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 作品数:15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军队专项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模拟湿热环境下军人习服训练干预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高温、高湿环境下习服训练的研究,探索热习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确保部队在应急条件下的战斗力。方法受试对象为60名男性军校学员,年龄在18~20岁,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经体检和《军人体能标准》测试均合格;实验组学员在预定好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训练,并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实验组学员高温高湿环境下12min跑成绩测试和未参加训练的对照组学员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P<0.000 1),并且肛温、5点皮肤温度在逐渐增加环境的温、湿度和运动强度的训练过程中逐步趋于平稳,心率和血压趋势良好,已获得热习服。结论在科学的安排和合理的运动量下,高温、高湿环境下短时间系统的训练即可获得热习服。
- 刘小冬房晓张雷包瀛春
- 关键词:热习服湿热环境肛温
- 军事院校毕业男学员人体成分检测调查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通过测量各军事院校毕业班男学员的人体成分,掌握各军事院校毕业学员的人体成分分布状况,并为建立相关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按飞行院校、分流院校、合训院校、技术院校和士官学校分层抽取5631名男性毕业学员,对其进行人体成分检测,根据结果划定5%~95%分布上下限。并对其进行横向比较。结果各军事院校横向比较,技术院校和士官在人体成分组成上更合理,而飞行学员和海军合训人员则存在体脂偏高,瘦体重、骨质、肌肉百分比偏低的现象。结论①军校毕业学员总体表现为体脂较少,肌肉和骨质较多,因而需建立一套符合军校毕业学员的人体成分标准;②飞行员、海军等军种,需加强基础体能训练,此外还需加强特别肌群的训练。
- 茆俊峰张雷
- 关键词:体脂百分比
- 人工湿热环境热习服训练中肛温和综合感受评分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接受人工湿热环境下热习服训练前后肛温、心率、综合感受评分变化与人体对湿热环境适应改善情况的关系。方法在温度39.0℃、湿度80.00%的湿热条件下,以某高校3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象,进行为期1周的湿热环境训练和测试,监测每次训练前后肛温、心率、综合感受评分。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做Tukey检验,分别以肛温、综合感受评分为衡量标准计算每次训练后对热环境适应的改善率。结果和结论肛温和综合感受评分对反映热环境适应的改善状况具有一致性。建议将肛温和综合感受评分一同作为判定对湿热环境适应改善的参考标准。不支持将心率作为参考标准,但仍支持将其与肛温、综合感受评分一同作为安全控制标准。
- 邓元党晨珀张雷刘小冬
- 关键词:湿热环境肛温心率
- 湿热环境吊转训练具有改善晕动病的作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通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训练,明确高温高湿环境训练与晕动病等级变化情况的关联。方法挑选我校年龄在18~23岁的男性学员60人作为受试者,均体检合格并经《军人体能标准》测试达标;其中30人为实验组,另30人构成对照组;实验组在35~39℃高温与60%~85%湿度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相同项目与相近强度的晕动病转椅吊转习服训练,两组在实验前后各自进行两次晕动病测试,均以科里奥利(Coriolis)加速度转椅实验诱发晕动病,以格瑞比尔(Graybiel)评分法评定晕动病程度。结果根据等级程度不同,设N为无不适,Ⅰ为轻度不适,ⅡB分为中度不适B级,ⅡA为中度不适A级,Ⅲ分为重度不适,F为严重不适。实验组总人数29人(1人退出),训练前晕动病等级如下:N2人,Ⅰ0人,ⅡB0人,ⅡA0人,Ⅲ21人,F6人;训练后晕动病等级如下:N0人,Ⅰ3人,ⅢB7人,ⅡA4人,Ⅲ14人,F1人。对照组30人,训练晕动病等级如下:N1人,Ⅰ1人,ⅡB0人,ⅡA1人,Ⅲ22人,F4人,总人数29人;实验结束,晕动病等级如下:N0人,Ⅰ0人,ⅡB5人,ⅡA3人,Ⅲ16人,F5人。通过高温高湿环境下系统的训练,实验组受试者晕动病等级较对照组下降,实验组平均晕动病等级较对照组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环境下的训练可以改善同样条件下晕动病的发病情况,降低晕动病发病强度。
- 罗琳李成朱娇张雷房晓周启玮包瀛春
- 关键词:晕动病评分湿热环境
- 湿热环境下作业的男性青年人体动态平均体温上限的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确定湿热环境下不同作业强度时的平均体温上限,用以保证作业安全。方法从576名受试者中筛选30名男性志愿者为受试者,年龄18~23岁,经体检和体能测试合格。每次训练前后测量体温度相关指标(包括皮肤5点温度、肛温以及由此计算出的平均体温)。与文献报道对比,确定其符合度。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点估计。结果 (1)受试者平均体温超过文献报道的例数占受试者的35.83%,符合度较低。(2)平均体温y^与环境的温度X1、湿度X2,以及劳动作业强度X3有关。其回归方程为y^=14.247 68+0.604 67X1-0.018 29X2+0.343 53X3,按照相关点估计的计算后形成查表。(3)使用动态耐热上限指标后,在441例次的温度指标中,平均体温超过动态上限的例数在11例次,占全部的2.49%。结论湿热环境下人体的平均体温和环境温度、湿度、作业强度均有关,在这一基础上按照点估计计算得到的动态上限值表,具有保证作业安全的意义。
- 张雷房晓张帆包瀛春
- 关键词:湿热环境体温点估计
- 湿热环境训练的人体温度安全指标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通过分析文献,建立回归方程,结合实验记录综合确定湿热环境训练安全上限,保证训练安全,并将之封装成程序,以利推广.方法:选取30名男性志愿者为受试者,年龄在18~23岁,经体检和体能测试均合格.每次训练前后测量其人体温度相关指标(包括皮肤5点温度、肛温以及由此计算出的平均体温、积热指数BHSI).与文献报道对比,确定其准确度,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并使用Visual Basic6.0软件封装安全上限结论.结果:平均体温和BHSI超过文献报道的例数均超过其置信区间;平均体温、BHSI均与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劳动作业强度有关.为此建立了回归方程.结论:综合分析文献报道与本实验,提出在温热环境训练的3条安全上限.
