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冰

作品数:54 被引量:216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4篇地质
  • 11篇盆地
  • 9篇孔店组
  • 7篇油气
  • 5篇地质构造
  • 5篇合金
  • 4篇地层
  • 4篇地震
  • 4篇油气资源
  • 4篇粘结相
  • 4篇高熵合金
  • 4篇海底
  • 4篇海盆
  • 4篇层序
  • 3篇硬质
  • 3篇油气资源潜力
  • 3篇源岩
  • 3篇深水
  • 3篇石油地质
  • 3篇烃源

机构

  • 36篇广州海洋地质...
  • 19篇成都理工大学
  • 1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1篇中国石油天然...
  • 9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技术公司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54篇韩冰
  • 12篇姚永坚
  • 12篇李学杰
  • 11篇丘东洲
  • 11篇杨楚鹏
  • 11篇李勇
  • 7篇万荣胜
  • 7篇肖敦清
  • 6篇朱本铎
  • 6篇袁淑琴
  • 5篇颜照坤
  • 5篇蒲秀刚
  • 5篇刘子藏
  • 4篇张伙带
  • 4篇龙剑平
  • 4篇兰亚萍
  • 4篇杨梅
  • 4篇李丽
  • 4篇孙鸣
  • 3篇吕文超

传媒

  • 5篇海洋地质
  • 4篇地球科学
  • 3篇内蒙古石油化...
  • 3篇沉积与特提斯...
  • 3篇南海地质研究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极地研究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华南地质与矿...
  • 1篇石油物探
  • 1篇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6篇2012
  • 10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阿纽伊缝合线在新西伯利亚群岛和拉普捷夫海地区的延伸——美亚海盆起源的探讨
2011年
南阿纽伊(South Anyui)缝合线是东北亚地区主要的构造边界,被认为是侏罗纪西伯利亚与北美洲之间洋盆闭合的遗迹。它的演化史对北极地区中生代的重建及研究美亚海盆的起源与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阿纽伊缝合线三种延伸的推测进行评述。1)该缝合线延伸至科累马河口附近,并与旋转转换带相遇。但本文证实了南阿纽伊缝合线向西延伸至大利亚霍夫岛,因而否定了对美亚海盆的起源的简单几何旋转模式。2)南阿纽伊缝合线从大利亚霍夫群岛延伸至安茹群岛,但安茹群岛的地质调查发现,南阿纽伊缝合线并没有穿过该群岛。因此,所有认为美亚海盆以旋转模式打开的观点均不成立。3)对南阿纽伊缝合线的泰米尔连接模式进行检验,结论也是不成立的。前人关于南阿纽伊缝合线穿过新西伯利亚群岛和拉普捷夫海的模式失败的原因表明,中生代早期并不存在分隔新西伯利亚一楚克奇地体与西伯利亚的洋盆。这样,西伯利亚与北美陆块在侏罗纪为统一的联合古陆。本文的证据认为,南阿纽伊缝合线在大利亚霍夫群岛处折回,并沿名为Chroma环弯曲路径延伸,直至科累马环缝合线。该模型认为,南阿纽伊缝合线是侏罗纪美亚大陆边缘与来自太平洋的增生地体之间大型边界的一部分。北太平洋的现代边界亦相当曲折。认为在侏罗纪边界较平,美亚海盆起源为普通的弧后盆地。本文提出了美亚海盆打开的两极平行四边形模型,并验证其演化过程。
Alexander B. Kuzmichev韩冰李学杰
南海南沙海槽大型海底滑坡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被引量:7
2021年
大型海底滑坡的研究对认识海底斜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的高精度多波束数据和重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识别了南海南沙海槽一处大型海底滑坡,描述了其发育特征,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该滑坡体覆盖面积达6 300 km2,横向最宽50 km,延伸最远140 km.上部源头区外形呈半环形,滑坡后壁的高度落差200~350 m,平均坡度0.7°,发育基底剪切面和掀斜断块.中部滑移区呈拱形,分布于1 600~2 400 m水深段,平均坡度1°~3°,发育基底侵蚀面和大量残余块体.下部堆积区呈扇形,分布于2 400~2 800 m水深段,平均坡度0.1°~1.0°,发育大型碎屑流朵体和逃逸块体.研究表明不断隆升的背斜脊对高供给率沉积物的阻挡是海底斜坡失稳的内在条件,而高通量流体的聚集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使其变得更加不稳定.
