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云霞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2篇输运
  • 2篇核事故
  • 2篇放射性
  • 2篇放射性物质
  • 1篇底摩擦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卫星高度计
  • 1篇卫星高度计资...
  • 1篇温盐
  • 1篇夏秋
  • 1篇夏秋季
  • 1篇夏秋季节
  • 1篇环流
  • 1篇环流模式
  • 1篇剪切
  • 1篇惯性流
  • 1篇海流
  • 1篇海洋环流
  • 1篇海洋环流模式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作者

  • 6篇赵云霞
  • 2篇魏泽勋
  • 2篇王新怡
  • 1篇韩康
  • 1篇袁业立
  • 1篇庄展鹏
  • 1篇张志锋
  • 1篇赵骞
  • 1篇赵昌
  • 1篇曲大鹏
  • 1篇韩磊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技术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MASNUM海洋环流模式的放射性物质扩散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海洋中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威胁着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健康发展,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核试验及几次较为重大的核事故致使大量的放射性核素被排入海洋。由于海洋观测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建立高分辨率的海洋放射性输运扩散模式来研究放射...
赵云霞
关键词:核事故放射性物质海洋环流模式
利用Argo浮标的海面轨迹对惯性流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Argo浮标在海面漂流的轨迹信息,通过最小二乘法对轨迹进行拟合(主要是背景流和惯性流两者的拟合),得到了惯性流的流速和轨迹,从而对不同海域处海表的惯性流进行了研究分析。以5900465号浮标轨迹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130°~140°E,30°~40°N范围的海区内,惯性流的最大值为43 cm/s,最小值为3 cm/s,平均值为16 cm/s。同时发现,拟合的轨迹与原始轨迹偏差较小,这说明了此方法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利用Argo浮标在海面漂流的轨迹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现在布放在各个海区的浮标漂流轨迹资料,提取关于惯性流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为研究惯性流对其它海洋动力过程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等提供了一个较好办法。
赵云霞魏泽勋王新怡
关键词:惯性流ARGO浮标
福岛核事故释放的^137Cs在西北太平洋海水中输运的模拟与预测被引量:3
2017年
2011-03-11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事件,本研究基于MASNUM(Laboratory of Marine Science and Numerical Modeling)海洋环流模式,建立了西北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物质输运扩散模式,对事故释放的^(137)Cs在海洋中的输运和扩散过程进行了20a的模拟与预测。根据与观测资料的比较,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式具备模拟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的输运扩散过程的能力。结果显示:至2015年,^(137)Cs表层活度浓度已经扩散至整个中国海域,活度浓度值在0.01Bq/m^3左右;事故发生10a后,研究海域^(137)Cs表层活度浓度趋于均匀,为0.20~0.60Bq/m^3左右;20a后,^(137)Cs在海洋表层的活度浓度要小于0.15Bq/m^3。垂向扩散的结果显示:事故发生10a后,黄海海域^(137)Cs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东海东部陆架海域活度浓度高于西部海域,且上层海水中^(137)Cs活度浓度高于底层海水,南海北部海域^(137)Cs活度浓度高于南部海域,且略小于黄海和东海;至2030年,中国近海^(137)Cs的活度浓度的垂向分布趋于均匀,南海略高于黄海和东海;日本海^(137)Cs活度浓度主要集中在表层,最大活度浓度出现在2016年,约为0.20Bq/m^3;西北太平洋海域^(137)Cs活度浓度要高于其他4个海域;2030年以后,整个海域^(137)Cs活度浓度在水平和垂向分布均趋于均匀,均小于0.15Bq/m^3。
赵云霞韩磊曲大鹏赵昌庄展鹏袁业立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137CS
大连湾口处夏秋季节温盐流及混合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2008年10月14至15日,2009年8月14至15日,20至21日在大连湾口进行的海流、温度和盐度的周日连续观测,对大连湾口处夏季、秋季的温、盐、流及混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连湾湾口处的平均混合率较强,约为10-3m2/s;混合率的最大值超过10-2m2/s,比大洋混合率的背景场量值高3个数量级;夏季大潮期的混合率大于小潮期。强混合可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1)风的机械能是海洋上层混合的一个主要来源;(2)潮致混合是大连湾口处夏季、秋季混合的主要类型;(3)边界层内较强的底摩擦是底层混合的重要贡献因素;(4)剪切不稳定是产生强混合的主要动力机制之一。
赵骞赵云霞张志锋韩康
关键词:海流底摩擦
利用T/P卫星高度计资料调和分析南海潮汐信息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j,v模型调和分析1992~2002年共10 a的TOPEX/Poseidon(T/P)海面高度距平资料,提取了南海K1,O1,P1,Q1,M2,S2,N2和K2等8个主要分潮的潮汐调和常数。分析比较了卫星上下行轨道的19个交叉点的振幅和迟角,其中M2,S2,K1和O1的平均向量均方根偏差分别是1.5,1.1,2.5和1.4 cm;将交叉点的调和常数与TPXO7.2模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2,S2,K1和O1分潮振幅的绝对平均误差均小于3 cm,迟角的最大绝对平均误差为7.8°。选取了与卫星轨道较近的8个验潮站,对验潮站的实测数据调和常数和本文所得调和常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K1分潮的向量均方根偏差为4.7 cm,M2分潮的向量均方根偏差为3.7 cm。论文结果表明利用j,v模型调和分析方法对南海海域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潮汐信息提取是可靠的,并可为局部重力场的研究提供海洋潮汐改正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云霞魏泽勋王新怡
关键词:潮汐TOPEX/POSEIDONJ
北赤道流分岔点和印尼贯穿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联系
本文利用1958-2007年间的月平均SODA资料,对北赤道流(NEC)流量和分岔点位置以及印尼贯穿流(ITF)体积输运的季节、年际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NEC分岔点和ITF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关...
赵云霞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