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镒汶
-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外侧半月板损伤类型及其与外侧平台CT表现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类型及其与外侧平台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13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32例、女81例;年龄29~61岁,平均44.9岁。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并常规行关节镜探查以发现并处理软组织损伤。术中明确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类型、位置,将患者分为半月板损伤组和无半月板损伤组。通过测量CT上胫骨外侧平台塌陷值(lateral plateau depression,LPD)及增宽值(lateral plateau widening,LPW),分析其与外侧半月板损伤的相关性。绘制相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LPD和LPW预测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最佳临界点。结果半月板损伤组109例,主要表现为外侧半月板体部及后角损伤(98.2%,107/109),LPD为(13.1±3.2)mm;无半月板损伤组104例,LPD为(9.1±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01);半月板损伤组和无损伤组的LPW分别为(8.0±1.3)mm和(6.7±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1)。LPD的最佳预测临界点为7.6 mm(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64.7%,曲线下面积为0.834);LPW的最佳预测临界点为7.3 mm(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58.8%,曲线下面积为0.722)。结论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常表现为外侧半月板-关节囊分离、破裂和纵裂,其冠状面CT外侧平台塌陷超过7.6 mm和(或)外侧平台增宽超过7.3 mm时,易出现外侧半月板体部和(或)后角损伤。
- 应璞王轩许岳赵镒汶王珂杰蒋晓伟黄智慧丁文鸽王强戴小宇
- 关键词:胫骨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微型锁定钛板背侧与侧方放置在近节指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通过比较侧方与背侧放置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折,探讨微型锁定钛板侧方放置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我们收治的急性近节指骨骨折患者39例52指,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背侧放置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19例24指(A组),侧方放置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20例28指(B组)。术后比较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影像学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21个月,平均10.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10)。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按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8指,良4指,中5指,差7指,优良率50.0%;B组优11指,良14指,中2指,差1指,优良率8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侧方放置微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急性近节指骨骨折可获得良好复位、固定,并减少指伸肌腱粘连,较背侧内固定具有一定优势,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 徐润冰何双华胡新宇张乃东曹成赵镒汶
- 关键词:指骨疗效比较
- 胸腰椎骨折体位复位结合伤椎椎体内撑开复位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经后路体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区域矢状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1-12诊治的胸腰椎骨折45例,其中A组21例采用体位复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B组24例采用传统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不予植骨。测量术前、术后、取内固定前、取内固定后矢状面参数,比较各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及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末次随访时B组的PIH较术后即时减少0.39 cm(P<0.05),而A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B组IVA分别为-5.26°、-0.32°,与术后即时相比2组分别丢失3.41°和6.32°(P=0.032)。2组DIH术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H和MHV术后均有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复位高度有所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AWA和RA术后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均有一定程度的后凸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后路体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椎体复位和高度维持,并且可减轻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一定程度上阻止后凸畸形的进展。
- 曹兴兵赵镒汶黄永辉李大鹏左华孙太存陈奇徐晓峰
- 关键词:胸腰椎内固定矢状面
- 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复位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术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
- 曹兴兵赵镒汶徐晓峰
- 26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矫正丢失的观察与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分析胸腰段压缩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区域矢状面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变化,探讨引起矫正丢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 d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行胸腰段标准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其矢状面各参数:伤椎近端椎间盘高度(proximal intervertebral height,PIH)、伤椎远端椎间盘高度(distal intervertebral height,DIH)、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椎体楔变角(anterior wedge angle,AWA)、节段性后凸角(regional angle,RA),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18.6个月(12~24个月)。术后3个月时,PIH、AVH、AWA较术后3 d内分别丢失2.11 mm、3.52 mm、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终末随访时,PIH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进一步丢失0.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是纠正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存在矫正丢失,近端椎间盘高度的丢失尤为明显,术中过度撑开可能会加重椎间盘的损伤,因此建议术中先行体位复位,以减少对椎间盘的过度撑开。
- 赵镒汶徐晓峰曹兴兵陈奇李勇孙焱王晓光
- 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症状,而双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单骨道)与三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双骨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建方式。目的:探讨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新鲜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然后在MTS-809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以及胫骨旋转加载(5Nm内旋)下屈曲0°,15°,30°,60°,90°时的膝关节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胫前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两重建组的胫前位移较前交叉韧带完整组均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骨道重建组较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旋转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前交叉韧带完整组的胫前位移最小,双骨道重建组与三骨道重建组比较,在膝关节屈曲0°,15°和9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膝关节屈曲30°和60°时,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小于双骨道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骨道重建组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均可促进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的恢复,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与双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相比,显示了更好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作用。
- 李勇黄永辉赵镒汶孙焱左华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医学植入物
- 胸腰段骨折术中过度撑开对远期矫正角度丢失的影响
- 赵镒汶曹兴兵徐晓峰
- 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及靶基因的探索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①观察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影响。②探求双膦酸盐类药物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靶基因。方法取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加入空白对照组(N组),余下40只药物干预组(D组)、模型组(M组)。D组、M组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N组予行假手术。首次造模成功后饲养3个月,然后3组均建立节段性骨缺损模型。药物组每周给予依替膦酸二钠(4.0 mg/kg)肌注1次;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周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肌注1次。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第2、4、6、8周建立4个观察时间点,分别观察:①骨缺损断端影像学(DR)表现;②骨缺损区组织学改变③骨缺损区域骨痂中OPG的基因表达。结果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DR表现及组织学改变示:N组最好,M组最差,D组愈合介于两者之间并偏向于N组。OPG基因的表达随时间变化而增加,各组趋势与上述改变基本一致。结论依替膦酸二钠作为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对骨质疏松症大鼠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有促进作用,OPG基因可能是其作用位点。
- 徐晓峰陈海宁陈琛陈亮赵镒汶刘自文
-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节段性骨缺损依替膦酸二钠OPG
- 超声辅助下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8~50岁,平均30.5岁。MRI检查示跟腱完全断裂,受伤至手术时间1~3d。均在高频超声辅助下,采用改良经皮微创缝合跟腱断端。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及Amer Lindhdm标准评价对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2min。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损伤。患者均获随访10~18个月,平均14.5个月。无皮肤感染、坏死或跟腱再断裂发生,踝关节功能良好。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53—74分[(61.5±6.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1~100分[(97.1±3.2)分](P〈0.05)。按Arner Lindholm标准:优21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提高跟腱吻合的质量,避免损伤腓肠神经,降低术后跟腱再断裂、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理想方法。
- 马文明丁亮华何双华黄智慧赵镒汶曹成王昆
- 关键词:跟腱超声检查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