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伟

作品数:21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中华鲟
  • 6篇达氏鲟
  • 4篇野化
  • 4篇幼鱼
  • 4篇摄食
  • 4篇饵料
  • 4篇繁殖
  • 4篇长江鲟
  • 3篇养殖
  • 3篇人工繁殖
  • 2篇性腺
  • 2篇血液生理
  • 2篇野生生物
  • 2篇野外训练
  • 2篇游泳
  • 2篇游泳能力
  • 2篇游泳时间
  • 2篇游泳速度
  • 2篇中华鲟幼鱼
  • 2篇摄食能力

机构

  • 20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长江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北京海洋馆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浙江东一海洋...

作者

  • 20篇熊伟
  • 19篇杜浩
  • 16篇乔新美
  • 16篇危起伟
  • 11篇刘志刚
  • 10篇罗江
  • 6篇吴金平
  • 5篇吴金明
  • 5篇李罗新
  • 5篇甘芳
  • 3篇王成友
  • 3篇李君轶
  • 2篇张辉
  • 2篇张晓雁
  • 2篇朱建强
  • 2篇李创举
  • 2篇沈丽
  • 1篇张立宁
  • 1篇张书环
  • 1篇高宇鹏

传媒

  • 4篇淡水渔业
  • 4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鲟子二代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本文总结了 2016-2017年中华鲟子二代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结果,阐述了中华鲟规模化繁育的关键技术及方法流程.挑选8尾雌亲鱼和22尾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主要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雄鱼采用1针...
冷小茜杜浩乔新美刘志刚熊伟罗江吴金平危起伟
关键词: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
提高放流达氏鲟游泳能力的野化训练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放流达氏鲟游泳能力的野外训练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为:1.实验前的准备;2.水流的调节及测试;3.实验鱼的引入;4.达氏鲟的水流训练;5.水流训练结束时间。所述装置在养殖桶的中间装有导流筛网和潜水泵,变...
杜浩危起伟李罗新熊伟乔新美甘芳
文献传递
提高放流达氏鲟游泳能力的野化训练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放流达氏鲟游泳能力的野外训练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为:1、实验前的准备;2、水流的调节及测试;3、实验鱼的引入;4、达氏鲟的水流训练;5、水流训练结束时间。所述装置在养殖桶的中间装有导流筛网和潜水泵,变...
杜浩危起伟李罗新熊伟乔新美甘芳
文献传递
提高放流达氏鲟摄食能力的野化训练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放流达氏鲟摄食能力的野化训练方法。所述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1、饵料的制作;2、摄食驯化:(1)从达氏鲟孵出即开始摄食驯化;(2)已摄食人工配合饲料2-4月龄达氏鲟的摄食驯化;(3)已摄食人工配合饲料5...
杜浩危起伟李罗新乔新美刘志刚甘芳熊伟吴金明
文献传递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被引量:53
2013年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危起伟李罗新杜浩张晓雁熊伟张辉沈丽吴金明张书环王成友李创举柴毅李奕慰乔新美刘志刚高宇鹏甘芳
关键词:中华鲟饵料生态调控人工繁殖性腺
人工养殖下达氏鳇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解达氏鳇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征,采集6尾喂养人工配制饲料4周的达氏鳇后肠内容物分别提取DNA,并利用16S r RNA V3-V4变异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达氏鳇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获得541575条有效序列,7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73个OTUs隶属于7个门,其绝对优势菌群在门、目、科、属分类水平上分别为厚壁菌门(98.253%)、梭菌目(98.216%)、梭菌科(98.137%)、狭义梭菌属(92.892%)。序列注释发现,梭菌属中绝大部分为具有降解糖类为短链脂肪酸功能的Clostridium colicanis。此外,还分布有少量的分节丝状菌(3.99%)、鲸杆菌属(1.22%)等菌群。
