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玮

作品数:38 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广州市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10篇骨髓
  • 6篇多发
  • 6篇多发性
  • 6篇多发性骨髓瘤
  • 6篇骨髓瘤
  • 5篇急性
  • 4篇血栓
  • 4篇血栓栓塞
  • 4篇血栓栓塞症
  • 4篇血友病
  • 4篇栓塞症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硼替佐米
  • 4篇获得性
  • 4篇获得性血友病
  • 4篇肺血
  • 4篇肺血栓
  • 4篇肺血栓栓塞

机构

  • 20篇广州医学院第...
  • 20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广州医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38篇谢玮
  • 24篇庞缨
  • 17篇叶絮
  • 12篇冯莹
  • 10篇冯莹
  • 7篇蔡晓东
  • 7篇刘凌
  • 6篇周旭红
  • 4篇冯莹
  • 4篇郭锐
  • 3篇谭获
  • 3篇刘敏涓
  • 3篇李澄宇
  • 3篇刘凌
  • 2篇赖毅妍
  • 2篇刘世明
  • 2篇陈佩贞
  • 2篇陈锐
  • 2篇周旭红
  • 1篇关明媚

传媒

  • 5篇广东医学
  • 5篇血栓与止血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广东省医学会...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广州医药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第七次全国心...
  • 1篇第八届全国难...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α、沙利度胺和羟基脲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沙利度胺和羟基脲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JAK2-V617F基因突变的作用.方法 对确诊为PV且JAK2-V617F阳性、BCR-ABL阴性患者45例,分成羟基脲+干扰素治疗组(A组)18例;羟基脲+沙利度胺治疗组(B组)17例;对照组(C组)为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干扰素或沙利度胺而单用羟基脲治疗组10例.以2年为观察期,分别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JAK2-V617F表达、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学改变,及脾脏大小的改变等指标.以比较三组方案的疗效.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脾脏肿大程度均有改善,但三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骨髓纤维化程度进展不明显,C组骨髓纤维化程度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2年后JAK2-V617F基因突变均无转阴.结论 羟基脲联用干扰素或沙利度胺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单用羟基脲相比,血液学指标改善疗效相似,对JAK2-V617F基因突变均无明显疗效,但在抑制骨髓纤维化方面疗效显著.
刘凌庞缨冯莹叶絮周旭红蔡晓东谢玮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疗效
白介素40在防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白介素40在防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应用。为开发更有效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药物,本发明经研究发现,白介素40(IL‑40)可产生更有效的激活中性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信号,既能显著升高外...
肖敏刘世明伍志华楚心唯谢玮张千兵闵志群黄泽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发心脏肌钙蛋白增高1例
心脏肌钙蛋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反映心肌损伤且有很高心肌特异性的血清标记物,已受到广泛肯定,本文报告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却引发心脏肌钙蛋白增高病例资料.
陈佩贞谢玮钱家琦陆东风
关键词:心肌损伤心肌钙蛋白醛固酮增多症
文献传递
以凝血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血管炎1例
2012年
患者,女,79岁,因皮肤瘀斑5年、水肿1年、加重2个月,于2010年10月8日入院。患者近5年全身皮肤多处瘀斑,1年前出现血尿、黑便,下肢水肿,到当地医院查APTT、PT均〉120 s,血象三系减少,予输血浆、血小板治疗。2个月前出血加重,无尿、气促,入当地医院透析,输注血浆,口服泼尼松,疗效欠佳,转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2年,平时血压、血糖控制良好。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颜面水肿,双侧外耳道遗留陈旧血迹,全身皮肤多处瘀斑及隆起出血性皮疹,颈静脉充盈,
刘凌冯莹庞缨谢玮叶絮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炎皮肤瘀斑出血性皮疹颈静脉充盈输注血浆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4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其24h 内尿白蛋白量(UAE)分为白蛋白尿正常组21例,微白蛋白尿组15例,临床肾病组7例,另为合并急性并发症组6例。同...
谢玮刘敏涓冯莹周旭红
文献传递
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CLC-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接受硼替佐米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在化疗前后CLC-3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硼替佐米对MM患者CLC-3的影响及疗效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技术分离12例初发、及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浆(瘤)细胞,检测其CLC-3蛋白表达情况。然后所有观察病例均予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至少4(4-6)个疗程,检测其CLC-3蛋白表达的水平,了解该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12例MM患者治疗前的CLC-3均存在高表达。经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后,其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6例完全缓解(CR)及4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患者,CLC-3表达水平恢复接近正常。结论:硼替佐米可以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LC-3的表达情况产生影响,CLC-3表达水平与硼替佐米疗效呈负相关性。硼替佐米直接能否下调CLC-3水平,以及氯通道可否作为治疗该病的新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庞缨汤勇波李澄宇谢玮郭锐刘捷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氯通道CLC-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发心脏肌钙蛋白增高1例
2002年
谢玮陈佩贞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TNTCTNI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7年
谢玮刘敏涓
关键词:凝血酶纤溶抑制物糖尿病
多发性骨髓瘤1号和11号染色体异常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国内初治及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号、11号染色体异常及其与临床血清学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43例MM患者进行1q21、CCND1、ATM(11q22.22)特异序列探针FISH检测,同时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CC,R显带)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结果 43例MM患者FISH检测结果,41.86%(18/43)检测出染色体异常,其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q21扩增14例(32.6%),ATM异常10例(23.3%),CCND1扩增4例(9.3%)。常规染色体核型成功分析40例患者,8例核型异常(20%),核型异常患者(100%)均伴有≥1种FISH探针异常,涉及11号异常5例62.5%,1号异常5例62.5%。疗效观察中1q21扩增14例,其中CR/n CR患者4例,PR患者4例,MR患者1例,PD患者4例,未治出院1例。CCND1扩增异常4例,其中CR患者1例,PD患者2例,死亡1例。ATM缺失异常3例,CR患者2例,PD患者1例。结论对于初治及复发难治MM患者,FISH检测异常率高于传统核型分析技术,核型为超二倍体及11号染色体三体MM患者预后可能较好,化疗完全缓解率较高;伴有1q21扩增、CCND1扩增且核型异常MM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郭锐李娟庞缨谷景立冯莹谢玮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细胞遗传学染色体畸变预后
PDD与PT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IL-6水平的影响比较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对比PDD(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与PTD(硼替佐米+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治MM患者38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PDD组19例,PTD组19例。分别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M蛋白、瘤细胞数、β_2微球蛋白等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DD组治疗总缓解率(sCR+CR)为31.58%(6/19),与PTD组的5.26%(2/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而PDD组又低于PTD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PDD组M蛋白、瘤细胞数以及β_2微球蛋白水平均低于PTD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PDD组与PTD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D组在脱发及心脏毒性方面的发生率比PTD组明显减少。结论:PDD方案治疗MM的临床疗效更佳,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IL-6、M蛋白、瘤细胞数、β_2微球蛋白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玮庞缨叶絮冯莹李澄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白细胞介素-6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