原Aα链Gly31Glu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家系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 对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用ADVIA2400型生化分析仪检测家系所有成员的肝、肾功能;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及TT的硫酸鱼精蛋白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抗原;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学信息学预测软件(PolyPhen-2、SIFT和Mutation Taster)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结果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肝、肾功能均正常;先证者TT(31.8 s)明显延长且不能被硫酸鱼精蛋白校正,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明显降低(1.68 g/L)但纤维蛋白原抗原含量正常(3.78 g/L),其他凝血指标正常;其母检测结果与其相似.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FGA基因第2外显子c.92G>A(p.Gly31Glu)存在杂合性错义变异,突变来源于母系.3个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此突变可影响蛋白质功能.结论 纤维蛋白原 Αα链Gly31Glu突变是致先证者及其母亲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基础,该突变尚未见报道.
- 王晓欧杨啸杨威舒旷怡李帆帆柳洁章赵华李姗姗江明华
- 关键词: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基因突变
- 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对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actor 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F7基因第1~9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和测序,寻找变异位点,对于新发现的错义变异位点排除多态性后,采用SWISS-MODEL建模,用Pymol软件分析蛋白结构的改变,同时分析该位点氨基酸在物种间的保守性。结果家系1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 activity,FⅦ∶C)和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 antigen,FⅦ∶Ag)分别为36.3 s、3%和53.56%;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1外显子c.80_81delCT和第9外显子c.1371G>T(p.Arg439Ser)的复合杂合变异,其儿子携带c.1371G>T(p.Arg439Ser)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的PT 22.3 s、FⅦ∶C 4%和FⅦ∶Ag 1.58%;携带F7基因第3外显子c.278G>T(p.Arg75Met)和第9外显子c.1278T>G (p.His408Gln)的复合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母亲和儿子携带c.278G>T(p.Arg75Met)杂合变异。三维模拟软件分析提示p.Arg439Ser和p.Arg75Met会引起局部基团氢键的改变,物种间蛋白质同源性分析也表明这两个氨基酸高度保守。结论F7基因c.1371G>T(p.Arg439Ser)和c.278G>T(p.Arg75Met)变异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推测这两种变异可能会影响Ⅶ因子的功能,可能是两先证者的致病原因。
- 李帆帆柳洁朱钱迎沈晨芳舒旷怡杨啸杨威林素珍陈碧江明华
- 关键词:基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