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对黄斑水肿检查的临床研究
- 目的:评价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的黄斑水肿模式(macular edema module,MEM)对黄斑区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经德国海德堡视网膜血管造影 (HRA)证实的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和B...
- 周丹赵明
- 文献传递
- 视网膜断层扫描检查黄斑水肿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评价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的视网膜软件模块(HRTⅡ-RM)检测黄斑水肿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性临床研究。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间就诊的65例(126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依据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分为黄斑水肿组和无黄斑水肿组。采用HRTⅡ检查黄斑水肿眼的病变形态特征及视网膜中心部和外环部水肿指数(e值)变化,分别记录为e1和e2。将入选眼e值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最佳矫正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的N1波和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RT Ⅱ-RM扫描可分辨出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包括囊样、局部及弥漫水肿。有无黄斑水肿组间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1:t=-19.238,e2:t=-12.436;均P〈0.01)。e1和e2诊断黄斑水肿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75和1.411,敏感性为92.9%和91.8%,特异性为97.6%和95.1%。视网膜厚度值与e值有相关性(e1:r=0.816,e2:r=0.587;均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658,视网膜外环部r=-0.640;均P〈0.01);多焦视网膜电图N1波潜伏期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266,视网膜外环部r=0.312;均P〈0.01);N,波振幅密度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609,视网膜外环部r=-0.586;均P〈0.01);P.波潜伏期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529,视网膜外环部r=0.431;均P〈0.01);P,波振幅密度与e值有相关性(视网膜中心部r=-0.783,视网膜外环部r=-0.714;均P〈0.01)。结论应用HRTⅡ-RM检测黄斑水肿患者,不仅能反映病变局部形态学改变特征,而且可显示其定量指标e值的变化,这均与视网膜的功能变化有关,可应用于临床检测黄斑水肿患者。
- 周丹魏文斌刘妍田蓓汪东生赵明
- 关键词:视网膜体层摄影术
- 正常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比较
- 2013年
- 目的探索正常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波形分析的新方法。方法正常受试者30例,共30眼,排除眼部疾病及可引起眼部表现的全身疾病。采用ISCEV标准化方法记录正常受试者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刺激图形采用翻转的棋盘格,分别以60'及15'视角刺激,得到时域波形。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域波形。分析频域波形中各指标的分布情况,比较时域、频域波形中各指标的变异性,比较不同空间刺激频率下时域、频域波形各指标的差异,时域波形中P100的振幅、潜伏期与频域波形中的主要频率、主要频率振幅以及3个主要频率振幅的总和。结果图形视觉诱发电位频域波形的主要频率均分布于1~30Hz;时域波形中的潜伏期变异系数最小,仍为检测异常最为敏感的指标,频域波形中主要频率振幅和的变异系数小于时域波形中振幅的变异系数;时域波形的潜伏期、振幅在不同空间频率刺激下(分别为60'与15'视角的翻转棋盘格刺激)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频域波形的主要频率与主要频率振幅和在不同空间频率刺激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人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频域分析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未发现较时域分析更为敏感可靠。
- 赵明刘妍
- 关键词:诱发电位视觉傅里叶分析频谱
-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觉电生理学检测指标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揭示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视觉电生理检查的特征及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使用罗兰RETIport电生理仪,记录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43例86眼的F-ERG、P-VEP及F-VEP。结果受检的86只视网膜色素变性眼中,ERG中暗视视杆细胞反应为熄灭型者占83.7%、暗适应最大反应为熄灭型者占57%、明视视锥细胞反应为熄灭型者占57%、闪烁光反应熄灭型者占43%、Ops熄灭型者占62.8%;P-VEP无波形的患者占26.7%;F-VEP均引出波形。其中视力<0.3与视力≥0.3患者相比,各种电生理检查指标均有显著性降低。视力≥0.3患者的视力与各项电生理检查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结论RP患者的F-ERG各反应与VEP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 刘妍魏文斌赵明
- 关键词: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色素变性
- mfERG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视觉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RG,mfERG)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就诊的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mfERG N1波,P1波的振幅及潜伏期变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1波振幅由环1~环5均降低(P〈0.01),P1潜伏期则表现为环3~环5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N1波的振幅环3(t=5.121,P〈0.01)和环4(t=4.601,P〈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波潜伏期环5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P=0.031)。糖化血红蛋白(r=-0.708,P〈0.05)和总胆固醇(r=-0.771,P〈0.05)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fERG的P1振幅降低呈负相关。结论 mfERG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功能的敏感检测方法,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可以预防及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 赵明刘妍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小波分析法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验证小波分析在原发型开角性青光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提取中的可靠性。方法正常志愿者10人(10眼),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2例(12眼),分别为正常组和青光眼组,2组均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测量。利用离散Meyer小波对原始信号进行7层小波分解,提取单一尺度小波系数,比较与原信号时域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对小波变换后的信号进行时域统计学分析。分析小波变换后信号的P1、N2、P2峰潜时,N1P1、P1N1波幅值。结果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主要成分为N1、P1、N2、P2、N3五波,其中原始信号指标正常组N1P1为(8.1±3.0)μV,青光眼组N1P1为(6.5±8.2)μV,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原始信号指标正常组P1N2为(12.5±9.1)μV,青光眼组P1N2为(12.2±4.3)μV,2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提炼出第4、5层细节系数和(D4+D5),其波形变化较正常眼显著,波形规整,主要波形成分识别度高,重构小波细节系数D45指标后正常组N1P1为(9.2±4.2)μV,青光眼组N1P1为(6.5±3.8)μV;正常组P1N2为(13.7±5.6)μV,青光眼组P1N2为(10.2±3.2)μV,N1P1和P1N2幅值差异在正常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间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小波分析可作为提取正常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的可靠方法 。