- 张雷王芬祁海霞
- 三氮唑醇苄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依据三氮唑醇类和烯丙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合成出高效、低毒、广谱的新型抗真菌化合物。 方法 :设计合成方法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用沙氏液法测定其体外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合成了 8个新的三氮唑醇苄胺类化合物 ( - 1~ -8) ,8个目标化合物对选用 7种致病真菌都显示不同程度的抗真菌活性 ,抗深部真菌效果均较好。 结论 :从构效关系来看 ,取代苯环对位取代基立体因素和电负性对活性有利 ,化合物 - 1, - 4, - 5 , - 8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 ,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 张雷张万年周有骏季海涛朱杰
- 关键词:抗真菌药
- 环境高温对晕动病发病机制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常温与高温环境下晕动病生病的差异。方法261名18~20岁男性军校学员作为受试对象,经体检和"军人体能标准"测试均合格者,分别在20℃常温与38℃高温环境下以科里奥利(Coriolis)转椅诱发晕动病,以格瑞比尔(Graybiel)法评定晕动病程度。结果常温和高温环境下受试者格瑞比尔评分分别为6.53±7.36和7.55±6.75(Z=2756.5,P=0.0025),常温和高温环境下受试者格瑞比尔等级人数,从无症状(N)到极度重症(IV)分别为46人、37人、47人、62人、39人、30人和47人、37人、30人、32人、51人、64人(Z=2410.50,P=0.0007)。结论高温与常温环境相比,更容易发生晕动病,而且晕动病等级更高。
- 朱娇张雷罗琳刘小冬祁海霞包瀛春
- 关键词:晕动病热环境发病率易感性
- 肌酸激酶和血红蛋白在湿热环境训练监控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人体湿热环境下的体能训练与测试,检测人员血清中肌酸激酶和血红蛋白的水平,研究其与运动能力强弱、运动潜力大小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习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军校45名青年男性学员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常规对照组,对训练组进行8周湿热环境负重跑训练,训练结束后行负重跑测试,测定其运动后血肌酸激酶和血红蛋白,同时记录运动成绩和运动后的肛门温度,分析计算两组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关关系.结果训练后训练组的12 min负重跑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而运动后肛温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训练结束时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别,但训练组的运动后血肌酸激酶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相同海拔下,血红蛋白对环境习服和运动水平不具有指示意义,而运动后的血肌酸激酶水平可作为指示运动能力、习服程度和运动损伤的有益监控指标.
- 房晓任浩刘小冬张雷孙璟川祁海霞
- 关键词:湿热环境习服肛温肌酸激酶
- 高温高湿环境下晕动病热习服消退后再建立所需时间的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已建立热习服但停止训练3个月达到退化状态的受试者再次进行高温高湿环境下系统训练,观察再次建立热习服的时间,探讨晕动病习服消退与再建立的规律。方法 29名已建立热习服的受试者,在经过停止高温高湿环境训练3个月后,再次在39℃与85%湿度的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与建立期实验相同项目、相近强度的晕动病转椅吊转训练。结果与建立期实验中受试者要经过30 d才能达到热习服相比,在同样的频次和强度下,27名(2人退出)受试者仅经过19 d即达到建立期实验训练后的热习服水平,晕动病热习服退化后再建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受试人员热习服退化后再次建立热习服所需的训练时间比首次建立所需时间短。
- 罗琳李成陆健张雷党晨珀包瀛春
- 关键词:高温高湿环境晕动病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