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明霞

作品数:32 被引量:175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哲学宗教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3篇成像
  • 23篇磁共振
  • 15篇磁共振成像
  • 13篇卒中
  • 13篇脑卒中
  • 10篇功能磁共振
  • 9篇静息态
  • 8篇功能磁共振成...
  • 7篇动功
  • 7篇皮质
  • 6篇张量成像
  • 6篇静息态功能磁...
  • 5篇运动功能障碍
  • 5篇弥散
  • 4篇弥散张量
  • 4篇弥散张量成像
  • 4篇静息态功能磁...
  • 4篇FMRI研究
  • 3篇皮质脊髓束
  • 3篇卒中患者

机构

  • 3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7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上海市长宁区...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上海市第三康...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市功能磁...

作者

  • 32篇范明霞
  • 8篇李建奇
  • 8篇孙莉敏
  • 7篇尹大志
  • 5篇胡永善
  • 4篇吴毅
  • 4篇门卫伟
  • 4篇宁瑞鹏
  • 4篇赵智勇
  • 3篇王雪飞
  • 3篇贾杰
  • 3篇郑晓慧
  • 2篇陈伟波
  • 2篇徐敏
  • 2篇朱秉
  • 2篇王乙
  • 2篇臧丽丽
  • 2篇宋凡
  • 2篇裴孟超
  • 2篇王向晖