任金锋任金锋孙鸣
关键词:海底滑坡南沙海槽海洋地质
大港孔店南部王官屯地区孔三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典型相序
2009年
在黄骅坳陷孔店南部王官屯地区孔三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组合划分,并对各沉积相组合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的总体特征为: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快,岩石相、地震相类型丰富。同时还建立了该区扇三角洲相的典型相序。研究结果对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丽刘子藏李勇丘东洲韩冰
关键词:扇三角洲
北极地区区域地质及美亚海盆的演化被引量:6
2012年
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之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还很低。美亚海盆的形成演化,更是众说纷纭,且很少得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及美亚海盆的扩张进行综述。北冰洋张开之前,北极地区主体是北极克拉通,周边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造山带,包括晚新元古代贝加尔造山带、中古生代加里东造山带、二叠纪—三叠纪海西造山带及早白垩世晚基末利造山带。美亚海盆中的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以及楚科奇高地、Northwind脊均为陆壳,是北极克拉通的一部分。美亚海盆应是中—晚侏罗世伴随着泛大陆的裂解开始形成,但海盆的扩张方式及时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包括晚侏罗世门捷列夫海岭从加拿大陆缘裂离及门捷列夫海岭从罗蒙诺索夫海岭裂离等。这些观点均难以解释美亚海盆的外形与地理特征。平行四边形模式,虽能较好地解释美亚海盆演化的外形特征,但其地球动力系统复杂,尚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
李学杰姚永坚韩冰杨楚鹏
关键词:区域地质
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被引量:10
2010年
根据钻井资料、地层剖面资料,利用Surfer8.0软件编制出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各组段的残留地层等厚图,得出各组段残留地层的沉积总量,并计算出各阶段沉积通量:21.4t/(m2·Ma)、184.2t/(m2·Ma)、278.0t/(m2·Ma)、147.6t/(m2·Ma)、703.5t/(m2·Ma)、272.0t/(m2·Ma)。然后,利用物质平衡法将沉积物回剥至龙门山造山带并进行脱压校正,计算出晚三叠世龙门山造山带剥蚀总厚度为2514m,各阶段造山带剥蚀速率分别为:0.009mm/a、0.114mm/a、0.133mm/a、0.094mm/a、0.423mm/a和0.133mm/a。最终,重塑了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的隆升历史:在距今228.0~199.6Ma的时间内龙门山造山带地壳隆升了约4.3~4.6km,地表隆升了1.8~2.1km;并且隆升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初始隆升(228.0~216.5Ma)、加速隆升(216.5~211.0Ma)、缓慢隆升(211.0~203.6Ma)、急剧隆升(203.6~202.7Ma)和缓慢隆升(202.7~199.6Ma)五个阶段。
颜照坤李勇董顺利韩冰陈浩
关键词:沉积通量剥蚀龙门山造山带隆升
南海海底地震仪三维深地震探测的进展及挑战被引量:15
2018年
获取深部速度结构是认识南海形成演化模式的基础.海底地震仪(OBS)二维与三维深地震探测技术是获取深部速度结构最成功的方法之一.OBS三维探测结果揭示:西南次海盆横跨残留扩张脊两侧洋壳不对称增生的速度结构特征;东部次海盆具有4种不同洋壳类型的速度结构;珍贝-黄岩海山链是在海盆停止扩张后6~10 Ma岩浆活动形成的;东沙隆起区显示了张裂期后的岩浆活动及其上涌通道;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前缘是受到张裂期后岩浆活动影响的减薄陆壳.IODP367-368钻探区实施的OBS三维探测将以建立南海洋陆转换带(COT)张裂-破裂机制模型为科学目标.OBS三维探测方法在南海各向异性、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等方面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明辉杜峰王强丘学林丘学林孙龙涛韩冰孙龙涛张洁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岩浆活动地球物理
