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甘肃省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中新世
  • 3篇临夏盆地
  • 2篇早白垩世
  • 2篇中中新世
  • 2篇化石
  • 2篇白垩世
  • 1篇地层学
  • 1篇动物
  • 1篇多态性
  • 1篇行为习性
  • 1篇野生动物
  • 1篇引物
  • 1篇人类文明
  • 1篇生物地层
  • 1篇生物地层学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统计分析
  • 1篇头骨

机构

  • 9篇甘肃省博物馆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自然博物...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自然博物...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李岩
  • 2篇孙志谦
  • 2篇刘迪
  • 2篇张玉光
  • 1篇王世骐
  • 1篇刘庆国
  • 1篇汪筱林
  • 1篇李春晓
  • 1篇汪琪华
  • 1篇周忠和
  • 1篇杨红
  • 1篇张晓晓

传媒

  • 3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陇右文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少数引物对3个绵羊类群的RAPD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对 3个不同绵羊类群 (波德代 ,无角陶赛特 ,藏陶杂种羊 )的共 11个样本DNA进行了RAPD分析 .结果表明 ,无角陶赛特羊与藏陶杂种羊 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小 ,为 0 110 2 ;波德代羊与藏陶杂种羊 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最大 ,为 0 2 989;无角陶赛特羊与波德代羊 2个种群间遗传距离为 0 16 5
杨红李岩
关键词:RAPD引物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基因分析
甘肃省临夏盆地渐新世—中中新世爪兽科和马科(奇蹄目,哺乳纲)化石被引量:1
2022年
甘肃临夏盆地因巨厚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中奇蹄目化石因在生物地层和古环境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而备受关注。本文描述了甘肃省临夏盆地发现的3种爪兽和一种安琪马化石。椒子沟地点的Schizotherium ordosium进一步证实椒子沟组的时代当属晚渐新世;老沟地点和上沟地点的Schizo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和Anisodon sp.表明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适宜期,我国北方爪兽类的生物多样性是比较高的;上沟地点的Anchitherium gobiense是通古尔期的代表物种之一,它的存在说明上沟化石地点的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爪兽类和安琪马都是林栖型的动物,指示了临夏盆地晚渐新世以疏林环境为主,中中新世晚期温湿森林更加普遍。
李岩沙卓菲苟诗皓张彤刘傲然陈少坤
关键词:渐新世中中新世
对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的认识及思考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
李岩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珍稀禽类
2001年
甘肃省地处祖国中部,位于黄土高原,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自然地理情况极为复杂。从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至高山裸岩,干旱荒漠,境内均有分布,景观的多样性造就了这块土地上栖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其中鸡类最具特色,占国内鸡形目种数的1/3。
李岩孙志谦
关键词:野生动物斑尾榛鸡
早白垩世甘肃鸟属化石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只中生代鸟类化石.2002以来,在玉门市昌马乡同一层位又得到两块鸟后肢标本.通过与玉门甘肃鸟和现生鸟类后肢比较后发现,它们骨骼的部分特征与玉门甘肃鸟化石有所区别,骨骼形态特征、发育的程度不尽相同,其中一块标本显示了瓣蹼的印痕.研究表明,甘肃鸟属在早白垩世就已经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适应类型,也说明甘肃鸟属的鸟类代表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确切证据的适应水生生活的鸟类.