阮瑞吴金平李营岳华梅李创举乔新美熊伟陈细华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
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达氏鲟自然交配产卵的繁殖池,包括跑道池,卵石层和水流调节装置;所述的卵石层铺设在跑道池底,卵石层的上表面与跑道池底构成1°‑2.8°的夹角,形成卵石坡;所述的水流调节装置设置在跑道池内,水流调节...
杜浩危起伟乔新美刘志刚熊伟张辉王成友吴金明
文献传递
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技术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经过长达20余年的人工保种,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子三代苗种在2018年首次成功获得。运用B超鉴定性腺发育期技术,从6~8龄子二代长江鲟亲鱼群体中挑选出成熟雌雄亲鱼各6尾,雄鱼平均体质量(17.02±4.97) kg,雌鱼平均体质量(20.57±3.23) kg,在水温19.0~20.0℃下,实施人工催产,成功催产雄鱼5尾,雌鱼2尾,获卵约9万粒,平均卵径(2.65±0.19) mm,受精率87.53%,孵化率76.14%,共孵出子三代长江鲟仔鱼约6万尾,获开口期仔鱼约3万尾;子三代长江鲟初孵仔鱼体长(0.91±0.06) cm,体质量(0.021±0.003) g。仔鱼体质量呈指数增长,增长方程式为W=0.108 1e^0.333 2t(R^2=0.931 8,n=105,P<0.01);体长呈直线增长,增长方程式为L=1.087 8t-1.746 2(R^2=0.986 1,n=105,P<0.05);体质量与体长之间相关关系为W=0.040 6L^2.308 9(R^2=0.991 1,n=105,P<0.01)。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生长性能与子一代和子二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成功是长江鲟迁地保护的重大突破,预示着长江鲟可持续人工群体建设和人工保种成功,将为今后长江鲟自然种群复壮及未来的养护利用奠定基础。
杜浩罗江周亮熊伟吴金平乔新美冷小茜肖新平仝爽刘志刚危起伟
关键词:长江鲟性腺发育人工繁殖
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稚鱼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6
2018年
为了解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稚鱼生长的影响,设置初始密度为0.27(D 200)、0.46(D 350)、0.66(D 500)和0.87(D 650)kg/m2的4种养殖密度,对初始体重3.38 g和体长7.79 cm的2月龄长江鲟稚鱼进行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体重、体长、变异系数(CV)、日增重(DWG)、净增重(NY)、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对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D 200组的生长速度最快,与D 350组差异不显著,D 650组生长速度最慢;D 200组的体重、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均最大,与D 350组无显著差异,但D 350组的变异系数和饵料系数均较D 200组要小;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D)呈负相关关系:SGR=-1.171 5D+6.331 5(R2=0.484 5);变异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关系:CV=3.989 1D+13.533(R2=0.480 5)。此阶段长江鲟稚鱼最适养殖密度为D350(0.46 kg/m^2)。
罗江杜浩冷小茜乔新美熊伟吴金平危起伟
关键词:养殖密度
不同底质环境对达氏鲟幼鱼生长效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解不同底质环境对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幼鱼生长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平均体质量(2. 46±0. 07) g的试验鱼1 200尾,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于砂子、卵石A、卵石B、砂子+卵石(综合组)四种类型底质下饲养12周。结果表明:砂子组试验鱼体增重率最高达1 274. 64%,卵石B组试验鱼体增重率最低为915. 7%,卵石A组、卵石B组、砂子组与综合组之间差异显著。砂子组成活率最高达92. 33%,卵石A组次之,综合组试验鱼成活率最低为56%。试验鱼体长和全长呈现了相同的趋势,卵石A组、卵石B组、砂子组与综合组之间差异显著。底质对试验鱼全鱼和肌肉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以增重率和成活率判定,适宜达氏鲟幼鱼生长的底质环境依次为砂子组、卵石组和综合组。
吴金平杜浩褚志鹏乔新美熊伟罗江危起伟
关键词:底质增重体成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