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瑞华

作品数:23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胎儿
  • 5篇电镜
  • 5篇电镜观察
  • 5篇视网膜
  • 5篇网膜
  • 5篇细胞
  • 5篇超微
  • 5篇超微结构
  • 4篇年龄变化
  • 4篇晶状体
  • 3篇动脉
  • 3篇上皮
  • 3篇阑尾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人胎
  • 2篇内障
  • 2篇左右径
  • 2篇盲肠
  • 2篇节细胞

机构

  • 23篇福建医学院
  • 2篇江西医学院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陈瑞华
  • 18篇蔡兆明
  • 7篇梁平
  • 7篇林敏
  • 5篇陈小铭
  • 5篇邹宁生
  • 4篇康仲涵
  • 4篇钟秀容
  • 4篇童绎
  • 3篇吴翊钦
  • 3篇朱学军
  • 2篇万卫
  • 2篇刘龙平
  • 2篇张声
  • 2篇钟秀蓉
  • 1篇陈莲云
  • 1篇高静娟
  • 1篇林发森
  • 1篇李舜华

传媒

  • 16篇解剖学杂志
  • 2篇眼科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解剖学通报

年份

  • 3篇1995
  • 1篇1994
  • 4篇1993
  • 3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8
  • 4篇1986
  • 4篇1985
  • 1篇198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胎儿胸腺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985年
作者观察100例胚胎(胎龄第9周—足月)测量其体重和胸腺重,并取其中45例胸腺做成组织切片,用统计学方法求出胸腺重与年龄的相关与回归,探索胸腺的正常发育规律,依据其年龄变化,提出胸腺移植时胎儿胸腺供体的恰当年龄的解剖学依据。
蔡兆明陈瑞华陈实之林敏
关键词:胸腺胸腺移植
人类结肠袋、结肠带出现的年龄及其成因的探讨
1986年
本文调查了62个胎龄为第10~38周的胚胎,确定结肠袋和结肠带出现的年龄,并讨论了结肠袋的成因。结肠袋出现在胚胎第10周末,坐高56mm的阶段。系膜带较网膜带和独立带为早。我们发现结肠系膜带出现于胚胎第10周末,而其他两结肠带在坐高68mm阶段出现,即较前者迟一周。结肠袋缝隙中的环走肌和结肠带中的纵走肌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肠袋缝隙的数目和深度亦与胎龄的增长相应。结肠袋的环走肌层分布不均匀,尤其在结肠袋缝隙处环走肌层增厚,由此提出它们在结肠袋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内层的纵走肌纤维与环走肌相交错是结肠袋持续固定出现的形态学基础。人类结肠袋和结肠带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对结肠袋的形成是由于纵走肌和结肠长度发育速度不相称的这一传统说法表示怀疑。而认为结肠袋的形成与摄食种类有密切关系。
陈瑞华林耀晨林敏邹宁生
关键词:结肠带结肠袋
胎儿晶体囊及晶体上皮发育过程的光电镜观察
1993年
本文应用光、电镜观察了不同胎龄胎儿晶体囊及晶体上皮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胎龄增长晶体上皮细胞由立方形向低立方,核由长椭圆形向扁椭圆形发展。胞质中各种细胞器逐渐减少,但细丝逐渐增多。提示晶体的弹性与日俱增。而粗面内质网在胎龄第5~6个月时最发达,说明晶体蛋白质的合成旺盛,为晶体上皮向晶体纤维过渡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文中并就先天性白内障的病因进行讨论。
蔡兆明陈瑞华梁平陈小铭钟秀容
关键词:胎儿
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的观察
1983年
1955年Reynolds和Clatworthy首创肠——腔端侧吻合术,随后,有关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的解剖学研究的报导,屡见于国内、外文献。为积累国人资料,本文共观察53例成人尸体(男38,女15),又鉴于外科干口径上、下端悬殊较大,特对外科干分为三段测量。
陈瑞华陈义蔚康仲涵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胰颈
