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 作品数:16 被引量:153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心肺功能的对比研究
- 目的 比较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患者心脏与肺功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41例以胸弯为主的EOS患者,其中男性20名...
- 潘爱星海涌刘畅
- 关键词:早发性脊柱侧凸心脏功能肺功能海拔
- 后入路腰椎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9年
- 对于治疗腰椎相关退行性疾患,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联合融合器椎间融合术因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率低、早期稳定性好[1-4],已成为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但学者们在应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疗效评估上的分歧从未停止。其争议主要集中在单侧内固定术是否可提供牢固的稳定性、确保融合器不松动脱出并达到椎间骨性融合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双侧内固定又存在术中创伤大、手术费用昂贵、并发症发生率潜在升高等缺点。
- 丁一潘爱星张扬璞张耀申刘畅张黎明杨晋才
-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钉脊柱融合术
- 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合并严重肺功能不全腰椎管狭窄症1例被引量:8
- 2019年
-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然而严重的基础疾病以及较差的身体素质往往成为此类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和腰椎减压融合术的障碍。为了在得到充分减压与融合的同时降低麻醉以及手术并发症风险,笔者自主设计研发经皮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式(PE-TLIF)以及手术相关器械[1].
- 丁一杨晋才尹鹏张耀申王云生刘畅张黎明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
- 腰椎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毗邻关系的CT观察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通过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测量腰椎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距离,为临床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多层螺旋CT连续断层扫描的60例健康志愿者,排除既往有腰椎疾病史及腰椎手术史者,男、女各30例,年龄21~73岁(50.8±13.2岁)。将扫描得到的CT图像进行MPR,测量L1~L5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分别与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之间的最短距离。结果:(1)L1~L5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距离在男、女性之间以及左右两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间距离从L1~L5逐渐增大,但仅相差约1mm,其中L5出口神经根与S1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的距离最大,分别为3.91±0.50mm、4.67±0.57mm、5.77±0.56mm;(3)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神经根与上关节突距离最大值为神经根与上关节根部的距离,分别为L1 4.29±0.20mm,L2 4.36±0.27mm,L3 4.61±0.44mm,L44.92±0.39mm,L5 5.77±0.56mm;(4)L1~L5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距离从尖部至根部逐渐增大,根部与尖部的距离差值范围为0.92±0.31mm~1.86±0.57mm,呈近端窄远端宽的"梯形"。结论:腰椎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骨-神经间隙"在三维空间内呈近似平行或近端窄远端宽的梯形;在椎间孔内置入脊柱内窥镜工作通道时为避免对出口神经根的损伤,应适当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
- 杨晋才张黎明尹鹏刘畅丁一
- 关键词:上关节突腰椎间盘切除术
- 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与全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的影像学差异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对比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multiple levels asymmetric Ponte osteotomy,MAPO)与全脊椎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在治疗重度僵硬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后凸(adult idiopathic kyphoscoliosis,AIKS)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后路MAPO或VCR手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重度僵硬性AIKS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脊柱全长左、屈位X线片)。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MAPO组与VCR组。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脊柱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局部后凸角、顶椎偏距、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异,并对术前存在冠、矢状面失衡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评估冠、矢状面平衡的改善情况。结果:最终共对30例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26.97±8.88岁,平均随访时间28.70±7.05个月。MAPO和VCR两组主弯从分别从术前平均103.21°±16.97°及110.79°±15.97°矫正至48.58°±17.27°及57.33°±17.43°,主弯矫正率分别为(53.13±13.71)%与(48.89±12.81)%。局部后凸从术前平均85.21°±26.80°及93.3°±25.09°矫正至39.66°±20.28°及56.90°±21.36°,后凸矫正率分别为(47.20±19.92)%与(38.38±12.89)%。两组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像参数包括冠、矢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矢状面亚组分析除VCR组矢状面平衡出现增加外,其余平衡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改善,但组内与组件并无统计学差异。VCR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高于MAPO组。MAPO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VCR组。结论:多节段非对称Ponte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AIKS能够达到与VCR相似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
- 张扬璞海涌陶鲁铭杨晋才周立金尹鹏潘爱星张耀申刘畅
- 关键词:脊柱截骨术全脊椎截骨术
- 经皮内窥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对多裂肌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减压融合术(PE-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多裂肌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并采用PE-TLIF术式治疗的1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43~73岁,平均59.4±11.5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前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采用Bridwell标准评估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通过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切口处多裂肌的最大横截面积(Max-CSA)和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峰值强度(PI)及术前1d、术后1d、术后7d的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评估腰椎多裂肌损伤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292.5±54.0min,术中出血量119.0±92.4ml,术后伤口引流量39.5±19.5ml,术后卧床时间21.6±3.2h,手术切口长度8.7±1.8mm。术后6个月,7例患者获得Ⅱ级椎间融合,3例患者获得Ⅲ级椎间融合;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分别为7.20±0.78分、4.10±0.73分、1.40±0.51分、1.10±0.87分,腿痛VAS分别为5.90±1.19分、2.20±1.22分、1.10±0.73分、0.90±0.87分。术前1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ODI评分分别为(53.3±12.1)%、(23.9±8.0)%、(13.5±6.5)%。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d、术后1d、术后7d的血清CK水平别为79.3±30.3U/L、428.1±78.3U/L、96.2±21.4U/L。血清CK水平在术后1d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7d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Max-CSA分别为501.7±127.6mm^2、624.7±101.8mm^2、521.5±60.4mm^2、494.5±62.6mm^2,以及PI
