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锴
- 作品数:22 被引量:470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WebGIS三峡干流水质模拟平台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三峡蓄水成库后仍属于典型的河道型水库,其总体水流、水质运动特性符合一维水流水质运动规律。针对三峡库区总体水流、水质运动特性,采用一维水流水质模型对三峡库区水流和水质进行了模拟。以该模型为核心,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开发并在互联网上发布了模型服务,在此基础上采用成熟的WebGIS和富客户端Flex等技术构建了适用于三峡库区的干流水质模拟平台;能够实现包括各计算断面流速、流量、水位以及污染物浓度时空过程在内的三峡库区干流流速场和浓度场的数值模拟。以库区干流清溪场至十里铺断面内的江段作为模拟实例,利用该平台模拟计算江段内水流和水质状况,并以水文水质同步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为三峡库区污染物总体输移扩散特性研究提供了有利工具,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库区水环境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 林筝朱亮吴炳方尹锴
- 关键词:WEBGIS技术三峡库区水质模拟SERVICES技术
- 丹江口水库消落区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基于1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丹江口水库150 m、160 m1、70 m和172 m水位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基于2009—2010年获取的RapidEye和Landsat-5 TM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对丹江口水库172 m水位线以下的区域进行了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据此探讨了丹江口水库消落区土地覆被的空间特征,分析了引起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差异的影响因素。监测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150~160 m、160~170 m和170~172 m水位消落区的面积分别为232.0 km2、242.6 km2和43.1 km2;在各水位消落区内,土地覆被类型均以耕地为主,其面积均占各区间面积的50%左右;在低水位处裸地面积较大,高水位处森林面积较大。大坝水位调度和库岸坡度是丹江口水库消落区土地覆被空间格局差异的影响因子,高程低的区域受大坝水位调度和库岸坡度的双重影响,高程较高的区域则主要受库岸坡度的影响。
- 李伟萍曾源张磊尹锴袁超吴炳方
- 关键词:丹江口水库土地覆被遥感
- 邻接土地利用类型对厦门城郊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门城市森林的林下层植被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市区、郊区相思林下植物多样性间的差异,重点分析其与邻接土地利用类型等人为干扰因子之间的关系;选用基于重要值的4种α多样性指数,比较不同邻接用地类型城市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
- 尹锴崔胜辉赵千钧吝涛花利忠李新虎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环境梯度土地利用
-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碳氧平衡分析——以沿海城市厦门为例被引量:27
- 2011年
- 通过综合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排碳、耗氧行为,以及城市区域内湿地、淡水、海洋、森林和农田5种遗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功能,构建了城市碳氧平衡分析模型(UCOB),并估算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氧收支,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状况进行定量化指征.最后,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厦门市2007年碳平衡系数为9.03,即二氧化碳释放量是其所能吸收能力的9.03倍;氧平衡系数为5.78,即社会经济活动消耗的氧气是当地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氧气量的5.78倍.如果不考虑电力消耗产生间接排碳耗氧数量,厦门市2007年全市碳平衡系数为5.26,氧平衡系数为1.47.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的差异,厦门市6个行政分区的碳氧平衡产生显著的差异.其中,作为老工业区的湖里区碳氧失衡状况最显著,如不考虑间接排碳耗氧量,作为新兴工业区的海沧区碳氧失衡最严重;位于城市郊区的同安区和翔安区由于保存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碳氧平衡状况相对良好.最后,从城市定位和分区功能对厦门城市碳氧平衡未来发展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中碳氧平衡状况,指导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为实现持续低碳城市化提供科学依据.
