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凤
- 作品数:12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媒体英语合作性教学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一体化
- 媒体英语具有一定学科跨度,教学上难度极大。本研究旨在探索一条高效优质、师生共同发展的媒体英语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了教师在科研、教研、教学上的合作模式,课堂教学合作性模式和项目化的课外实践合作性模式(学生英文报和师生合作的...
- 王国凤丁旭
- 关键词:媒体英语合作性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实践
- 语言语境与新闻理解--英语硬新闻语篇评价策略解读被引量:10
- 2012年
- 本文首先回顾了评价系统和语境的相关研究,并根据White的论述勾画了新闻语篇的态度评价框架图。然后以此框架图为基础,以两篇话题相同、语言表达类似但观点大相径庭的美国新闻报道为语料,采用语料库(定量)研究和话语分析(定性)研究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语篇中的态度铭刻和态度标记及其设置语言语境的作用。结果表明:(1)英语硬新闻语篇较少采用态度铭刻策略,以体现其报道的客观性;(2)英语硬新闻语篇存在多种态度标记策略,以形成特定的语言语境来影响读者的新闻理解;(3)当文化语境与语言语境冲突时,语言语境会起决定作用,这一现象可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加以论证。
- 王欢王国凤
- 关键词:语言语境
- 新闻话语研究的超学科转向——以英国《卫报》中国反腐新闻的话语分析为例被引量:6
- 2015年
- 新闻话语如何从有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研究,走向紧紧围绕现实问题、摈弃学科界限的超学科研究,是当前该领域的重要课题。在超学科态势下,本文以英国《卫报》的中国反腐新闻为例,从四方面分析媒介传播的修辞力量和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偏向性:(一)议程设置和新闻框架;(二)意指概念"宣传官员"的话语意义建构;(三)中国官员的群体刻板形象;(四)反腐中心话语("苍蝇"与"老虎"一起打)的互文性。研究发现《卫报》构建了一个符合西方受众心理构想的中国形象。
- 王国凤邵培仁
- 关键词:《卫报》新闻话语
- 汉英新闻语篇言据性类型学研究被引量:25
- 2011年
- 言据性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从篇章层面对汉英新闻语篇的言据性特征进行类型学研究,以我国和美国的两大主流媒体——《光明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各1000个新闻语篇为语料库,得出汉英新闻语篇在言据性方面共性远远大于差异性的结论。两者在各种证素中表现出来的词汇形式,大多在功能和意义上对等。另外,汉语新闻语篇中,带有评论的新闻语篇数量大于英文新闻语篇,假设证素、信度证素和预期证素的含量也明显高一些。
- 王国凤喻旭燕
-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
- 语篇认识定位与新闻语篇的批判性阅读——以《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的两则同题报道为例被引量:4
- 2013年
- 认识定位指人类对知识的评价,包括人类获得知识的来源与方式、知识可靠性、相关性和应用范围。本文以新闻语篇的显著特征——信息来源为切入点,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德班气候会议的报道为例,比较两则报道在信息来源这一语篇构建策略上的异同,分析记者如何通过使用这一策略隐晦表达各自态度,探讨怎样在教学中把历史情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符号联结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符号是构建知识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王国凤
- 关键词:新闻语篇信息来源批判性阅读
-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批评与阐释框架被引量:9
- 2020年
-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探查翻译文本的规律性特征,使得翻译批评研究进一步科学化,但在阐释时却显得不够全面。本文结合描写译学和语言学理论,通过语言文本、译者个体、译语社会等层面,试图提出翻译批评研究阐释框架,并以常见词very及其译文为例,运用评价理论的重要概念"级差",以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在阐释框架下分析、解释媒体语料库中的原文和译文级差对等或偏离现象。研究发现:大多数句子原文和译文级差对等,说明忠实是译者的首选;级差变化的原因可用阐释框架所架构的三个层面来解释。此阐释框架能够促使研究者全面、客观地思考,对于解释平行语料库所呈现的数据结果具有指导性意义。
- 王国凤张丹琦
- 关键词:翻译批评语料库级差
- 语篇的社会认知研究框架——以新闻语篇的言据性分析为例被引量:9
- 2013年
- 社会认知涉及语言符号在社会情境中的主观阐释。为沟通符号和社会,本文提出一个语篇的社会认知研究框架,用于分析处于历史和社会文化情境中的语篇,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两则同题报道的言据性策略证明了此框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还表明:记者利用言据性的社会功能,强调某些信息和信息来源,引发受众主观的社会图式和集体记忆,引导受众得出记者期待的社会推论。意识形态影响着记者和新闻机构对新闻的选择、阐释和表达。
- 王国凤庞继贤
- 关键词:新闻语篇
- 纪录片分析的“超学科”转向——以《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北京篇)》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本文提出社会科学研究应走向以问题为导向、模糊学科界限的"超学科"研究,以学界较少关注的西方媒体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发现中国:美食之旅(北京篇)》(英国广播公司)为例,通过批评分析找出西方纪录片的某些话语规律和其隐藏的态度,并指出这种将多种框架和宏大命题融汇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情趣之中的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之中却并不多见,我们应思考如何善用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人士来讲述古老的和现代的东方故事,化解西方人的某些误解和扭曲的刻板印象。
- 王国凤
- 关键词:纪录片批评性分析跨文化传播
- 耕耘在媒介与地理的融合地带——读《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媒介以一种现代文化的形式自由地穿越地理边界,一门新的学科———媒介地理学由此而生。邵培仁教授在其专著《媒介地理学》里倾注了他博爱而宽泛的文化热恋,完美融合了西方学术与东方智慧,建构起"地理—人类—媒介"的媒介地理理论大厦。这部专著的独特理论思维提供了一种新的剖析世界的方式,邵培仁教授倡导的"天地人媒"和谐平衡、共存共荣的思想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自觉。
- 王国凤
- 关键词:媒介地理学
- 诗歌翻译的再语境化——从龙应台的译作《紫杜鹃》谈起被引量:8
- 2015年
- 当前对再语境化的研究或以互文性为主,或停留在广义的社会文化层面,没有突出语言使用者主体。本文意图明确再语境化和语境是人类心理构建的内核这一观点,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运用再语境化和互文性主观梳理语言关系以达最佳效果的过程,诗歌翻译也是如此。作为"个体的人"和"集体的人",诗歌译者的文化观影响了诗歌形式、意境、典故和神韵等方面的再语境化。本文还进一步提出:在译者笔下,源语文本、源语文本的前文本、目的语文本、目的语文本的前文本在再语境化过程中联接在一起,形成了更大的互文网络。
- 王国凤
-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心理构建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