北极阿拉斯加北坡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被引量:12
2011年
阿拉斯加北坡盆地位于北极圈北部一个古、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主要发育石炭系以来海相—非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盆地的主体构造呈NWW—NW向和近EW向,经历了前中泥盆世埃尔斯米尔造山、晚泥盆世—中侏罗世被动边缘、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裂谷以及晚期的布鲁克斯造山和前陆4个构造演化阶段。盆地主要发育生油为主的三叠系和侏罗—白垩系页岩、生气为主的盆地相页岩2套烃源岩,以二叠系—下三叠统非海相和三角洲相碎屑岩、下三叠统和下白垩统浅海相砂岩、石炭系台地相碳酸盐岩和密西西比阶埃迪克特群非海相砂岩为盆地主要储层。其盖层分布广泛且封盖条件良好,以构造和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为主。盆地大部分石油产自埃尔斯米尔储层,石油和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大,主要位于盆地北部,其中楚科奇海岸和布鲁克斯山前的构造发育带以及北部深水地层圈闭是未来油气有利勘探区域。
姚永坚李学杰杨楚鹏韩冰殷征欣徐巧越
关键词:地质构造油气资源
神狐海域水合物沉积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ICP-MS对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SHW2和SHW7两钻孔柱状样品含水合物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SHW2及SHW7两钻孔各12个样品的ΣREE丰度平均值与上陆壳的平均值接近;沉积物中轻稀土和重稀土存在显著分异,两钻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近,与上陆壳和代表上地壳平均值的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稀土元素分布形态相似,并继承了源区母岩性质,显示出物源主体为陆源岩。两钻孔稀土参数剖面图显示,稀土总量(ΣREE)和轻稀土总量(LREE)、重稀土总量(HREE)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δCe与δEu基本显示负相关,推测其沉积物源具有相似性。
王彦美韩冰吴能友赵明辉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神狐海域南海北部
北极区域地质与北冰洋形成演化
李学杰姚永坚杨楚鹏韩冰
利用磁场异常地史分析研究北冰洋欧亚海盆的形成演化
2011年
通过校正俄罗斯和美国以前及最近所有磁测数据,建立了欧亚海盆新的综合磁场数据库和磁异常剖面图。磁测数据地史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沿每条磁测线识别线性磁异常,计算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相对运动的欧拉旋转极位置,海底扩张速率的时空分析,以及板块重建等。本文建立了整个欧亚海盆新生代主要磁等时线样式(24、20、18、13、6、5、2a磁异常条带)。海盆西部的磁等时线样式与最近出版的磁等时线图一致(Brozena等,2003)。首次对海盆东部磁等时线进行了详细刻画,并扩展到拉普捷夫海大陆架区。建立了欧亚海盆海底扩张的主要阶段,每一阶段以特定扩张速率和扩张不对称程度为特征,沿着Gakkel海岭追踪得到的这些特征差别。每一特定阶段,建立了欧亚海盆海底扩张的系统模式。依据重力资料,勾画了板块间初始裂开时对应的洋陆过渡带的轮廓,并讨论了Gakkel海岭两侧磁场和海底地形差异特征。以最新及近期发表的数据为基础,详细讨论了欧亚海盆演化的阶段特征。研究成果与北大西洋和邻近的北极盆地的板块动力学机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V. Yu. GlebovskyV.D. KaminskyA.N. Minakov韩冰杨丽娟(校对)
关键词:海盆磁场欧亚板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