人类回盲部的年龄变化被引量:1
1985年
本文解剖200具尸体(胚胎第10周至70岁)。观察了盲肠的位置、形态、回盲角、回盲口、盲肠的长度和宽度、回盲口的横径、盲肠的横径等年龄变化。文章还对临床回结型肠套叠钡灌肠复位和固定术提出了建议。
陈瑞华林耀晨邹宁生林敏
关键词:横径左右径盲肠阑尾年龄变化回盲部
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及晶状体纤维超微结构的观察被引量:7
1995年
应用胎儿晶状体发育的超微结构为形态学依据,观察老年性、外伤性、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的超微结构.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多数细胞膜破裂,作者首先发现其原因是相邻细胞顶部的紧密连结缺失,房水侵入所致.胞质中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扩张、脱粒.晶状体纤维膨胀、崩溃.细胞之间的各种连结消失.外伤性白内障除具有白内障特点外,胞质中出现大量溶酶体、残体.1例先天性白内障,上皮细胞发育尚好,晶体纤维不发育.
蔡兆明陈瑞华康仲涵陈莲云吴翊钦朱学军
关键词:白内障晶状体病理
国人眶外侧壁上的孔或沟
1986年
本研究共收集国人成年人颅骨120个240侧眼眶。主要目的在观察眶外侧壁蝶骨大翼眶面上出现的沟和孔。该沟、孔在国内解剖学教科书及文献中未见有过记载和报道。暂分别命名为“眶外侧沟”和“脑膜中动脉眶支孔”。观察结果如下:出现脑膜中动脉眶支孔有6例(2.5%)。眶外侧沟的出现率在240例中共具37例(15.4%)。37例中对称出现的有20例(54.1%)。眶外侧沟可能是脑膜中动脉与眶下动脉之间的吻合支所经过,或存在异常的起自上颌动脉第三段的脑膜中动脉由此经过。
蔡兆明陈瑞华
关键词:外侧壁脑膜出现率眶上裂中动脉
阑尾的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1985年
本文解剖310例尸休(最小胎龄第10周,最大80岁)、观察、测量阑尾的位置、长度、横径,并取70例中段阑尾做成组织切片,用显微测微器测其肌层厚度,管腔内径,观察结构上的年龄变化。得出结论是:婴幼儿期阑尾长度是体高的9/100,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分别为8/100、7/100、5/100和4/100,到老年期仅为3/100。文内并从应用解剖方面对成人阑尾代尿道手术进行讨论。
陈瑞华林耀晨蔡兆明林敏刘龙平万卫
关键词:阑尾横径左右径泌尿生殖系统年龄变化
人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育的光电镜观察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1992年
近年文献提出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的诱发来自节细胞;弱视儿童的 P-ERG 振幅下降,提示弱视的发病与节细胞的发育有关。本文在光镜和电镜下研究了51例胎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为弱视病因的探讨提供形态学基础。结果表明:胚胎早期节细胞核大、胞浆少,核浆比例为5∶1,细胞器少。随胎龄增长核偏移、缩小,胞浆逐渐增多,细胞器增多。胚胎中期核浆比例为2∶1。胎儿8个月后核浆比例为1∶2,核明显缩小并偏向一极。细胞器极丰富,其结构与成人相同提示成熟。
陈瑞华蔡兆明梁平陈小铭钟秀容童绎
关键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弱视
胎儿晶状体囊及晶状体上皮发育过程的光、电镜观察被引量:7
1993年
应用手术显微镜、光、电镜观察了不同胎龄晶状体囊的血管、晶状体囊及晶状体上皮超微结构的发育.其结果表明:囊的前面的血管是来自虹膜小环.囊后面的血管是来自透明动脉.血管随胎龄增长而逐渐减少,直至第32周完全消失.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发育是:随胎龄增长上皮细胞由立方形→低立方形;核由长椭圆形→扁椭圆形.胞质中各种细胞器逐渐减少.但细丝逐渐增多,此提示晶状体的弹性与日俱增.而粗面内质网在胎龄第5~6个月时最为发达,这说明晶状体蛋白质的合成旺盛,以提供晶状体上皮向晶状体纤维过渡所需的物质基础.文内并就先天性和后天性白内障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蔡兆明陈瑞华梁平陈小铭钟秀蓉
关键词:胎儿晶状体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