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强

作品数:17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核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核科学技术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超临界水
  • 8篇不锈
  • 8篇不锈钢
  • 5篇奥氏体
  • 5篇奥氏体不锈钢
  • 4篇水冷堆
  • 4篇候选
  • 4篇超临界
  • 4篇超临界水冷堆
  • 3篇氧化膜
  • 3篇合金
  • 3篇SCWR
  • 2篇低周
  • 2篇低周疲劳
  • 2篇应力腐蚀
  • 2篇后氧化
  • 2篇高温合金
  • 1篇多孔
  • 1篇多孔性
  • 1篇性能研究

机构

  • 17篇中国核动力研...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作者

  • 17篇张强
  • 12篇唐睿
  • 10篇邱绍宇
  • 6篇张乐福
  • 5篇刘鸿
  • 3篇陈乐
  • 3篇梁波
  • 2篇范洪远
  • 2篇王均
  • 2篇李海丰
  • 2篇罗新
  • 2篇王浩
  • 1篇洪晓峰
  • 1篇赵宇翔
  • 1篇马姝丽
  • 1篇李卫军
  • 1篇龙冲生
  • 1篇彭倩
  • 1篇沈朝
  • 1篇熊茹

传媒

  • 7篇核动力工程
  • 4篇原子能科学技...
  • 2篇腐蚀与防护
  • 2篇中国腐蚀与防...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工程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AL-6XN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被引量:1
2012年
研究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AL-6XN在500℃,550℃和600℃/25 MPa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通过扫描电镜-电子能谱(SEM-EDX)、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氧化膜的显微形貌、组织结构与成分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膜为双层结构,氧化膜中含Fe_3O_4,Cr_2O_3,Fe_2O_3和FeCr_2O_4相。AL-6XN在超临界水中氧化膜存在脱落现象,脱落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剧。
尹开锯邱绍宇唐睿洪晓峰张乐福张强
关键词:超临界水
SCWR候选不锈钢的蠕变性能研究
2013年
采用RDL50型蠕变持久试验机研究奥氏体不锈钢316Ti、347、HR3C和6XN在550℃/90 MPa、600℃/85 MPa、650℃/70 MPa和700℃/65 MPa条件下的蠕变性能。结果表明,在550℃/90 MPa条件下,347的蠕变性能最佳,但随着温度的提高,600℃以上HR3C的蠕变性能优势逐渐体现;316Ti在4种条件下的蠕变性能均最差。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应力指数n排序为316Ti>347>HR3C,激活能Q排序为HR3C>347>316Ti,进一步表明了上述3种材料蠕变性能的优劣为HR3C>347>316Ti。
梁波陈乐唐睿张强
关键词:超临界水冷堆蠕变奥氏体不锈钢
SCWR候选不锈钢的低周疲劳性能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MTS材料试验机研究316Ti、347和HR3C奥氏体不锈钢在650℃和室温下±0.5%应变幅的低周疲劳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对试验后样品进行断口分析。结果表明,347和HR3C不锈钢在室温下疲劳寿命较高,347不锈钢在650℃疲劳寿命也较高。3种材料在两种温度下的弹性变形量均在0.1%~0.15%之间,且滞后回线面积变化不大,这表明弹性变形量与疲劳寿命高低无直接联系。3种材料在两种温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循环硬化/饱和行为,316Ti不锈钢的650℃峰值应力与室温峰值应力无明显变化,而HR3C和347不锈钢的差别较大,但316Ti不锈钢的650℃循环硬化效应显著,347不锈钢的硬化效应较低。在650℃低周疲劳试验后,347不锈钢样品断口表面的疲劳条带间距仅为1.87μm,而对于316Ti和HR3C不锈钢则分别达到4.67μm和3.0μm,进一步表明347不锈钢在650℃的疲劳寿命最高。
陈乐唐睿梁波张强刘鸿
关键词:超临界水冷堆低周疲劳奥氏体不锈钢
SCWR候选不锈钢的高周疲劳行为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旋转弯曲的加载方式对奥氏体不锈钢347、316Ti、310进行疲劳试验。试验环境为室温下空气中和550℃空气中。对疲劳断口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根据试验数据绘制材料的应力-循环(S-N)曲线。结果表明,3种不锈钢疲劳极限大小顺序为347<316Ti<310,与静强度顺序一致;高温会加速试样的氧化,降低材料的疲劳寿命,347不锈钢的下降趋势最大,对温度最敏感;疲劳极限试验与经验公式计算值的比较表明,3种不锈钢具有较好的抗高周疲劳性能;疲劳过程为裂纹源产生、扩展和断裂,疲劳条带宽度在1μm左右的量级,最后断裂区具有韧窝特征,347不锈钢的韧窝中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大小孔洞。
熊茹赵宇翔乔英杰张强王浩唐睿
关键词:超临界水冷堆不锈钢高周疲劳
