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晓

作品数:13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疾病负担
  • 2篇疫情
  • 2篇人口老龄化
  • 2篇伤残调整寿命...
  • 2篇评分
  • 2篇项目反应理论
  • 2篇老龄化
  • 2篇非传染性
  • 2篇风险评分
  • 2篇病毒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性疾病
  • 1篇乙型
  • 1篇乙型病毒
  • 1篇乙型病毒性肝...
  • 1篇疫情防控
  • 1篇疫情流行
  • 1篇中国人口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5篇广州市疾病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教育部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荔湾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林晓
  • 8篇郝元涛
  • 4篇顾菁
  • 4篇梁伯衡
  • 3篇林晓
  • 3篇董航
  • 3篇王莹
  • 2篇秦鹏哲
  • 1篇张万方
  • 1篇杨琼英
  • 1篇林国桢
  • 1篇林楠
  • 1篇蔡明伟
  • 1篇方强
  • 1篇许瑞云
  • 1篇陆龙
  • 1篇李科
  • 1篇杨智聪
  • 1篇吴少敏
  • 1篇李燕

传媒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信息...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2010-2013年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评价2010-2013年广州市各行政区域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2010-2013年广州市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和人口学数据为基础,将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的主要评价指标,参照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方法估算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结果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广州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分别为256.22/10万和270.04/10万,死亡率分别为143.17/10万和148.01/10万.恶性肿瘤疾病负担DALYs分别为606238.95和623763.80人年,每千人口损失DALYs分别为37.63和37.81人年,中标DALY率分别为34.51‰和34.00‰.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大的3个行政区是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其DALYs共占全市比重的45%,最小为萝岗区.从化区最大疾病负担肿瘤为肝癌,其余各区为肺癌.结论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呈现新城区负担凸显、老城区高居不下的双重压力的特点,肿瘤防治任务艰巨.
罗傲李科李燕杨智聪董航杨琼英廖羽林晓林国桢郝元涛
关键词: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
广州市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索广州市宏观因素与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广州市户籍人口死因监测数据,测算2011—2020年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引入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提取宏观因素的主要信息,构建混合效应模型估计宏观因素对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作用方向和强度。结果2011年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为24.3岁(95%CI:24.2~24.4岁),2020年为25.4岁(95%CI:25.3~25.5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6%(95%CI:0.4%~0.7%)。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主成分1(经济密度、户籍密度、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执业医师数)和主成分2(净迁移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份和主成分3(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市宏观因素对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存在健康效应,需要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予以充分考虑,助力推进健康老龄化。
席俊彦林晓林晓梁伯衡顾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5
2021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B.1.617.2(Delta)变异株引起的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流行特征,为Delta变异株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广州市荔湾区CDC,收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相关信息。采用频数(构成比)、直方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等对本次Delta变异株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并应用潜伏期、动态再生系数(Rt)估计进行分析。结果截至6月18日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27例,年龄范围2-85岁,<18、18-59和≥60岁年龄组分别占18.9%(24/127)、43.3%(55/127)和37.8%(48/127)。男女性别比为1∶1.35(54∶73);职业以离退休人员32.3%(41/127)、家务及待业18.1%(23/127)和学生16.5%(21/127)为主;主要集中在荔湾区的白鹤洞街道(70.1%,89/127)与中南街道(23.6%,30/127);Delta变异株的中位潜伏期6(范围:1-15)d;临床分型以普通型(64.6%,82/127)为主;基本再生系数(R0)=5.1,Rt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7.3;传播方式以密闭空间为主,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主要传播场所为家庭(26.8%,34/127)、餐馆(29.1%,37/127)、小区(3.9%,5/127)和市场(3.1%,4/127)。密切接触者筛查(66.1%)和社区排查(33.1%)是发现感染者的主要途径。结论本次疫情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传染性较强,广州市荔湾区本土疫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者以18-59和≥60岁年龄组为主。
李文艳杜志成王莹林晓陆龙方强张万方蔡明伟徐琳郝元涛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健康调整期望寿命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席俊彦陈远源林晓董航梁伯衡张昱勤陈丽嫦罗傲秦鹏哲郝元涛
关键词:生命质量疾病负担
