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泰 作品数:52 被引量:129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轻工技术与工程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理学 更多>>
食品加工环境胁迫因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21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生长可导致反复的食物污染。食品加工储藏常用的冷藏、干燥、酸处理以及消毒剂处理等使微生物长期处于胁迫环境下,对生物膜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总结了常见的食品加工胁迫因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消毒剂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从膜流动性相关的适应策略、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和基因调控表达的角度阐述胁迫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胁迫环境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真实环境下其生物膜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设定清洁、消毒标准有利于降低食源性致病菌传播的潜在风险。 王园 孙琳珺 程颖 王翔 刘阳泰 林玉海 董庆利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生物膜 消毒剂 厨房食品接触面上猪肉糜中沙门氏菌转移能力评估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厨房中不同食品接触面清洗方式对沙门氏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室仿真模拟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由于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导致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即食食品的过程。按国标法GB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测定转移的沙门氏菌菌落总数,计算转移率数据,定量描述消费者家庭厨房猪肉糜制作过程中沙门氏菌通过交叉污染传递路径从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食品接触面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能力。结果沙门氏菌从猪肉糜转移到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不同食品接触面的转移率是2.41%~42.93%。5种食品接触面被(8.00±0.04)logCFU/mL的沙门氏菌污染后,不清洗时,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转移率均低于1%。用500 mL无菌水或500 mL无菌水加有1 mL洗洁精的水冲洗各厨房食品接触表面后,不足以避免即食食品被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结论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会导致沙门氏菌通过厨房食品接触面交叉污染即食食品。清洗处理可以降低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但清洗不足以完全去除沙门氏菌的污染。检测数据为家庭厨房中食源性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模型参数基础。 王真 董庆利 王翔 秦晓杰 汪童 杨景棋 袁世豪 刘阳泰关键词:沙门氏菌 猪肉糜 家庭厨房 交叉污染 转移率 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杀菌剂耐受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3年 苯扎氯铵属于季铵盐类杀菌剂,在家庭、医疗环境以及食品加工环境中广泛使用,在食源性致病菌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生物被膜的存在或苯扎氯铵的不当使用易使食源性致病菌产生杀菌剂适应性,进而对同源和异源杀菌剂的耐受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苯扎氯铵适应与食源性致病菌直接耐受性的关系,从外排泵相关基因表达、细胞膜修饰及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胞形成等方面阐述了食源性致病菌苯扎氯铵直接抗性增强的原因;其次介绍了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从生物被膜形成、自发性突变和基因水平转移及外排泵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原因。本文有助于了解致病菌在苯扎氯铵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并为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和致病菌防控提供参考。 牛洪梅 朱华剑 许莉 王园 刘阳泰 秦晓杰 董庆利 王翔关键词:苯扎氯铵 食源性致病菌 耐药性 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Meta分析 被引量:10 2020年 对近年来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进行Meta分析。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系统检索,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得到关于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的研究文献,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共纳入43篇研究文献,涉及全国16个省、3个直辖市和3个自治区,共计12000余份样品。Meta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7年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并检出率为4.90%(95%CI:3.72%~6.42%)且检出率符合Beta分布,分布函数为Beta(624,121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并检出率具有较高异质性(P<0.01),且在1.31%~93.55%范围内波动。采样年份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检出率在2003—2017年间呈现波动性,不同采样年份中的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熟肉制品类别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熟制猪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17.62%;95%CI:4.34%~50.24%),其次为熟制牛肉制品(15.67%;95%CI:6.86%~31.90%)和熟制鸭肉制品(8.11%;95%CI:2.64%~22.32%),而熟制鸡肉制品中的检出率最低为5.77%(95%CI:0.86%~30.21%)。