传媒

  • 8篇磁共振成像
  • 7篇中国康复医学...
  • 4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波谱学杂志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2011年高...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基于运动表象的fMRI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为了解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大脑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本研究共招募29名太极拳零基础被试(19名实验组被试,10名对照组被试),采用多时点纵向追踪设计,借助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技能学习早期不同时点被试完成运动表象任务时的行为和脑功能数据。结果发现:(1)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技能水平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运动表象质量也具有变好的趋势;(2)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运动表象任务诱发的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显著增强,且同样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变化特征;(3)相关检验发现,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的激活与运动表象质量以及太极拳技能水平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研究表明,太极拳技能学习早期,左侧颞上回和左侧楔前叶会伴随着太极拳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太极拳技能学习有助于优化与序列动作学习有关的脑区功能。
李琳李琳徐亚奎宗博艺赵文睿赵革姚猛占竺旋尹大志范明霞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技能学习运动表象功能磁共振成像
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感觉运动皮质重组模式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皮质(sensorimotor cortex,SMC)的重组模式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执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及29例健康人执行单手被动握拳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比较脑卒中组在康复干预前后SMC的激活差异和偏侧指数(the lateralization index,LI)变化,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执行单手被动握拳任务时主要表现为对侧脑SMC激活,脑卒中组患手对侧脑SMC的激活变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募集、集中和无激活。其中募集模式表现为康复干预后对侧脑SMC激活较干预前增加;集中模式表现为干预后对侧脑SMC激活较干预前减少;无激活模式表现为干预前后对侧脑SMC均无激活。募集组的LI在干预后趋近健康对照组,集中组的LI在干预后偏离并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上述三组患者在康复干预后FMA-UE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而募集组和集中组在康复干预前、后FMA-UE及FMA-UE绝对变化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集中组对侧脑SMC激活的相对变化量与FMA-UE相对变化量显著负相关(r=﹣0.662,P=0.014)。结论: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SMC存在不同重组模式,尤其是SMC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的现象,表明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不依赖于单一的皮质功能重组模式。
李倩文孙莉敏王鹤玮宁瑞鹏尹大志余秋蓉李哲宇沈逸凡袁彧健马天宇卢杉刘志超范明霞
关键词:脑卒中功能磁共振成像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脑卒中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运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感觉运动网络功能连接变化。方法:收集33例慢性期左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数据,采用组ICA方法提取出健康对照组与脑卒中患者组的感觉运动网络,并运用双样本t检验(P<0.05,AlphaSim校正)比较其组间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CA提取出的感觉运动网络(包括背侧、腹侧、左侧和右侧感觉运动网络)在患者组均显示其内功能连接明显下降,具体涉及脑区有:背侧感觉运动网络内的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中央后回,腹侧感觉运动网络内的左侧中央后回,左侧感觉运动网络内的左侧辅助运动皮质和右侧中央后回,右侧感觉运动网络内的左侧中央前后回。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涉及全身感觉运动功能连接网络损伤,ICA为更加全面了解感觉运动功能损伤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吴杰赵智勇唐朝正宫家玉王鹤玮孙莉敏贾杰范明霞
关键词:静息态磁共振成像卒中
慢性脑卒中伴严重偏瘫患者经胼胝体相连皮质功能连接异常对运动恢复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的经胼胝体连接脑区的功能连接改变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例慢性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康复干预1个月前后和32例健康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利用自动解剖标记图谱(anmtomical automatic labeling,AAL)识别与胼胝体直接相连的32对同源皮质脑区并进行感兴趣区水平的功能连接分析,比较这些脑区的患侧半球内、健侧半球内以及半球间功能连接的组间、组内差异,并进一步将功能连接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康复干预前和干预后半球内总功能连接差异均不显著,而半球间总功能连接显著减弱(P<0.01,FDR校正);进一步分析发现,同源脑区比非同源脑区的半球间功能连接减弱更加明显,涉及前额叶、感觉运动区、顶叶、颞叶和枕叶。与干预前相比,卒中组干预后的患侧内侧眶回与健侧内侧额回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P<0.01,FDR校正)。相关性分析显示,卒中组干预前半球间总功能连接与干预前FMA-UE评分显著正相关(r=0.590;P=0.004)。有5条半球间功能连接与干预前FMA-UE评分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3条为同源脑区连接,涉及额下回盖部、腹侧运动前区和初级运动皮质。另外2条为非同源脑区间连接,分别是患侧外侧眶回与健侧额下回眶部之间的连接、患侧顶下小叶与健侧缘上回之间的连接。此外,卒中组康复干预前有3条非同源脑区半球间连接与FMA-UE评分变化量显著正相关(P<0.05),涉及初级运动皮质、初级感觉皮质、腹侧运动前区和颞上回。卒中组干预前后功能连接变化量与FMA-UE评分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经胼胝体相连脑区的半球间功能连接下降可能是影响慢性期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感觉�
刘灵孙莉敏王鹤玮宁瑞鹏尹大志余秋蓉李哲宇沈逸凡袁彧健马天宇卢杉刘志超范明霞
关键词:脑卒中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局部一致性fMRI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探究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的脑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变化。方法:对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其中轻度和重度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各13例)和13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分别计算三组被试的全脑ReHo值,运用双样本t检验得到组间的差异脑区,进一步将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临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手腕运动功能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轻度组病灶同侧皮质下的尾状核和丘脑的ReHo显著减小,辅助运动区及病灶对侧颞下回、梭状回及小脑的ReHo显著增高。重度组病灶同侧的初级运动皮质、扣带前回、颞下回、脑岛、枕中回及丘脑的ReHo显著减小,病灶对侧额上回、颞下回及小脑的ReHo显著增高。患者子组比较,重度组病灶同侧枕中回和病灶对侧颞上回的ReHo均显著低于轻度组,其中枕中回的ReHo值与上肢和"手+腕"FMA(Fugl-Meyer Assessment)评分显示正相关(分别为r=0.647,r=0.682,P<0.001),颞上回的ReHo值亦与上肢和"手+腕"FMA评分显示正相关(分别为r=0.646,r=0.718,P<0.001)。结论:单侧皮质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静息态神经功能活动异常与运动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主要涉及邻近病灶的皮质下组织和远离病灶的脑皮质。其中一些脑区的ReHo值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存在相关性,或许说明ReHo分析可以作为评估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影像学指标。
