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 作品数:2 被引量:37H指数:2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2株放线菌的抗菌活性及分类学地位被引量:11
- 2015年
- 旨在对2株放线菌HD-103和HD-109的抗菌活性和发酵液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并明确2株菌的分类学地位。以13种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菌,利用琼脂柱法分析2株生防菌的抗菌谱;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glycines)为指示菌,利用杯碟法检测2株生防菌发酵液的热稳定性、p H稳定性及紫外稳定性,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相分类法对2株菌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2株菌的抗真菌谱均较广,其中HD-103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f.sp.Glycines)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23.7 mm,HD-109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25.0 mm;HD-103的抗菌活性物质较HD-109的活性物质更为稳定;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HD-103与HD-109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的2个菌株。菌株HD-103与HD-109能够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其发酵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具有开发为新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 周丽娜王莉莉张永娜杜春梅
- 关键词:抗菌活性
- 微生物共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6
- 2015年
- 本文对微生物共培养的发展历史及其在食品、农业、工业及污水净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已知的共培养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学关系进行了总结。人们利用微生物联合共培养、序列共培养和共固定化细胞混菌培养等技术来获得新的代谢产物,提高产量,改造传统发酵工业,生产能源物质,提高底物利用率,扩大底物范围,降解有毒物质。共培养微生物之间可能具有协同代谢作用、诱导作用、种间群体感应、基因转移等多种生态学关系。对共培养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机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共培养技术的应用潜力。
- 徐德阳王莉莉杜春梅
- 关键词:微生物共培养混合发酵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