2003—2017年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整体污染水平不高,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采样年份和不同熟肉制品类别中均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提示需加强对我国熟肉制品的监管,有效地预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 方太松 王军 王晔茹 吴瑜凡 刘阳泰 王翔 董庆利关键词:食品安全 熟肉制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 污染水平 META分析 以“四个面向”为基础的《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研究 2024年 为落实推进食品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以增强“四个自信”为育人目标,以科学研究的“四个面向”为基础,从“历史文化/案例”“科学创新”“政策指导”“产业发展”和“生活点滴”五个角度入手,充分挖掘思政案例,建立了《食品工艺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典型案例库,并充分解析了不同思政案例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以期推动《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养以及过硬专业技能的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悦 秦晓杰 王翔 刘阳泰关键词:立德树人 食品工艺学 3种流通模式下生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暴露评估 被引量:7 2019年 本研究通过对3种生猪肉流通模式进行简化,根据生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初始污染水平抽检数据及调研环境参数,评估对比了3种流通模式下单增李斯特菌在生猪肉中的最终暴露量。结果显示:基于全程非冷链的热鲜猪肉最终阳性检出率约为42.12%,超过风险阈值概率约为21.05%;基于部分冷链的冷鲜猪肉最终阳性检出率约为12.07%,超过风险阈值概率约为1.61%;基于全程冷链的冷鲜猪肉最终阳性检出率约为6.50%,超过风险阈值概率约为0%。相关性分析表明,初始污染水平与最终暴露量Pearson相关系数均为0.70以上,影响最大。因此,冷鲜猪肉较热鲜猪肉更有利于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基于全程冷链的冷鲜猪肉应被积极推广。同时在生猪肉供应链中,更应注重源头控制,严格设置并控制各流通环节的环境条件。 刘阳泰 孙菀霞 刘宝林 董庆利关键词:冷藏链 食源性致病菌 单增李斯特菌生态行为模型构建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随食品链相关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生长-失活-再生长”生态行为规律。方法以热加工为失活条件,综述单增李斯特菌生态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和相关机制。结果单增李斯特菌在“生长-失活”过程中,细胞的历史生长条件会对其失活特性产生影响,在“失活-再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历史生理状态会影响其修复再生长的延滞期。结论食品链中细菌的生长和失活是连续的过程,有必要研究在连续的环境条件变化过程中细胞的生态行为,以期为食品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防控提供支持。 朱玉婷 郑家铭 刘弘 刘阳泰 李卓思 王翔 董庆利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 生态行为 2021年上海市部分即食果蔬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 2023年 【目的】分析上海市即食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即食果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相关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6—9月在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共采集生菜、苦苣、圣女果等12种即食果蔬143批次样品,依据《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相关标准,对样品中菌落总数、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143批次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68批次,检出率为47.55%(68/143)。其中,致病菌共检出7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32.87%,47/143),其次为克罗诺杆菌(20.98%,30/143)、沙门氏菌(0.70%,1/143)和单增李斯特菌(0.70%,1/143),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不同即食果蔬中苦苣、黄瓜、圣女果和蜜瓜的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7.33%、17.14%、16.00%、15.38%。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销售的果蔬样品中致病菌污染率均较高。【结论】上海市不同即食果蔬中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罗诺杆菌是主要的风险因子,应加强即食果蔬采后污染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 秦晓杰 李嘉铭 孙天妹 刘阳泰 王翔 李卓思 杨朔 董庆利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监测 食品安全 不同介质间采用矩阵量化气单胞菌的交叉污染 2015年 为定量描述气单胞菌在不同介质间的转移及变化过程,基于单个细菌在每次转移过程中只能被转移到一个介质表面的假设,采用矩阵方式将气单胞菌的转移路径及被转移的可能性集中于一个二维的数据表格之中,并对不同场景下气单胞菌在不同介质表面的交叉污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矩阵方式不仅可用于探究交叉污染对细菌受体表面带菌量的变化,同时可定量分析细菌供体表面带菌量的变化,如在分割冷却猪肉前、后,猪肉中气单胞菌的带菌量平均值分别为3.02 lg CFU/g、1.82 lg CFU/g。对不同场景下各介质带菌量的量化结果证实:分割冷却猪肉后,若及时对被污染的案板、刀具等介质进行清洗或更换,可有效降低交叉污染水平并可预防二次交叉污染的发生。 董庆利 王海梅 Pradeep K Malakar 刘阳泰关键词:气单胞菌 交叉污染 矩阵 介质 拉曼光谱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3年 生物被膜是菌群被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所包裹的一种细菌生存定殖形式。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具有不易检测和清除的特点,可能释放菌体进一步污染食品环境,导致消费者罹患食源性疾病风险上升,威胁食品安全。拉曼光谱是一种实时、快速、无损的检测技术,也被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检测中。该文对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的生物被膜信息获取与分析工作进行了介绍,归纳了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中多糖、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含量与代表性拉曼特征峰的对应关系,以及生物被膜在抗逆环境中基质、信号分子表现出的拉曼谱图变化,并讨论了拉曼光谱与其他检测技术联用检测生物被膜的可能。拉曼光谱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精准检测方面虽仍具挑战,但可通过对检测过程的标准化、定量化,进一步扩大该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范围。 朱华剑 董庆利 申佳琪 牛洪梅 胡敏敏 窦鑫 贾凯 李代禧 刘阳泰关键词:拉曼光谱 生物被膜 食源性致病菌 胞外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