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建武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尸体
  • 2篇实验室
  • 2篇属支
  • 2篇骶后孔
  • 2篇麻醉
  • 2篇脑内
  • 2篇内静脉
  • 2篇大脑
  • 2篇大脑内静脉
  • 1篇药物注射
  • 1篇针灸
  • 1篇三角肌
  • 1篇深筋膜
  • 1篇尸体标本
  • 1篇食品
  • 1篇食品防腐
  • 1篇实验教学
  • 1篇实验教学资源
  • 1篇实验室管理
  • 1篇套餐

机构

  • 7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7篇杨新东
  • 7篇陈忠孝
  • 7篇郑建武
  • 4篇余汝堂
  • 3篇陈成春
  • 2篇李建策
  • 2篇楼新法
  • 2篇金建华
  • 2篇宋涛
  • 2篇俞文恪
  • 1篇蒋松鹤
  • 1篇曹建明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剖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MRV三维可视化研究
宋涛俞文恪李建策陈忠孝杨新东郑建武金建华陈成春
双侧三角肌变异1例
2008年
作者解剖一中年男性尸体肩胛背面时,发现一双侧均变异的肌块(图1)。经查阅“肩部肌变异”国内文献未见相同报道。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打开深筋膜,在冈下肌浅面见一肌块:起自肩胛冈中内1/3处下缘,横行向外下,分为浅深两头,浅头扁薄,于三角肌后缘中下部跨三角肌表面移行为腱膜,呈扇形止于臂外侧深筋膜;深头粗厚,上缘大部被浅头所覆盖,向外行至三角肌后缘中下部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止于肱骨。
杨新东陈忠孝郑建武余汝堂
关键词:三角肌男性尸体深筋膜肩胛冈
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资源的套餐化管理被引量:2
2008年
在解剖学实验室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过重、超负荷运转的形势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套餐化”实验准备和管理方法,改原来传统的按类型分类为参照实验教学进度按实验内容配套准备,在确保完成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陈忠孝余汝堂杨新东郑建武楼新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骶后孔解剖学定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建立精确、简易的骶后孔定位方法,为临床八髎穴针灸、骶后孔阻滞麻醉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剔除28例成人尸体的骶骨周围软组织,清楚显露骶、尾骨及其骶后孔,对各个解剖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结果:①以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轴,以骶后正中嵴线为Y轴,各骶后孔的中点在X轴上的坐标分别为:(23.41±2.49)、(19.90±2.21)、(18.39±2.55)、(17.93±1.98)mm,在Y轴上的坐标分别为:男(49.71±6.15)、(68.45±5.78)、(86.91±6.14)、(104.91±7.00)mm,女(44.17±5.71)、(60.44±6.30)、(78.60±7.23)、(96.48±7.87)mm。②骶前、后孔深距:S(124.2±3.2)、S(218.6±2.8)、S3(12.7±2.6)、S4(6.8±1.9)mm。③骶后孔穿刺针尖水平偏离矢状轴角度:S1(6.3°±2.5°)、S2(4.8°±1.6°)、S3(4.0°±2.0°)、S4(3.6°±1.7°)。结论:提出可供临床应用骶后孔简易和精确的两种定位方法及针灸、穿刺适宜进针角度和深度。
余汝堂陈忠孝杨新东郑建武楼新法蒋松鹤
关键词:骶后孔针灸麻醉
食品防腐防霉剂作尸体标本保存液的应用被引量:13
2008年
杨新东郑建武陈忠孝陈成春曹建明
关键词:标本保存液尸体标本食品防腐防霉剂福尔马林溶液解剖学实验室
经骶后孔骶管阻滞的临床应用解剖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索适合骶后孔骶管阻滞的精确定位方法及其进针角度和深度,为临床骶管阻滞和注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8例尸体标本,层次解剖并测量骶后各结构,对半劈开或打开骶管后壁,观测骶管各结构。以通过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为X1轴,以通过两骶角连线为X2轴,以骶后正中嵴垂线为Y轴进行定位。结果:①第2、3骶后孔的精确定位X1轴坐标分别为:男(68.45±5.78)、(86.91±6.14)mm,女(60.44±6.30)、(78.60±7.23)mm,X2轴坐标分别为:男(52.46±5.24)、(31.00±4.62)mm,女(48.26±4.32)、(30.20±4.27)mm,Y轴坐标分别为:男(20.76±2.53)、(19.20±2.50)mm,女(19.58±2.10)、(17.45±2.32)mm。②硬膜囊下端一般平对第2骶椎,与第2骶后孔上缘水平的距离为(13.07±5.50)mm。结论:第2、3骶后孔均可作为经骶后孔进针骶管阻滞麻醉的理想部位,推荐采用倒"工"形双重坐标法定位,穿刺角度宜向内、下偏斜矢状轴30°~40°,进针深度分别为9.3mm、6.4mm为宜。
陈忠孝余汝堂杨新东郑建武
关键词:骶后孔骶管阻滞药物注射麻醉
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磁共振静脉成像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F)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大脑内静脉(ICV)及其属支的显示情况,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构建大脑内静脉三维可视化静脉图谱。方法对62例颅内深静脉正常者进行头颅2D-TOF法MRV检查,所得图像经GE advance Workstation工作站后处理,定性定量分析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结果大脑内静脉显示率为100%,均成双支型;侧脑室内侧静脉显示率为46.0%,其汇入点距穹隆柱的距离为(23.09±1.96)mm,与大脑内静脉之间的夹角为(119.9±12.8)°,该静脉内径为(1.27±0.23)mm;透明隔静脉显示率为96.8%,其内径为(1.26±0.25)mm;丘脑纹状体静脉显示率为70.2%,其内径为(1.33±0.16)mm,在横轴位上前述两支静脉之间的夹角为(79.1±9.2)°;脉络膜上静脉显示率为11.3%,其内径为(0.89±0.12)mm;尾状核前静脉显示率为24.2%,其内径为(1.05±0.14)mm;尾状核横向静脉显示率为44.4%,其内径为(1.18±0.17)mm;尾状核后静脉显示率为32.8%,其内径为(1.11±0.13)mm。结论 2D-TOF法MRV对大脑内静脉及其较大属支可清晰显示,而三维重建技术构建的大脑内静脉三维可视化静脉图谱,可以从各个角度显示大脑内静脉及属支,并可测量其距离、内径以及相邻属支之间的角度,为各种大脑内静脉区域疾病的诊断以及基底节区微创手术提供依据。
宋涛俞文恪李建策陈忠孝杨新东郑建武金建华陈成春
关键词:大脑内静脉磁共振静脉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