杨浩余秋蓉魏彧徐国军王鹤玮尹大志孙莉敏贾杰范明霞
关键词:脑卒中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运动功能障碍
健康成人在手部主动、被动和想象握拳运动时脑区激活特点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健康成人手部在主动、被动和想象握拳任务下脑区激活的特点,为研究脑损伤后脑部重塑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名健康成人参与研究,选择左右手主动、被动和想象握拳任务作为刺激模式,利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各种运动任务下被激活脑区最强激活体素的T值及其坐标、激活体素值和激活体积。结果手部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任务下,健康成人脑激活区大部分重叠,主要以对侧感觉运动区、同侧小脑及对侧辅助运动区较为显著,其激活的体素值和激活体积均较大。主动及被动任务下激活脑区以对侧感觉运动区中间部(手部代表区)最明显,强度最高。想象运动和主动或被动运动相重叠的主要激活区域为双侧辅助运动区。结论健康成人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任务下的激活脑区相似,提示可用被动任务代替主动任务来观察脑损伤偏瘫患者恢复过程中的脑区激活变化,进一步探讨脑部重塑的作用机制。
孙莉敏吴毅尹大志范明霞臧丽丽胡永善
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
采用核磁共振观察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急性期的保护作用
2011年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MRI)动态观测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大鼠局部脑缺血4h和24h时脑水肿和梗死脑组织体积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白藜芦醇预处理组(简称预处理组,n=10)和对照组(n=10)。预处理组手术前10天,每日按照30 mg/kg腹腔注射白藜芦醇溶液。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白藜芦醇溶剂注射10天。10日后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永久缺血术(MCAO)。术后4 h和24 h分别采用MRI对大鼠纹状体区和顶颞叶区进行T1-SE、T2-TSE、T2-map-SE以及DW-EPI序列的扫描。采用ImageJ软件分析扫描图像中4个感兴趣区域(左侧纹状体、顶颞叶,右侧纹状体、顶颞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T2横向弛豫时间(T2-relaxation time,T2RT)值的变化。术后24 h处死大鼠,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脑片,UTHSCSA Image Tool软件计算梗死脑组织体积的比例。结果:①预处理组大鼠缺血4 h时纹状体和顶颞叶相对ADC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左侧T2RT值显著减小(P<0.05)。②预处理组大鼠缺血24 h时纹状体和顶颞叶相对ADC值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左侧T2RT值也显著减小(P<0.05)。③预处理组大鼠梗死组织脑体积比例为0.313±0.047,对照组为0.396±0.02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后4 h和24 h时均有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体积,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曹瑞吴毅张峰贾杰胡永善范明霞李建奇
关键词:白藜芦醇脑缺血DWIADC
低场MRI系统中线扫描扩散张量成像方法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可以无创伤显示脑白质纤维,诊断脑白质病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DTI一般只在超导高场磁共振成像(MRI)仪器上进行,这就限制了这一重要诊断手段临床应用的广泛性.本文在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应用线扫描实现了扩散张量成像,并测量了健康志愿者大脑内主要解剖结构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项异性分数(FA),得到的数据与高场仪器上的相关数据比较是吻合的.因此临床上使用在低场强上得到的DTI图像评价脑白质是可行的,而且通常在临床上这也是足够的.
姜小平李建奇范明霞陈群
关键词:MRI扩散张量成像线扫描低场
基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研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采集15例慢性期左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和1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运用DTT技术追踪CST,以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定量评估脑卒中病灶引起的CST损伤程度,并进一步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卒中组的CST损伤值范围为0.00%~29.6%。脑卒中组CST损伤值与腕(r=-0.660, P=0.007)、手(r=-0.813, P <0.001)和腕+手(r=-0.795, P <0.001) FMA评分呈强负相关;与上肢(r=-0.614, P=0.015)和上肢+下肢(r=-0.563, P=0.029) FMA评分呈较强负相关;与下肢FM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270,P=0.331)。脑卒中病灶体积大小与各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病灶对CST的直接累及程度与脑卒中运动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DTT定量计算CST损伤值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尤其是手腕部运动功能障碍的一个潜在重要参考指标。
高鑫洁唐朝正徐国军余秋蓉杨浩贾杰孙莉敏尹大志范明霞
关键词:脑卒中弥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 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上肢功能重组潜在的脑重塑机制,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择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30min,共4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下的f MRI检查,采用组块设计,利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感兴趣区(ROI)的个体化分析,统计各ROI区的脑皮质激活情况,比较干预前后对侧感觉运动区(c SMC)的激活变化,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脑重塑模式。结果:4周运动想象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的FM-UL评分从(22.44±11.59)分提高到(39.78±14.03)分(P=0.011)。比较干预前后两次f MRI检查脑皮质SMC区的激活情况,发现9例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皮质重塑模式:一种模式为募集激活,即大部分患者第二次f 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 SMC的激活增加(有6例患者);另一种模式是集中激活,即小部分患者第二次f 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 SMC的激活虽然是减少的,但其偏侧指数(LI-SMC)却是显著增加的(有3例患者)。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经过4周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存在损伤同侧SMC区的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两种脑重塑模式,随着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脑重塑机制逐渐倾向于损伤侧SMC的激活。
孙莉敏吴毅尹大志范明霞臧丽丽胡永善朱秉徐一鸣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脑卒中感觉运动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