- 马巾英尹锴吝涛
- 关键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
-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被引量:94
- 2010年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产生影响。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引入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分析当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将研究区划分为农田、森林和湿地三个生态系统,参考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探讨区域整体服务价值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近20年来,厦门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1987年的3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9.0亿元,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负相关关系。
- 石龙宇崔胜辉尹锴刘江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 基于冗余分析的城市森林林下层植物多样性预测被引量:42
- 2009年
- 以4类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城市森林林下层植物多样性差异的定量指标,并同时记录对应样方尺度的环境变量特征。以期应用冗余分析(RDA)手段提取城市森林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干扰控制因子,从而进一步揭示主要环境变量对城市森林林下层植物多样性变异的贡献率。RDA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盖度、距林缘距离、小路面积和垃圾数4变量为能够显著解释林下叶层植物多样性变化的最小变量组合,解释信息量百分比达61%,10变量共同解释的信息量为72.1%。在RDA分析的基础上,对10环境变量组合与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发现草本密度与海拔、坡度、距林缘距离、枯落物盖度呈极显著相关;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坡度、郁闭度、枯落物盖度、岩石盖度呈极显著相关;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坡度、枯落物盖度、距林缘距离、岩石盖度、伐桩数呈极显著相关;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与海拔、郁闭度、小路面积、岩石盖度呈极显著相关。
- 尹锴崔胜辉赵千钧花利忠石龙宇吝涛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
- 基于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云南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被引量:23
- 2015年
- 以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研究多倾向于综合研究,而关注某种承载力的评估则少有研究。本研究构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仅侧重于土地资源的供给生态服务价值,以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参考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利用面积加权方法计算特定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统计年鉴人口数据,结合年食物消费价值总量需求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量化,最终建立了基于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参数及标准。并以云南省为例进行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以期扩展和补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根据研究区特点及研究需要,将土地覆盖/利用类型分为6种类型:农田、林地、草地、湿地、人工表面和未利用地。在收集覆盖云南省全境的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研究区地形图数据等的基础上,基于分类软件e Cognition 8.7,应用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自动分类方法,得到云南省6大土地覆盖类型的整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土地资源评估方法能够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有效量化,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供给服务价值和区域人口食物消费,2010年云南省北部的迪庆、怒江和丽江,以及南部人口稀少地区西双版纳、普洱的土地资源状况较为乐观,而其他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等原因,土地资源供给服务价值量相对人口更显不足。本文所构建的基于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是对承载力相关评估方法的拓展和有益尝试,可为省域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及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陈芳淼田亦陈袁超张蜜张飞飞尹锴
-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服务价值食物消费
- 人为干扰对城市森林灌草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厦门市为例被引量:28
- 2009年
- 以厦门城市森林林下层植被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台湾相思群落中林下灌草层植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类型、人为干扰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选用基于重要值的4种多样性指数,比较不同邻接用地类型城市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CCA排序以及多元回归等方法对城市森林灌草层植物多样性格局进行解释。结果表明:人为踩踏、垃圾堆积程度、人为挖掘、可到达容易程度等因子对厦门城市森林灌草层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厦门城市森林群落草本层β多样性沿着邻接商业用地、交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方向逐渐增加,而灌木层β多样性沿着该环境梯度的方向却逐渐降低。
- 尹锴崔胜辉石龙宇吝涛郭青海吕静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环境梯度
-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及其应用——以福建省龙岩市礼邦村为例被引量:5
- 2008年
- 深入探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龙岩市礼邦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指标体系有助于研究者分析和评价新农村建设成效,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 石龙宇崔胜辉尹锴李新虎
- 关键词:新农村评价指标
- 基于城市功能分区的碳收支平衡时空分异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研究城市主导功能影响下区域碳平衡时空分异,有助于理解城市功能格局与碳循环过程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厦门市6个区为例,采用各区历史统计数据以及卫星影像处理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简化的区域碳收支计算模型,核算各行政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厦门市整体上呈现碳收支失衡逐渐加剧的趋势,2003年CO_2排放量是吸收量的1.91倍,2013年增长至7.44倍;各区碳代谢以及碳平衡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制订的主导功能分类,阐明主导功能影响下时空分异的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等驱动因素对城市碳平衡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与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不同的碳平衡状况,制订适应各自主导功能的减排以及碳补偿政策。研究有助于直接服务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从城市生态服务角度指导建设规划,合理城市功能分区。
- 葛汝冰吝涛刘晓芳尹锴张国钦叶红李新虎
- 关键词:碳收支碳平衡时空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