- 丁一海涌杨晋才尹鹏张耀申王云生刘畅张黎明许春阳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多裂肌
- 后路脊柱三维矫形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分析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三维矫形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心理状况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AIS患者29例,所有患者按主弯Cobb’s角分为重度组(Cobb’s角≥80°,共12例)与非重度组(Cobb’s角<80°,共17例),并均在本院行后路脊柱三维矫形术。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分别采集冠状位主弯Cobb’s角及顶椎偏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并通过心理痛苦管理筛查工具(distress management screening measure,DMSM)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的心理痛苦及焦虑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弯Cobb’s角与AVT,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冠状位主弯Cobb’s角与AVT均得到明显降低,但两组间矫形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评分分别为(6.6±2.3)分、(4.2±2.3)分,SAS评分分别为(67.8±6.0)分、(55.3±17.2)分,29例AIS患者术前心理痛苦相关问题发生率前4位为病后活动困难(79.3%)、外表改变(72.4%)、悲伤(65.5%)、工作/学习(58.6%)。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DT与SAS均得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心理状态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相关性分析表明:主弯Cobb’s角与DT、主弯Cobb’s角与SAS、AVT与DT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是,AVT与SAS、性别差异与DT、性别差异与SAS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IS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痛苦和焦虑问题,同时心理痛苦和焦虑问题的严重程度与脊柱畸形程度呈正相关。通过后路脊柱三维矫形术的干预,AIS患者不仅可得到良好的脊柱矫形效果,同时能够使心理痛苦与焦虑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 丁一海涌刘畅张黎明许春阳杨晋才
- 关键词:脊柱侧凸矫形外科手术焦虑
-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临床分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7年
- 统一的临床分型不仅可以提供进行临床交流的学术基础,还可以对治疗方案和临床预后进行指导。目前对特发性、先天性及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都有较为统一的临床分型,然而对于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临床分型标准。
- 张耀申杨晋才周立金潘爱星张扬璞刘畅海涌
- 关键词:退行性脊柱侧弯临床分型成人临床预后分型标准
- 改良一侧PKP联合对侧PVP与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同椎体一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 联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 对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5~12 月收治的 67 例胸腰椎 OCVFs 患者。其中试验组 (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31 例,对照组 (传统双侧 PKP) 36 例。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水泥注入量和渗漏率、Cobb’s 角矫正情况以及椎体前缘和中部的高度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试验组手术时间 (33.35±11.34)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60±2.34) 分和 (1.95±0.63)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18.78±3.07) mm 和 (28.22±4.98)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19.21±4.35) mm 和 (30.82±3.31) mm,Cobb’s 角分别为 (26.84±4.79) °和 (13.66±3.13)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 (42.10±12.26) min,术前与术后 7 天 VAS 评分分别为 (7.85±1.87) 分和 (2.11±0.45) 分,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 (20.31±4.76) mm 和 (26.76±2.21) mm,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 (20.88±3.16) mm 和 (29.79±1.96) mm,Cobb’s 角分别为 (25.13±3.02) °和 (13.38±1.21) °。两组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VAS 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所有患者两侧缘高度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手术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但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Cobb’s 角度、VAS 评分的恢复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共有 9 例发生骨水泥渗漏 (试验组 5 例,对照组 4 例),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一侧 PKP 联合对侧 PVP 与双侧 PKP 术式均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时两种术式对疼痛改善程�
- 丁一海涌杨晋才尹鹏王云生刘畅张黎明许春阳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
- 正常腰神经根磁共振神经成像临床影像学特点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采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imaging,MRN)技术测量正常成人腰神经根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影像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经椎间孔入路术式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30名正常成年人,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24.3±2.1)岁。通过薄层连续腰骶部磁共振扫描,序列为FATSAT脂肪抑制,分别测量如下参数:神经根发出点位置,神经节至椎弓根的距离,神经节大小,Kambin三角边长及面积。结果30名健康成人L1~L5神经根通过薄层MRN扫描技术均获得良好显示,双侧各节段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腰椎节段下移,L1至L5神经节的长径为(6.34±0.47)^(11.25±1.52)mm,短径为(4.93±0.36)^(6.19±0.62)mm;神经节距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的距离为(7.91±1.94)^(-3.13±2.54)mm,距下位椎体椎弓根上缘的距离为(9.41±1.87)^(7.14±1.79)mm;L1~L5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点距椎体下缘的距离为(8.89±2.89)^(19.96±3.70)mm,神经根腋部距神经节的距离为(7.43±2.34)^(12.98±3.31)mm;L1至L5神经根与矢状面的夹角为(39.53±3.97)°^(27.56±4.45)°;Kambin安全三角面积为(153.73±37.34)^(193.19±36.15)mm 2。结论随腰椎节段向尾端移动,神经根发出的位置逐渐升高,神经根移行为神经节的距离及神经节的面积逐渐增大;神经节距下位椎体椎弓根的距离以及神经根与硬膜囊的夹角逐渐减小;Kambin三角面积逐渐增大。以上参数可为经椎间孔入路术式提供重要解剖学参考。
- 丁一杨晋才张黎明杨再松尹鹏刘畅许春阳
- 关键词:腰神经根影像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