不锈钢及高温合金在拟临界区的腐蚀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3种高温合金和4种奥氏体不锈钢在380℃、25 MPa去离子水中的均匀腐蚀行为,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G-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不同腐蚀时间的表面氧化膜形貌与合金元素分布。结果表明,实验工况下合金腐蚀增重无明显规律,腐蚀失重均为对数规律;HR3C合金腐蚀失重最小,347合金最大,二者相差一个数量级。所有材料表面均能生成较为完整致密的双层氧化膜,外层相对贫Cr、Ni,缺Mo而富O。316Ti、718、825、800H、HR3C等多种合金出现点蚀,依照成分不同,点蚀区域呈现富Nb、Ti,贫Cr、Ni,缺Mn、Mo等现象。
张强邱绍宇唐睿尹开锯
关键词:不锈钢高温合金氧化膜
C-276镍基合金在600℃超临界水中的腐蚀产物及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使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C-276镍基合金在600℃、25 MPa超临界水中的腐蚀产物。结果表明,合金在该环境下形成了比较均匀、完整的氧化膜,其组成主要是NiO、NiCr2O4、Cr2O3和MoO2;氧化膜为双层结构,整体贫Ni、Mo;内层相对富Cr,外层疏松,对合金缺乏保护性,内层致密,有利于合金抗氧化;合金在该环境下的腐蚀产物形成机理类似于高温水环境下,外层Ni(OH)2、NiO的生长符合溶解再沉淀机制,内层Cr2O3则是通过内层富集的Cr与向内扩散的O反应形成的。
李海丰范洪远张强邱绍宇王均
关键词:超临界水
溶解氧和温度对06Cr17Ni12Mo2Ti不锈钢在超临界水中应力腐蚀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在超临界水环境中研究了溶解氧和温度对06Cr17Ni12Mo2Ti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倾向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含不同溶解氧量(0/200/2000μg·kg-1)的450℃和550℃超临界水环境中,不锈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应力腐蚀开裂倾向.随着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增加,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开裂倾向更为明显.随着温度的上升,应力腐蚀开裂倾向反而会下降.在含不同溶解氧量(0/200/2000μg·kg-1)的650℃超临界水环境中,不锈钢只发生塑性断裂,未发现应力腐蚀开裂倾向,并且溶解氧对其影响也不是很明显.
陆辉沈朝张乐福唐睿张强
关键词:超临界水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
AL-6XN合金在超临界水中的应力腐蚀研究
2015年
采用慢拉伸试验研究了AL-6XN合金在550~650℃、25 MPa超临界水中的应力腐蚀行为,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材料断口形貌与标距面裂纹分布。结果显示:550℃试验条件下材料表现为穿晶开裂,标距面裂纹很多且分布较均匀,试样边角处出现扇形河流花样;650℃试验条件下材料表现为沿晶开裂,断口呈现典型的冰糖状,标距面裂纹数量大幅减少且集中于断口附近,相应的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也大幅降低。质子辐照对AL-6XN宏观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导致试样断口的扇形花样(起裂源)数量增加,解理台阶宽度增大。以上结果表明,AL-6XN在超临界工况下具有严重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升高温度和质子辐照会明显提高材料的应力腐蚀敏感性。
张强唐睿张乐福邱绍宇
关键词:超临界水应力腐蚀质子辐照
P92钢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被引量:11
2010年
研究了P92钢在500~600℃/25 MPa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电子能谱(SEM-EDX)分析了氧化膜微观组织,计算了试样在腐蚀过程中的吸氧量,分析了P92钢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氧化膜为双层结构,外层氧化膜为Fe3O4相,内层氧化膜为Fe3O4和FeCr2O4相,在接近氧化膜区域的基体内存在一个内氧化区。表面氧化膜中存在许多小孔,小孔数量随着腐蚀时间增加而减少。在生长过程中,氧化膜增重与厚度成线性关系,氧化膜平均密度相对为常数。氧化动力学遵循立方规律,温度对腐蚀速率影响大,600℃的腐蚀速率约为500℃和550℃腐蚀速率的3倍。P92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仅表现为氧的吸收,而没有金属溶解。
尹开锯邱绍宇唐睿张强张乐福刘鸿罗新
关键词:超临界水
9Cr氧化物弥散强化钢在超临界水中的耐蚀性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了氧化物弥散强化钢9Cr-ODS(K3)在500℃/25MPa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对比分析了K3、两种非ODS钢K1(12Cr)和K2(9Cr)在超临界水(SCW)中的抗腐蚀性能。通过扫描电镜-电子能谱(SEM-EDX)、X射线衍射(XRD)、腐蚀增重等分析了氧化膜的显微形貌、结构、相组成及腐蚀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K1和K2钢在超临界水中腐蚀后,氧化膜中存在许多小孔,而K3钢中小孔数量很少。K3钢在超临界水中生成的氧化膜分为三层结构,分别为外层氧化膜、内层氧化膜和内氧化区。外层氧化膜为Fe3O4,内层氧化膜为FeCr2O4和Fe3O4相,内氧化区是合金元素和氧由氧化膜向基体逐渐过渡的区域。在超临界水中,K1、K2和K3钢的腐蚀动力学均遵循抛物线规律,K3抗腐蚀性能优于9Cr的K2钢,甚至优于12Cr的K1。
尹开锯张强邱绍宇唐睿
关键词:腐蚀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