李岩
关键词:早白垩世化石
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头骨的发现及生物地层学分布被引量:2
2021年
玛姆象科是象型类两个基本分支之一.然而由于发现材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欧亚大陆玛姆象类的解剖学特征及系统演化所知甚少.来自甘肃临夏盆地老沟地点的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中新乳齿象头骨,也是欧亚大陆发现的第二件早-中中新世玛姆象科头骨,另外一件是发现于法国的苏黎世轭齿象(Zygolophodon turicensis),但保存不佳,因此,该标本对研究玛姆象类在早-中中新世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发现的标本颊齿轭型化程度比经典的苏黎世轭齿象(Zygolophodon turicensis)稍低,例如,齿脊比较粗壮,压缩齿谷,主齿柱新月嵴粗,侧视高度达齿谷的一半,牙齿釉质层厚.因此可归入之前在内蒙古通古尔中中新世报道过下颌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该头骨具有玛姆象类中的独特的衍征,例如,眼眶位置比苏黎世轭齿象靠后,且略偏向头顶.后一特征与豕脊齿象类相近,它的外鼻孔位置非常靠后,开口偏向上方,这些特征说明中新乳齿象在玛姆象科中具有独特的演化地位.中新乳齿象具有较显著的时代意义,早期较原始的同心中新乳齿象的时代为早中新世晚期到中中新世早期,约17~14 Ma;后期较进步的戈壁中新乳齿象的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在13.7~11.8 Ma左右.
李岩张晓晓张晓晓王世骐
关键词:临夏盆地中中新世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鹫类化石一新材料被引量:2
2014年
对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的一件晚中新世大型猛禽化石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描述.该标本较之前在我国发现的晚中新世大型猛禽类江苏泗洪的顾氏中新鹫(Mioaegypius)、山东山旺的泰山齐鲁鸟(Qiluornis)和甘肃鹫(Gansugyps)的个体均小,骨骼反映出的形态结构和前后肢比例及头骨比例也与其它鸟类有所差异.系统研究表明,它是甘肃鹫属一新材料.这一大型猛禽的发现,为研究早期猛禽类的演化、鸟类多样性以及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地层与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李岩张玉光何文孙志谦汪琪华
关键词:晚中新世
甘肃鸟的新材料及其解剖和行为习性的补充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继1984年首次报道甘肃玉门昌马发现的早白垩世甘肃鸟及2006年记述多件甘肃鸟标本以来,再次对发现于2004~2006年间的9件甘肃鸟标本进行形态的详细观察,补充描述甘肃鸟新的骨骼特征,包括侧面保存的胸骨、有较完整的镰刀形龙骨突及胸骨背侧特征等;部分前肢骨骼上有位于关节位置、呈短长方形的尺腕骨和桡腕骨;指式"2-3-1",小指骨的爪节完全退化消失;后肢各趾中第1趾节最长,趾爪短小且弯曲度小;第Ⅰ趾相对较短、细弱,与其他趾相对握;第Ⅲ趾粗壮,略短于第Ⅳ趾。在胫跗骨和跗跖骨关节处保存有鳞片状的皮肤印痕,趾骨间有蹼的印痕。通过指示性骨骼测量的三元分析,得出甘肃鸟是一类善飞的潜水鸟,其习性接近于部分现生的鸭科成员,与之前有关甘肃鸟生活习性的推测较为接近。
李岩张玉光周忠和李志恒刘迪汪筱林
关键词:早白垩世习性
基于形态对比和统计分析的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识别和判断被引量:5
2010年
鸟类栖息行为是鸟类重要的生活习性,与鸟类后肢骨骼的形态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适应演化关系,而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分析推断也是古鸟类学研究的热点。文中通过对大量现生鸟类的后肢骨骼系统进行形态学对比、统计学分析,分别以后肢3块骨骼的长度变化、跗跖骨远端跖骨滑车的特征差异、第Ⅲ趾趾节长度变化规律和第Ⅲ脚爪爪弧的弧度大小为研究对象,并与其对应的栖息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将判断特征和有效变量运用于中生代鸟类栖息行为的推理中。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对中生代鸟类的栖息行为得出如下的推断:大量基干鸟类的栖息习性是以攀援为主,只有少数可以树栖生活,反鸟类的栖息习性十分接近树栖鸟类,今鸟类的栖息行为兼有树栖、地栖的习性。
张玉光刘迪李志恒李岩刘庆国
关键词:统计分析中生代古鸟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