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评价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使用2010―2020年广州市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测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DALY的变化趋势。结果2020年广州市男女粗死亡率分别为640.87/10万人和464.49/10万人,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2010―2020年,男性心血管疾病上升为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意外伤害和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女性心血管疾病保持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营养不良、神经失调、意外伤害、皮肤和皮下疾病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男性和女性的总DALY基本保持不变,但粗率和中标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负担顺位有所差异。结论2010―2020年广州市疾病负担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疾病负担模式具有各自特征。应结合城市层面的主要健康问题,探明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疾病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席俊彦董航林晓张艳霞陈远源秦鹏哲梁伯衡郝元涛
关键词:疾病负担疾病监测伤残调整寿命年死亡率非传染性疾病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医学统计学试题库的构建
2023年
目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构建医学统计学试题库,促进医学统计学考试评价科学化与便捷化。方法基于中山大学2015-2022级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及考生答题数据,采用单维双参数logistic模型、EM算法估计试题参数,Stocking-Lord法和恒等等值法进行试题参数等值,依据试题参数取值范围和模型拟合效果等筛选试题,对题库结构和数量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医学统计学试题库,且每道题都有较为科学的试题参数。结论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医学统计学试题库的建立可促使考试评价更科学便利,为教学评价系统改革提供参考。
周玉潇钟思睿林晓吴少敏顾菁郝元涛
关键词:试题库考试分析项目反应理论
基于泊松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韩国、美国和法国四国COVID-19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效果
2023年
目的分析中国、韩国、美国和法国四国COVID-19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对比评价各国经济支持、遏制封锁以及卫生体系相关三类政策措施防控效果。方法收集中国内地、韩国、美国及法国每日报告新增确诊COVID-19病例数、每日综合政策指数及具体措施指标,考虑政策效果的滞后作用,建立泊松回归模型估计每日实时再生数(time-dependent reproduction number,Rt),利用log-log时变系数回归模型对比各国政策措施的防控效果。结果遏制封锁和卫生体系相关政策措施与Rt存在负相关,且随滞后时间增大,累计滞后效应减弱,经济支持相关政策仅在美、法两国与Rt存在负相关。美、法两国政策对Rt的效应弱于中、韩两国。结论遏制封锁和卫生体系相关政策对降低Rt,控制疫情具有较大效应,疫情初期采取及时有力的综合性阻断措施相比于缓解政策措施具有更好的疫情防控效果。
张昱勤陈世瑞王馨苒林晓陈修远郝元涛
关键词:风险评分
慢性HBV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简化版的研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制并评价慢性HBV感染者歧视测量量表(the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related stigma scale,HBVSS)简化版。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1058名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调查,随机抽取其中529名被试对象作为训练样本,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方法进行条目筛选;剩下529名被试对象作为考核样本,用于评价简化版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性。结果每个维度保留了2个较优的条目(感知的羞辱维度保留了4个条目),形成12条目的简化版量表(HBVSS-12)。HBVSS-12 Cronbach’sα系数为0.903,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介于0.670~0.856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度指标为:标准化残差均方和平方根=0.038,近似误差均方根=0.074,比较拟合指数=0.958,非规准适配指标=0.937;项目反应理论分析显示各条目区分度介于1.22~2.71之间,难度参数介于-3.24~3.15之间,条目平均信息量介于0.413~1.711之间。与原量表相比,HBVSS-12的各维度仍能保留56.23%~82.72%的信息量,总量表保留了73.20%的信息量。结论HBVSS-12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项目质量,可以作为慢性HBV感染相关歧视研究的简单有效工具。
吾尔肯·朱马江林晓王莹郝元涛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歧视项目反应理论条目筛选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构建肝细胞癌(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95例肝癌患者。其中男172例,女23例;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49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记录肿瘤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参数;根据临床参数建立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患者术后总复发率为44.1%,1、2、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0.7%、38.9%、44.1%。ALT>41.5 U/L、指捏法、肝硬化、肿瘤直径≥4.35 cm、肿瘤数目≥3个、门静脉癌栓、低分化均为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87,-,2.078,1.759,-,3.879,-;P<0.05)。临床预测模型:个体预后指数(PI)=0.52×ALT-0.9×手术器械(1)-0.442×手术器械(2)+0.7×肝硬化+0.56×肿瘤直径-1.21×肿瘤数目(1)-1.029×肿瘤数目(2)+1.35×门静脉侵犯-0.6×分化(1)-0.853×分化(2)。PI值越大,复发风险越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4,预测复发特异度为85.3%,敏感度为52.3%。结论 ALT>41.5 U/L、指捏法、肝硬化、肿瘤直径≥4.35 cm、肿瘤数目≥3个、门静脉癌栓、低分化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对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周正林晓林楠许明星周伯宣许瑞云
关键词:肝细胞肝切除术复发
多种生存分析模型对肝癌患者生存预测和风险评分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通过运用不同生存分析模型对肝癌患者的病案首页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其对肝癌患者生存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的效果,为肝癌的精准治疗和延长生存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和整理广州市某医院2010年至2015年登记的肝癌病案首页资料,采用不同生存分析模型进行生存风险评分计算,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C指数)对不同生存分析模型的肝癌生存预测准确性进行评估,并绘制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不同生存分析模型预测肝癌病患生存预后的价值。结果:共纳入661例肝癌病例,其中男性541例(81.85%),女性120例(18.15%);年龄中位数是56岁(四分位间距47-64岁),中位生存时间为247天(95%置信区间:198,328);生存分析模型的生存预测准确性比较分析显示,随机生存树模型(RSF)、深度学习模型(DeepSurv nonlinear model)两类模型的拟合度较优,C指数分别为0.671和0.643,平均AUC较高分别为0.817和0.793。结论:探索基于病历信息的数据构建RSF、DeepSurv nonlinear model两类预测模型,均对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郝兆华林晓宋玮琦梁伯衡
关键词: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