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 作品数:10 被引量:151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肾上腺小血管瘤1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患者,男,47岁。因体检时B型超声检查发现左肾上腺肿物2个月,无发热、头痛、心悸、视力模糊、下肢无力、多汗等不适,以左侧肾上腺腺瘤、高血压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有胃溃疡病史。入院查体:BP 144/94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心肺未见异常,肾区无叩击痛。生化指标:血K~+3.39 mmol/L,Na~+138.40 mmol/L;内分泌相关指标,醛固酮18.6 pg/ml,皮质醇9.08μg/dl。CT平扫示:左肾上腺内侧肢可见一软组织密度占位,大小约1 cm×1 cm×2 cm,
- 秦磊张金虎宋丹丹
- 关键词:血管瘤
- CTA和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针对CTA和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脑动脉狭窄患者1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CTA组和MRA组,使用CTA、MRA对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针对脑动脉狭窄轻度患者的MRA、CTA的敏感度分别为70.59%、72.22%,特异度分别为90.74%、92.73%,MRA、CTA针对中度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7.50%、93.33%,特异度分别为92.73%、94.64%,MRA、CTA针对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8.24%、94.12%,特异度分别为94.83%、96.61%,两种检查方法针对脑动脉闭塞的敏感度均为100%,MRA与CTA对脑动脉闭塞的特异度分别为96.67%、98.33%,两组检查方法对轻度脑动脉狭窄、中度脑动脉狭窄、重度脑动脉狭窄、脑动脉闭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高于MRA的敏感度、特异度,所以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将CTA诊断方法作为筛选的首选手段,可以为MRA诊断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诊断结果。
- 齐星亮宋丹丹刘佳林鲍招弟尹长山
- 关键词:MRACTA脑动脉狭窄
-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肝细胞肝癌诊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9
- 2015年
-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7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对HCC的定性准确性。结果7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检查,检出病灶共120个,其中单发病灶46例,2个病灶有22例,3个病灶有10例。CT平扫102个病灶呈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CT值为24.7~58.3HU不等。增强肝动脉期:65例病灶明显强化呈高密度影,病灶强化表现多样,呈不规则团块状强化、片状强化、多发结节状强化,13例病灶未见强化呈低或等密度影。门静脉期:63例病灶呈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等密度者9例,高密度者6例。延迟扫描肿瘤强化程度明显降低,7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影。7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120个病灶)经多期增强扫描后,肿瘤部位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与非病灶肝脏组织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期相间肝脏与肿瘤密度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H=45.208,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肝细胞癌的增强特征,对肝细胞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 刘学聪刘宝玲宋丹丹
- 关键词:肝细胞癌动态增强扫描
- 低剂量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研究
- 2023年
- 探究低剂量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可行性。前瞻性收集接受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153例,其中A组49例,B组52例,C组52例。三组扫描的管电压分别为80 kV、100 kV和100 kV,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00 mgI/mL、300 mgI/mL和350 mgI/mL。统计数据显示三组图像左前降支(LAD)中远段和左回旋支(LCX)远段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节段A组的CT值均高于B、C组(P<0.05);三组图像LAD中远段、LCX中远段、右冠状动脉(RCA)中远段噪声值(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明显低于B组和C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低剂量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可以用于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有利于减低X线辐射和高浓度对比剂对患者的危害。
- 鲍招弟马壮飞宋丹丹王超齐星亮
- 关键词:CT冠状动脉成像320排CT低剂量
- 磁共振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脂肪沉积的量化研究
-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变化及相关因素. 方法 征集T2DM(观察组)69例(女性16人,男性53人,平均年龄为44.4±12.9岁)及身体健康者(对照组)32例(女15人,男17人,平均年龄42...
- 宋丹丹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化学位移
-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9
- 2017年
- 目的:探讨256层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3D-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LAN)诊断的成像对比,并评价256层3D-CTA对LAN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在神经外科诊断疑似为LAN且均接受3D-CTA和3D-DSA检查的患者。以3D-DSA技术检查作为参考标准,来评价3D-CTA技术对发现LA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比较3D-CTA与3D-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上的差异。结果:3D-CTA与3D-DSA在LAN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3D-DSA检查结果以及术中所见情况,80例患者中共有68例最终确诊为LAN85个。其中单发动脉瘤46例,多发动脉瘤22例。动脉瘤直径为1.2~21.5 mm,平均直径为7.8 mm;<3 mm的动脉瘤23个(占27.1%),3~5 mm的动脉瘤38个(占44.7%),5~10 mm的动脉瘤18个(占21.2%),10~25mm的动脉瘤6个(占7.1%)。3D-CTA技术准确检出动脉瘤78个,漏诊动脉瘤7个(平均直径为2.8mm);CTA诊断准确率为91.8%,灵敏度为88.6%~92.3%,特异度为90.7%~100%,阳性预测值为96.7%,阴性预测值为77.3%。动脉瘤CTA诊断的灵敏度<3 mm、3~5 mm和>5 mm分别为88.6%、92.3%和100%。结论:3D-CTA可以替代3D-DSA进行LAN术前的诊断以及术后的复查,检出率及准确性较高。
- 齐星亮刘佳林宋丹丹李军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256层螺旋CT
- 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CT征象及其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患者35例CT平扫及增强影像,以临床病理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将病灶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3组,比较3组病灶的生长部位、体积、形态、密度、强化程度、有无转移等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35例GIST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6例。良性、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的边缘光滑程度、病灶形态分叶性状及密度均匀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间质瘤CT平扫示密度多均匀,边缘多光滑,增强程度11~62Hu,肿瘤最大径线均<5.0cm;交界性、恶性间质瘤CT平扫密度大多不均匀,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最大直径均>5cm。结论 CT可作为GIST良恶性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 秦磊张金虎宋丹丹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对照
- 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探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ADL评分情况、治疗前后血肿量、治疗前后GCS评分及CSS评分。结果 (1)经治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74.38%)(P<0.05);(2)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为I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血肿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血肿量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4)两组治疗后GCS及C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显著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 刘学聪刘宝玲宋丹丹
-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CT定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被引量:49
- 2015年
- 目的对比分析MRI与CT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的135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别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脑梗死时间及部位的差别。结果 (1)CT组总检出率、脑梗死24h内、24-72h、>72h检出率分别为55.56%、32.61%、46.15%、84.00%,MRI组分别为95.56%、94.88%、97.44%、98.00%,两组总检出率及脑梗死24h内、24-72h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MRI组检出病灶数量、病灶大小、检查时间及发病-检查时间分别为(2.39±0.55)个、(8.38±1.17)mm2、(10.59±1.32)min及(0.91±0.24)d,C T组分别为(1.8 7±0.3 7)个、(11.45±1.58)mm2、(18.67±2.17)min及(1.94±0.59)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MRI对额叶部、顶叶、基底节区及丘脑部的梗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组(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在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刘学聪刘宝玲宋丹丹
- 关键词:MRICT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