- 胡庆军田蓓郭学谦李蕊赵明
- 关键词:青光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小波分析
- 小口氏病一例被引量:1
- 2013年
- 患者男性,7岁。因双眼夜间视物不清两年,于2010年8月12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否认家族病史及父母近亲婚史,妊娠期无特殊。否认既往史及全身病史。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0.8,可矫正至1.2;双外眼及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双侧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眼底呈陈旧金箔样反光,越近周边越明显,血管呈暗紫色,近周边无法区分动静脉,血管一侧有白线,另一侧有暗影,管径正常。周边视网膜可见灰黑色斑块(图1A、B、C)。在暗室中双眼包扎3h后,见眼底转为正常橘红色,动静脉色泽正常,周边灰黑色斑块大部分消失(图1D、E)。暗适应30 min后行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未引出;视锥反应b波振幅轻度降低;最大反应a波振幅轻中度降低,b波振幅重度降低,呈负波形,潜伏期正常;Ops中度降低;30 Hz振幅轻度降低(图2)。
- 赵明刘妍田蓓
- 关键词:视紫红质视色素视网膜电图视杆细胞先天性静止性夜盲
- 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综合分析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结果并了解病理性近视眼(PM)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确诊且连续观察的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共31例(36只眼),按眼轴长度分为两组:A组10例(12只眼),眼轴长度≥30.00mm;B组21例(24只眼),眼轴长度〈30.00mm。对所有患者进行A、B超检查、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OCT(包括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分析)和mERG检查。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病理性近视眼的屈光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及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0°)、颞下、鼻下、鼻上象限P1波平均反应密度(Amp—P1)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OCT与眼底检查黄斑病变和后巩膜葡萄肿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黄斑部1—9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比较,采用混合效应模型,以分组和区域作为固定效应,受试者作为随机效应;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Amp—P1值、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数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眼轴长度为(31.77±1.27)mm,屈光度数为(-22.92±7.10)D,矫正视力为(0.31±0.25)。B组:眼轴长度为(28.64±1.17)mm,屈光度数为(-14.03±5.37)D,矫正视力为(0.55±0.35)。两组间屈光度数(t=4.20,P〈0.01)和矫正视力(t=-2.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分区中1—5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32,0.048,0.009,0.002)。两组mERG黄斑中心(0°)、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象限Amp—P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71,2.21,2.32,2.64;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
- 屠颖魏文斌周丹汪东生刘研赵明
- 关键词:黄斑视网膜电描记术
- 闪光视网膜电图时域、频域联合分析评价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的视网膜功能被引量:6
- 2009年
- 背景:闪光视网膜电图的单一时域分析方法在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视网膜功能评价的应用中存在局限性。目的:应用闪光视网膜电图时域、频域联合分析方法评价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的视网膜功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1/03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1只。方法:大鼠左眼经定量硅氧烷类油状液体注入前房以诱导慢性高眼压模型,右眼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周2个时间点,顺序记录大鼠左眼视杆反应、最大混合反应、振荡电位、视锥反应以及30Hz闪烁光反应;各波幅值、潜时由罗兰视觉电生理仪测量,通过matlab软件对视网膜电图波形进行频谱分析。主要观察指标:a波、b波、振荡电位及闪烁光反应的幅值、潜时;振荡电位频谱中主频率及其对应振幅值;各特征频率范围内的能量值(以振幅表示)。结果:术后大鼠左眼视杆反应b波幅值显著降低(P〈0.01);最大混合反应、振荡电位、视锥反应以及30Hz闪烁光反应各波幅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最大混合反应a波潜时较术前延长(P〈0.05)。振荡电位频谱中主频率对应的能量及在60~110Hz、140~170Hz、200~210Hz及230~250Hz频率范围内能量和显著下降(P〈0.05);大鼠造模前、后在60~300Hz能量总和显著降低(P〈0.01),但整个频段内能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对大鼠视网膜电图波形采用时域和频域联合分析的方法,可准确、客观地对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的视网膜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价。
- 谢楠郭学谦田蓓赵明刘志成
- 关键词:闪光视网膜电图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 小波分析在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9年
- 背景:由于动物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本身易受干扰,信号微弱,在其特征提取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传统的平均叠加技术仅依靠增加叠加次数,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提取效果不明显。目的:验证小波分析在慢性高眼压模型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提取中的可靠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实验,于2008-11/2009-03在首都医科大学动物科学部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6,8周组,每组10只。方法:大鼠单眼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对侧眼不处理,作为自身对照眼。分别于造模后6,8周时进行双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测量。利用离散Meyer小波对原始信号进行7层小波分解,提取单一尺度小波系数,比较与原信号时域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对小波变换后的信号进行时域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小波变换后信号的P1,N2,P2潜时,N1P1,P1N2幅值。结果: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主要成分为N1P1N2P2N3五波。第四五层细节系数和(D4+D5)突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局部快速变化的特点,波形规整,主要波形成分识别度高。对(D4+D5)进行统计学分析,造模后6周组造模眼与正常眼N1P1和P1N2眼间幅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组8周组各观察指标造模眼与正常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波分析可作为提取正常和模型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的可靠方法。
- 陈伯君赵明田蓓郭学谦刘志成
- 关键词: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提取小波分析SD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